教育教学论坛刊文: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学运行实践研究
付娆
[摘 要]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与奥地利克雷姆斯国际管理中心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作为学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于引进奥方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项目摸着石头过河,面临着跨文化教学管理的各项挑战。分析了项目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以及课堂文化等具体教学运行环节方面的差异与融合、分立与衔接,进一步总结了项目的跨文化教学运行经验,为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学管理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管理;教学运行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3-0037-04 [收稿日期] 2020-06-22
在“一带一路”建设及海南自由贸易区设立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与竞争力的人才,海南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与奥地利克雷姆斯国际管理中心应用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Krems,Austria,简称IMC)合作举办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简称中奥项目),作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其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一步。在合作过程中,中奥双方不同国家教育体制和观念的衔接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与制度的碰撞,给中奥项目教学运行及跨文化教学管理带来了挑战。
一、中奥项目简介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引进IMC旅游与休闲管理专业本科阶段学位课程,举办中奥合作办学项目,按照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和欧洲学分互认系统的要求设置6学期180个欧洲互认学分的旅游管理本科学位课程,项目从2013年开始招生,学生录取纳入普通高校本科二批统招计划。中奥项目人才培养方案由双方院校共同制订,教学实施与管理由双方合作完成。中奥项目采用“4+0”单校园模式,即本科阶段四年的主要教学活动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完成。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为主要的教育教学场所,IMC参与教学和管理,并提供课程设置、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实习管理、毕业论文管理及质量监管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和标准,定期派遣奥方教学管理人员负责项目实施教学质量管理,每学期派遣多位奥方教师进行课程授课。学生完成教学计划包含的所有课程考核,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及毕业考试可获得中奥双方院校的学位[1]。
二、中奥项目课程体系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总学分一般在140~160之间。依据上述质量标准,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普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大模塊。思政类、计算机基础类、外语类、体育类和海洋科学概论等公共必修课程属于通识课程模块;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创新创业类、艺术美育类等素质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也是通识课程的重要补充。基础课程模块包含了数理类、经管类,以及信息技术类的相关课程。关于专业课程模块,既包括必修课程,如《旅游接待业》《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等;又包括选修课程,涉及旅行社、导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资源等多个旅游管理专项的领域;还包括实践课程,如各类论文、实习见习、调查调研等。另外,结合学校立足三亚、面向南海的区位特点,开设《邮轮运营与管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特色课程。
IMC在为中奥项目提供的《旅游与休闲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模块说明(Module Descriptions BA Tourism and Leisure Management)》中,项目课程共180学分,模块划分更为细致,由企业管理、经济学、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法规、旅游和休闲管理、研究方法、学士论文、软技能、语言、专项旅游研究、实习等11个模块和若干个子模块组成,开设管理类、会计类、营销类、金融类、法规类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及“酒店管理”“旅游交通管理”“节事管理”等专业深入课程,同时兼顾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开设与研究方法、学术写作和分析调研等方面相关的科研类课程。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在普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以与学科相关的课程为主,重视知识的教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奥地利IMC的旅游与休闲管理专业的本科课程,将科研方法、论文写作、软技能等并非针对专业学科的内容也作为非常重要的模块,注重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双方课程体系在学分总量、模块设置、课程开设上有较大的差异。
为了顺利衔接双方课程体系,更好地实行跨文化课程引进与课程开发,中奥项目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以IMC旅游与休闲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课程为主,参考普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延续双方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采用“1+3”模式,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第一年为语言学习和通识课程学习阶段,以雅思英语课程和国家标准中规定的通识必修课程为主,教学管理和课程考核以中方标准为主。在学生完成语言和通识类课程学习阶段后,通过雅思5.5分和IMC入学面试,即进入项目学习阶段。项目学习阶段为全英文教学,为期3年,以IMC旅游与休闲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课程为主,课程教学由中奥双方教师共同完成。除了增设《中国旅游法》并对少量课程进行微调外,课程设置及获得学分完全与IMC旅游与休闲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课程同步。
三、中奥项目课程的考核与成绩的评定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作为我国公立高等院校,遵循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规划和管理,灵活性较小。这与IMC市场化运作下的效益观念、自主办学等存在较大的体制差异。这一点集中反映在双方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上。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课程考核管理暂行规定》对于命题应涉及的主要内容、题目难易程度、分配比例和试题分量、题目类型和分数、试题措辞和插图等都有详细的规定,并且在出题时,要求各门课程应拟定三套试卷,重复率不得超过25%,与上年试卷题目重复比例不超过35%。三套试卷均须经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或教学副院长按照考试命题要求审查并签字。除了期末考核,过程考核也应在最终的课程成绩评定中有所体现,各门课程的总评成绩应包括平时表现(考勤、课堂讨论、作业、测验等)、期中考核、实验成绩等多种过程管理项目,期末卷面成绩占学生总成绩的比例不高于60%,不低于30%。对于每一学期课程(设计类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除外)总评成绩不合格的学生,无违纪舞弊行为、旷考或被取消考试资格等情况的,均可参加下学期该课程的补考,补考不通过的需参加相关课程的重修。
奥方IMC有严格的成绩评定与课程考核制度,《学习与考试制度》对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有详细的规定,《教师手册》《学生手册》等对课程的学习和考核都有提及。IMC将课程分为讲座、综合课程、实践一体化课程、初级研讨会、研讨会、工作坊等类型,根据每种课程类型的不同特点确定课程的考试和评估方式。IMC规定课程成绩评定要以专门的考试、考核和评估为准,平时成绩、考勤等不能算入课程成绩。不同类型的课程需考虑其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和学习要求,从而采取不同的评估方式和评估次数。例如,讲座课程侧重专业理论知识,课程成绩以相对单一的考试(笔试或口试)来评定,不适用论文、报告、汇报展示等评估方式;而综合课程则需要至少两种评估方式,可采用笔试、口试、论文、报告、汇报展示,以及调研项目等多种方式[1]。在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决定权,在符合相关考核规定的前提下,采取何种考核方式、试题内容等都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来制定。为了把控考核质量,所有期末考核,不论何种形式,都需在命题完成之后发往IMC进行审核,审核通过才能进行相关考核。在考核完成后,对于课程最终评定不及格的所有学生给予两次补考机会,两次补考成绩都不合格的学生将参加委员会考试,委员会考试由多名委员教师组成,并对学生进行考核。如果学生未能通过委员会考试,则必须终止在项目的学习或留级重读一年。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对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在形式、难易程度、成绩分布等方面均有细节化、具体化的规定。期末考核的命题以教学单位为主,对课程考核的审核严格,注重程序化、制式化和规范化。IMC则将课程类型与考核方式挂钩,强调多元化,着重考核学生能力的不同方面,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教学管理人员对于课程期末考核的审核多为宏观把控和指导意见,任课教师在评定学生表现上有较大的自主权。
中奥项目在课程考核制度上综合中外双方的考核管理规定,注重跨文化课程考核制度的融合,对于课程的考核方式、命题、审核、补考等,根据学生的修业年限,对应中奥双方不同的考核制度。在第一年语言和通识课程学习阶段,课程考核由海南热带海洋學院组织和审核,应用中方相关规定;在后三年的项目全英文教学阶段,主要应用IMC相关制度,课程考核主要由中方组织、奥方审核,尽量采取双方考核制度中共有的考核与评定方式,在引进课程的考核上以奥方为主,在共同开发的课程上兼顾中方命题和考核的相关要求。如因制度差异导致在成绩评定、考试、补考等事宜上有重大分歧的,由双方协商解决方案。
四、中奥双方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建立
国际化的办学是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洋为中用,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中奥项目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由中奥双方共同参与,在借鉴奥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教学理念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中方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确保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高素质人才。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依据《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其运行办法》,综合教学方面的管理办法和制度规定,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学院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本科评估指标体系等作为把控教学质量的标准;以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估为规范教学的重要手段;以学生评教、领导及教师听课记录等为重要的信息采集途径;以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和学校各类教学、督导、学术专家组织为调控与反馈方式。从多个方面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对教育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面评价。
合作办学项目作为IMC的一部分,其学术和管理水平应与IMC“本部”达到同等水平。IMC为中奥项目提供专门的规章制度——《质量保证手册》(“Quality Assurance Policy Regulations”),对IMC跨国学位项目的审查评估、文件记录、质量监控等做出明确规定。项目的审查应公平、透明、全面、独立,由专业的审查团队在规范化的流程下完成,其目的在于评估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和运行是否符合IMC的政策和程序。IMC在审查上采取文件审核、现场审核和会议座谈等方式,主要针对教学文件和记录、教学环境,以及课堂情况进行审核,最终形成审查报告以评估合作项目的办学水平,为持续改善教学质量提供建议和参考。
中奥项目质量监督体系在宏观层面以中奥两国相关高等教育和国际化办学的法律法规为指导,在微观层面同时接受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与IMC的双重质量监控,接受双方院校教学教务部门与质量监督部门的管理。中奥双方院校在质量把控方面有各自的规章制度与监督体系,虽然在原则要求上大体相同,但在运行与执行的细节上有很多不同。项目在文件记录、课程管理、学术规范等方面尽力兼顾双方院校的相关规定,同时参与双方院校组织的学生评教、教学检查、审核评估等,建立严格持续的质量保证和提升体系。
五、中奥双方课堂教学文化的差异
从教学目的上来说,我国的高校,学以致用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集体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明显。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的任务之一就是平均分配教育资源,普及高等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这就使得我国院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遵循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的统筹规划,灵活性较小;在课堂组织上多为大容量、班级制,在全校范围内统一排课;在教学内容上以理论和知识教授为主,学校和专业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审核把控;在师生观上,教师和学生的主从关系明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2]。
而国外高校注重对学生兴趣、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的价值所在[3]。IMC在精英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遵守奥地利教育部门对高等教育教学的要求,强调“宽进严出”,学生学习强度和压力很大,有明显的淘汰机制。在课堂教学上,奥方教师对课程进度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有较大的自主权,灵活性较高;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注重内容的延伸与启发,小班教学的方式也更强调学生的参与[3]。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动,是进行人才培养和实现中外合作项目办学目的的基本途径。对于中奥项目来说,在课堂教学文化上,教学的观念、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有明显差异,可能导致中教与外教、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共鸣和认同,从而引发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的“水土不服”。
为了更好地融合中奥双方的课堂教学文化,中奥项目在课堂组织上设置专用的教室,保证在课程安排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与灵活性。项目在课堂容量上尽量采取相对规模较小的班级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课堂汇报展示、课下座谈交流和课程评教等方式进行表达,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在教学的内容上,全英文教学阶段的教材、教学大纲等由IMC统一提供,注重国外前沿教学内容的引进,进一步做到与国际接轨。在师资力量上,中奥项目采用中国教师、校聘外教以及奥方教师三类教师组成教师队伍,一方面通过赴奥进修、教师座谈,以及听课互评等方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融合中外教学文化;另一方面在合作办学质量体系框架下,统一教学管理,同时尊重教师个人的教学自主性,发挥不同教师的不同特点,使学生感受多元的课堂文化。
综上所述,从宏观层面来讲,中奥双方在实际国情、文化背景上的不同造成了双方人才培养观念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差异,这种不同在微观层面进一步影响了双方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环节,中奥项目在跨文化教学管理上面临各式各样的挑战。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中奥项目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以及课堂文化等具体的教学运行实践环节兼顾双方院校的制度与标准,尊重双方的教育教学制度,尊重不同文化背景教学人员的价值观念,注重沟通交流,注重跨文化管理,求同存异,因地制宜,在摸索中探寻一条本土化与国际化相平衡的发展之路,尽力做到中外教学管理的有机衔接,为不同教学实践环节的顺利运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乔淑英,黄学彬.从中外合作项目看中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路径——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中奥项目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7(10):52-60.
[2]秦琼.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文化冲突与融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5):31-35.
[3]曹霞,潘乐.中外合作办学外教与中教教学差异的文化自觉[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6,19(4):33-35,44.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浅谈基于岗位能力分析的课程设置研究 2021/5/14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及启示 202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