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析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析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3-14 20:39:10      点击:147

陈可夫

摘要:在中央全面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显得更为迫切。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致力于一流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发挥活动育人的载体功能、充分利用各种有效传播手段、创造性地发挥对外协作育人的补充作用,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双一流”;文化自信;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1-0230-02

2015年10月,传承创新优秀文化被明确列入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简称“双一流”建设)。这表明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应意识到自身不仅承载着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时代重任,更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只有重视这项工作,让内容落小、落细、落实,才能有效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起醇厚的文化自信,而大学生一旦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必然会反映在高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管理的各个层面,久而久之必然会推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纵观当今世界一流大学,学生必定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可见,大学生文化自信不仅是高校“双一流”建设活的灵魂,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可以说,缺乏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支撑,“双一流”建设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是心怀敬意地包容多元文化后扬弃的过程,也是充分认可自身文化历史后提升的过程。大学从来不缺少各类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这是大学身为文化建设与发展重要阵地的性质所决定的。西方文化持续地冲击着大学校园,师生们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对比与思考中西文化差异,只有营造浓郁的氛围、树立正确的导向,才能令师生们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传承的坚定信念,同时吸收近代西方优秀文化价值。大学作为文化育人的机构,要有建立在高度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这来源于对中华优秀文化认同所产生的高度自豪感,也来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产生的文化力量。因此,增强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在相互碰撞的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重要保证。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本前提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前提。

1.夯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基础地位。真正的一流大学蕴含着一流的大学校园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成长沃土,也为“双一流”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它不仅表现为文化遗产如浩瀚星海的历史积淀,也表现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勃勃生机。这些世界各国所认同的文化精髓,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在凝聚共识、汇聚人心、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由此可见,要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就要不断夯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其塑造优良品质、高尚品格和良好行为规范的作用,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写入大学生基因中,培养学生养成优良品格,胸怀民族情结,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达到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2.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地位。当前,西方文化对大学校园的渗透不断加剧,攻占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势头凶猛。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我们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高度的文化主体意识。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了主流,占据了大学校园文化的中心位置,才有利于我们拥有基于民族苦难奋斗史的文化自信,才有利于我们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广大师生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双一流”建设的未来发展才有光明前景,大學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才会愈发坚定。由此可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地位是当前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迫切要求。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索

1.致力于一流辅导员队伍建设。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整体思路上,加强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布局,建设人文素养较高的一流辅导员队伍。从多个维度去唤醒辅导员内在的创新潜力,主动将工作角色从陪伴型向引导型转变,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鼓励辅导员结合自身专业和工作兴趣发展专长特色,跳出传统学生工作模式和内容的思维定式,研究学生新特点,结合学生新想法、新行为、新习惯、新兴趣,以多样的形式开展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鼓励辅导员在工作中突出互联网思维,用学生熟悉的表达方式传递有深度、广度、温度的精神食粮,同时培养辅导员善于用系统思维发现规律,加强学生工作架构意识,完善顶层设计,突出工作的闭环思想。带动辅导员自觉投入、及时总结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工作规律;向辅导员提供更多外出参加相关培训或交流的机会,在全体辅导员中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自身红色革命文化品牌,多途径增强辅导员的文化自信。通过自身的学习和认同,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接受、内化中华优秀文化;把增强文化自信融入晚点名、主题班会、团课、党课等工作。

2.重视发挥活动育人的载体功能。一是可依托校园文化精品活动。开设中华优秀文化论坛,举办中国古典音乐会、国粹展、中华诗词经典大会、文化游园会、古典书籍阅读之星比赛、民族民俗展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精品活动,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二是重视重大时间节点的传承教育。无论是在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是伟人诞辰、抗战胜利纪念日、长征胜利纪念周年等,都应举办相应的主题活动,加强家国情怀教育;三是积极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邀请校外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开展交流、研讨;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开展例如重走青年毛泽东游学路、雷锋纪念馆志愿者服务活动、参观革命老区、红色景区等活动。

3.大力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手段。让广大师生通过线上线下全方位多渠道了解各类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传统媒介的优势,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充分借助互联网和现代通信技术构建新媒体阵地,激活新媒体的育人功能,通过QQ、微信、微博、校园网、手机APP等媒介助力优秀文化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开发贴近符合大学生语境的网络教育平台,特别是在各级微信公众号中开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专栏,推出符合移动终端阅读喜好的精品佳作,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4.广泛挖掘校外资源,推进协作育人。注重开发校外资源,构建同频共振的校内外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局面。以湖南为例,高校可与毛泽东纪念馆、雷锋纪念馆、井冈山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文家市秋收起义纪念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旧址等单位进行密切合作,组织大学生进行实地文化考察和现场教学,开展掷地有声的实践活动。还可与政府部门、兄弟院校及文化界共同探讨有效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开展深度合作,建设校外中华优秀文化实践基地等。

参考文献:

[1]蔡红生.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

[2]何佳义.论传统文化自觉与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3).

[3]沈壮海,段立国.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分析——基于全国30所高校的调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8).

[4]何佳义.论传统文化自觉与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