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5期·浅谈高校社会实践对思想政治育人的功能强化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5期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社会实践;思想教育;教育引导
[作者简介] 杨国强(1981—),男,河南南阳人,现当代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招生与就业工作处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高校学生党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5-0165-04 [收稿日期] 2021-08-09
高校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提升道德情操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受制于现实条件的制约,社会实践在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的高校社会实践在拓宽教育实践的活动内涵、拓展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构建社会实践的实施路径、强化教育引导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分析
(一)深化思想道德认知
认知是个体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而思想道德认知,则是指社会个体对现存的社会理论、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的认识与理解。思想道德认知融合了道德规范、道德原则等多种内涵,是思想道德行为的前提。
高校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形成正确思想道德认识的重要途径[1]。通过高校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直接接触一些思想道德理论、观点,并加深对它们的认识,进而拉近与思想道德认知的距离。
(二)丰富思想道德情感
思想道德情感是人们在自身基本认知的基础上,对社会中存在的思想道德观点以情感的方式进行善恶评价,表现出较稳定的情绪、情感和情操的评价结果[2]。道德情感在高尚思想道德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核心性因素,正向、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能够引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而负向、消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则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情感一般以热爱或憎恨、赞赏或厌恶等心理状态呈现,对大学生的认知、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作用。如果大学生没有深入的思想道德情感体验,思想道德理论就难以深入人心。反之,如果情感体验能够沉浸,并与理论产生共鸣,就能促使道德规范深入内心,生根发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社会环境中,体验世间人情,思考体悟社会生态,从而形成情感认知。
(三)磨炼思想道德意志
意志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发展的。思想道德意志则是社会个体在实践个人理想、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自觉地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的毅力,是调节思想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意志坚强的人不仅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遵循道德规范并从事实际活动,而且在无人监督时也能自觉从事符合规范的活动,持之以恒、积善成德。反之,缺乏顽强意志的人的道德认知很难转换为道德行为,即便有所行动,也难以持久。高校社会实践是磨炼大学生道德意志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群体磨炼意志品质,形成高尚的道德品格。
(四)坚定思想道德理想信念
思想道德信念是人们在认知、情感的影响下,对某种思想道德原则、理论、规范的真诚信仰,并努力付诸行动的精神状态。通过社会实践,能够使大学生对党的指导思想、理论政策等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能够正确对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把握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这样有利于大学生理论联系實际,用最新的时代理论来武装自己,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及方法,明辨是非。
(五)落实思想道德践行
思想道德践行是指人们在知、情、意、信的支配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遵守一定思想道德标准的行为,是认知转化为行为的体现。
一个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的人,往往能通过道德认知判断某件事情的对与错,并能产生向善的道德情感,在道德意志的作用下实践善行。相反,如果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处于低层次,通常很难作出正确的道德认知判断,道德情感也容易偏离正确的方向,最终无法实践善行。
二、新时代高校社会实践在教育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主动性不够
高校能否顺利进行社会实践育人,首先需要在政治站位上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保持一致,要高度重视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在各个层面逐步推进,贯彻落实社会实践育人方针[3]。然而受各种环境的影响制约,当前,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既没有得到高校和大学生的足够重视,也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高校层面在思想上重视不起来,具体实施上必然会打折扣。高校作为社会实践育人活动的组织主体,在部分环节对高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足够重视,在社会实践的组织、运行、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政府部门和相对应的社会管理机构也对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缺乏足够的重视,社会实践的开展需要多种实践基地和相应的配套设施,部分社会管理部门在实践基地建设及实践空间设置等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组织管理不到位,落实度不够
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不到位,容易造成社会实践活动的执行不到位,从而影响社会实践的教育效果[4]。例如部分高校在社会实践课程上没有进行合理的科学规划,导致大学生在社区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只是清扫垃圾、擦洗护栏等体力劳动,久而久之,容易使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失去兴趣,并且对于社会实践的认识可能会产生偏差。部分高校社会实践的涉及面较窄,缺乏广泛性,只考虑到比较优秀的学生,仅组织部分优秀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没有因材施教、分层次地教育全体学生。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奖惩导向不明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需要定性、定量等多种衡量考核。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大学生实践育人实效的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于专业教师指导社会实践的过程评估不够全面,主要表现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教师无法在实践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指导效果进行有效评估,指导教师在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监督评估机制存在缺陷。二是对于高校社会实践的业绩评估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价不够客观公正,仅仅依靠书面材料支撑,缺乏真实性评价的效果反馈[5]。
(四)传承机制不健全,稳定连续性不够
权威研究表明,高校社会实践体制机制缺乏稳定性和延续性,会导致实践育人的整体效果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思想道德教育功能。首先,部分高校在社会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上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大部分高校在实践基地的选择上过于单一,缺乏广泛性,部分高校没有考虑与所选择的实践单位的合作共享,与实践单位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致使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无法正常充分发挥。其次,部分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需要一定的费用作为保障。社会实践作为素质教育的另一种方式,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持。现实情况是,大部分高校往往因为社会实践经费的不足逐渐减少社会实践的队伍数量,进而使得社会实践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新时代高校社会实践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实现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高校社会实践及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实现形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工作。制度的顶层设计关乎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发展方向,决定高校社会实践工作任务的完成质量。从理论研究及政策执行的角度来说,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顶层设计需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场上,重点部署,全盘考虑,统筹规划,设计构建稳定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创新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方式方法,将社会实践育人工作落地落细。
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实践教育的制度建设。要积极构建高校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高校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依照《××大学课程思政建设行动方案》精神,全面修订社会实践类课程大纲,发挥好暑期社会实践及就业指导类课程的育人作用;以《××大学社会实践工作考核方案》为牵引,强化低年级毕业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效果,建立计划制订、社会实践课程动态调整机制,联合各培养单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建设,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优化之间的互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实践教育实效。
(二)创新实践模式,拓展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功能
高校社会实践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育人过程。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就要实时调整高校社会实践的模式,依照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不断创新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满足新时代对高校社会实践的新需求。
高校社会实践模式创新需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方案和实际进行,从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模式创新,为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拓展了新需求。第一,探索高校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6]。将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就业实习实训及顶岗实习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结合,将学生的社会实践与“两学一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度融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第二,积极探索高校社会实践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合理运用“校园诗歌大赛”“传统诗词朗诵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萃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良性因素,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接受、领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第三,积极探索高校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已经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中创学院”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及实践教育,合理利用“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创业大赛”等平台,加强专业教师与学生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不断完善学生创新创业培训体系,搭建多样化成长平台,将创新创业与就业引导的教育理念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三)健全考评体系,引导实践育人功能导向
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评价体系是检验提升社会实践育人实效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关键因素。要想顺利实践育人的功能导向,就必须健全完善高校社会实践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考核的标准制定、社会实践育人机制评价、社会实践工作模式调试、社会实践成果转化率等方面,建立完善合理的考核方案和考评体系,真正落实引导社会实践育人的功能导向。
建立健全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高校的质量检测及评估部门要制定可量化的、客观公正的社会实践育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切实有效的考核标准,细化社会实践育人考核评价指标,通过连续几年的考核评价标准动态调整,结合高校实际,坚持考核的正向引导,坚持评价的宣传带动,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知行合一,堅持全面评价原则,对高校社会实践及思想政治育人全过程进行持续的评价考核,形成稳定的考核评价传统,真正做到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考核评价客观公正,富有影响力。此外,要依据考核评价的细部指标,努力将评价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合理设置评价的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分值及权重,对高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做出科学、准确、合理的评估,以凸显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正向引导。
(四)注重成果转化,做好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功能转化
高校社会实践需要重视成果转化。高校社会实践管理部门要采用多种方式转化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成果,通过正向引导和结果转化,带动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拉动学生投身于各式各样的创新创业及就业工作中,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氛围,做好社会育人的功能转化[7]。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学校就业创业部门联合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项目,合理倾斜科研资金支持,教育引导学生系统收集、整理、汇总、梳理、提炼社会实践中的数据资料,形成调研报告与论文等多种形式的理论成果,以《领导参阅》《校内信息参考》等多种形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要加强高校社会实践的成果转化,通过学生科研经济转化专项行动、校企高科技技术研发合作、专利技术转让投产等形式,力求取得社会实践成果最大化。
高校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社会实践在教育育人、专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就业能力提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需要统筹把握,删繁就简,做好强化教育引导工作。
- 上一篇:没有啦
- 下一篇:2022年第5期·话剧项目教学法在沟通类课程中的应用初探 20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