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教育教学论文: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2-3-28 17:10:28      点击:

于斌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受到社會的关注。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影响因素,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高校不容忽视的教育内容。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与双重压力形成对比的则是当代大学生日渐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日俱增,数据显示,患有抑郁、强迫、人格障碍、焦虑与精神疾病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比在16%~30%之间。因此,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掌握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至关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众多诱因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他们面对生活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在心理上存在恐惧、焦虑、神经衰弱、抑郁等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际关系缺乏适应性。新入学的大一新生第一次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对新的环境都相对陌生,再加上进入新的学习生活他们要在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立、思想上自律。环境的变化给他们适应新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困难,学生将会产生封闭、孤独心理;(2)缺乏抗压能力。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心理状态仍带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赖性和冲动性。再加上一些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入学前多在比较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遇到的挫折少,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大学生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出现离校出走、自杀等极端行为;(3)就业心理困惑。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现在的大学生选择就业岗位时不是期望值过高就是过低,这样都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期望值过高的学生,急功近利、眼高手低;期望值较低的学生,则容易产生自卑、焦虑、自暴自弃、厌恶社会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一)家庭环境影响因素

家庭对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性格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环境。家庭是培育大学生心理素质最重要的基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原生家庭是个体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初场所,一个人的性格、三观和交际能力等都与其家庭有着不可避免的关系[1]。大学生产生抑郁、焦虑、强迫、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等不良心理问题,究其根源或多或少都能从其成长的家庭环境中找到踪迹。

(二)社会环境影响因素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带给大学生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压力,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素质更高、层次更高的全方位人才,这迫使大学生不仅要直面学习压力、生活压力,还要正视就业压力。大学生想要在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就必须在学习中努力拼搏,不断奋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三)学校环境影响因素

1.学业环境压力。学生进入大学后,从高中的紧张复习阶段到了大学的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欠缺,加之自我定位不准确,遇到课业繁重的情况就会无所适从,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有的学生是因为高考失利而选择到高职院校读大学,他们懊悔自己在高中阶段没有好好学习,因此在大学阶段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兴趣爱好,长此以往就会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2.情感压力。现在的大学生处于青年期,他们渴望与异性交朋友,甚至渴望爱情。大学生的性心理已经发育成熟,但是仍未稳定,在与异性交往中缺乏理智,容易感情用事,如果处理不好与异性的关系,就可能引起心理失衡,严重的就会产生自残、自杀或伤害他人的极端行为,造成不良后果。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密切配合与共同努力,发挥整体合作优势,进而更好地呵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社会层面

目前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有一部分是在初高中时期就已经出现心理问题,虽然在初高中阶段通过休学或者专业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调整治疗,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生会面临不同的压力,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国家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前置”,从小学阶段开始普及,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有效衔接,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2]。

我国将“5.25”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是“我爱我”的谐音,意思是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因此,在优化社会舆论环境的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社区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改变社会公众对其存在的偏见和认识误区,让更多的人重视心理健康,提倡大学生爱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学校层面

高等院校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不少高校在大一时期为学生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些自测心理健康水平的小技能,通过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自我调节不良情绪的能力。

有些二级学院虽然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咨询室,但是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员,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心理咨询无法得到专业性的解答,针对这种问题,学校应加大引进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对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及辅导。学校也应注意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准确有效地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自我管理。

(三)家庭层面

大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过硬的心理素质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也不是单纯学校教育形成的,它需要学校和其所在家庭共同努力来逐步培养实现。家校联合才能更全面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品质、劳动品质、特长品质和意志品质等[3]。因此,高校在开展日常工作期间,应通过家访、微信、电话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重点宣传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针政策,让家长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主动调整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创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改善彼此的相处方式,发挥家庭的正向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既是适应社会、成就事业的心理基础,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只有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赪秀.原生家庭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17):166-167.

[2]马川.“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近两万名2018级大一学生的数据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3):95-99.

[3]郇吉兵.加强家校合作,全面培养学生品质[J].学周刊,2017(24):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