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2022年第11期·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11期·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17 11:11:55      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1期

[关键词] 抗疫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

[基金项目] 2021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路径”(2021J0728)

[作者简介] 张春梅(1972—),女,云南昆明人,法学博士,昆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1-0173-04 [收稿日期] 2021-06-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1]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最为靓丽的精神标识,其在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和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中孕育而成,需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2,3]。

一、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艰苦卓绝的抗疫实践缔造了伟大的抗疫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将其概括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需要一代代人薪火相传才能历久弥新,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面向青年一代传承和发扬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和主渠道,因此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势在必行。

(一)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课程建设的需要

两者的融合可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首先,抗疫精神是通过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体现出来的,而这些故事可以转化为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使抽象的理论课程变得更具亲和力。其次,传承抗疫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关键课程。

(二)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个阶段富有梦想,但是青年也往往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奋斗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弘扬钟南山、张伯礼等人民英雄的抗疫精神,介绍90后、00后在抗疫中的成长经历,可以为青年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扛起社会责任,在服务社会中成长成才。

二、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伟大的抗疫斗争实践中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这20个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们相互联系、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是战胜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这次抗疫斗争处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追求和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和部署,并明确指出,人民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每一个生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显示,确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约2.3万元,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20万元,一些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高达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全部由国家承担。在新冠疫苗研制成功后,开始实行全民免费接种,确保“应接尽接”,切实做到“应接必接”“不漏一人”。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二)“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

在这场抗疫战争中,从城市到乡村,从内陆到边疆,14亿大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自觉听从疫情的防控安排,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每个人都扛起了自己的责任,充满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展现出了极大的人性光辉。国家及时跟进发行了2万亿元的特别国债,直达市县基层,解决地方政府财政的后顾之忧。调集346支医疗队、4.2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除武汉市外的16个地市,各方面力量和生活保障资源不断向抗疫一线汇聚。不同的人用各自的方式与病毒斗争,描绘出一幅“全国总动员战‘疫’支前”的感人画卷,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

(三)“舍生忘死”的顽强意志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与病毒的殊死较量中,一批批党员干部特别是医务工作人员,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在困难面前豁得出,在关键时刻冲得上,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心怀大我,向死而行,至诚履职,涌现出舍生忘死的抗疫故事,体现了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决心,展现了中国人民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顽强意志。

(四)“尊重科學”的实践品格

面对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科研一线人员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把遵循科学规律贯穿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的全过程。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实行中西医结合,先后推出八项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并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广大科研工作者无私奉献,进行科研攻关,疫苗研制成功后进行全民免费接种。同时,在疫情防控中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展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防疫精神。

(五)“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

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在做好自身防控的同时,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疫情,第一时间分享病毒基因序列,第一时间开展疫情防控专家国际合作;承诺待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建立了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物资援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体现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和衷共济、命运与共,生动地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三、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4]伟大抗疫精神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厚重、鲜活的教材,如何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动性,增强感染力,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探讨抗疫精神融入“概论”课的育人路径。

(一)抗疫精神要与“概论”课教学内容相融合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共同战疫,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抗击疫情一线,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这是最好的“概论”课教学资源。在“概论”课教学中,充分发掘典型案例,梳理凝练教学内容,将战“疫”案例和所讲授的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将战疫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以此引导青年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很多鲜活的案例与生动的事迹展现出了中国精神、中国担当、中国力量和中国速度,是“概论”课教学最鲜活的案例。比如,总建筑面积达3.39万平方米的火神山医院,从设计到竣工仅历时十天,十天十夜建起的火神山医院,学生们看到的仅是“中国速度”或是“十天奇迹”,然而若将其与“概论”课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融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时,学生看到的将是“中国速度”的本质,即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人民仅用短短的十天便成就了一项奇迹,这是属于中国特有的精神和力量。围绕抗“疫”大考的中国答卷,坚定“四个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新的价值观和新的方法论,是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所有人荣辱与共,不论大国小国,不论发达还是欠发达,在共商、共建、共享、共赢中梦想成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遭受疫情冲击最早,面临的防控压力也最大,但是中国社会在迅速有效应对国内疫情的同时,始终不忘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先后向32个国家派出34支医疗专家组。命运与共,就是携手合作、共克时艰,就是守望相助、同舟共济,中国社会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大国的担当。

(二)抗疫精神要与教学方法相融合

精选巧用抗疫素材。抗疫精神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抗疫事迹或故事体现,要用好这些教学素材,需要使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引用抗疫素材时应注意如下问题:第一,避免抗疫素材同质化,产生审美疲劳。大量的抗疫素材叙事手法大同小异,极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第二,抗疫素材感性有余、说理不足。主流媒体在宣传报道抗疫事迹时,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这增强了素材的感染力,但是过多强调感人的情节会使抗疫素材流于表面,缺乏理論厚度。第三,抗疫素材代入感较弱。这些素材大多刻画了一个个舍己为人的英雄形象,让人产生无限的景仰,但高大的英雄形象容易使普通人产生“我们学不了”的感觉,很难产生共鸣。

为此,要使抗疫精神更好地融入教学,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第一,就抗疫素材同质化问题而言,可运用案例教学法,要选取典型突出的案例,确保其能直击心灵,具有说服力。案例重在精而不在多,重在揭示规律。第二,就抗疫素材说理不足问题而言,可采用比较教学法,在引用疫情期间有关的道德案例时,既要弘扬道德高尚的模范,也要揭示疫情期间网络谣言、不配合防控等违反道德的行为,揭示隐藏其后的逻辑,做到以理服人。第三,就抗疫素材代入感弱的问题而言,可运用讲授法,从第一人称角度设置问题。同样的故事,将叙述视角中的“她”变成“我”,可以增强抗疫素材的代入感,引发情感共鸣。第四,抗疫精神需要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巧妙融合,而非“生搬硬套”,需要教师秉持严谨的教学态度,对这两者的结合点反复琢磨,才可运用至教学实践。第五,重视课堂讨论环节,采用讨论式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育人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概论”课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讨论:你在“战疫”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假如你的宿舍被征用,你会怎么想?采取什么态度?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可以通过QQ群、“雨课堂”等方式阐述各自的观点和思考,提出各自的见解。根据学生的回答,由浅入深、由点及面,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各种观点中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通过讨论,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军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人民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等等。通过讨论,使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和执政力。

(三)抗疫精神要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凸显实践导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具有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双重功能,要把思想政治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抗疫精神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抗疫精神的认知和认同感,进而自觉践行抗疫精神。在“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可设计“青春战疫,爱国力行”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抗疫精神,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目标。首先,要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课堂、融入社团活动、融入主题班会和主题团日,要理直气壮地讲、情真意切地讲、富有见地地讲,让青年学生既明白道理,又坚定理想信念。其次,抗疫英雄模范是最好的教师。充分利用钟南山、张伯礼、张文宏等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向学生分享抗疫故事,这是很好的案例和教学启示。最后,要让学生自己“当主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地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针对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要重视“讲好抗疫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英雄故事”,不仅可以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还可以让学生制作PPT、微视频,上台“当老师”“讲故事”,讲抗疫过程中的亲身经历,角色互换,增强课堂互动,做到学思悟行的统一,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此外,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角、文化长廊、校园媒体、学生公寓公共区域等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抗疫英雄、抗疫精神、抗疫故事宣传教育活动,将伟大的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通过挖掘网络平台学习资源、打造网站专题栏目、构建微平台、创作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等多种举措,以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生动活泼的形式充分发挥网络空间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