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5期·异地校区研究生培养问题思考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5期
李长生 肖永康
[关键词] 研究生;异地校区;培养质量
[课题项目] 2018年度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变间隙无线能量与信息同步传输技术研究”(KTHY-019)
[作者简介] 李长生(1984—),男,江苏沛县人,工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机电系统灵巧化与智能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5-0025-04 [收稿日期] 2021-03-30
近年来,部分高校由于自身地理空间受限,发展有所受阻,需要寻求新的途径。与此同时,有些城市由于缺乏高校文化支撑,迫切需要寻求名校的支持来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后续发展动力,基于这种相互需求,逐渐掀起了一股高校异地办学、建立异地校区的潮流。据调查,82%的高校的各个校区之间相距都很远,包括“地域较为分散,但在同一城市”和“地域分散,且不在同一城市”两种情况,虽然校区之间有着同属于一个高校的紧密联系,但还是会给教学管理带来困难[1]。异地校区有自己的全职教师、配套设施和对应的工作人员,但是因为条件建设、文化沉淀、办学质量保障、历史沿革等方面的原因,异地校区与主校区在办学宗旨及教学目标上联系紧密,特别是异地校区为保证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主校区教师来作为研究生导师,不会因为距离而对治学态度和教学质量上的松懈。因此,主校区教师需要到分校区上课教学、举办学术讲座、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等。同时,分校区研究生也会常到主校区参与团队科研讨论、开展实验研究等。本文针对异地校区研究生的教育管理问题开展讨论,分析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为异地校区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保持和提高,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异地校区研究生的界定和特点
研究生的教育制度主要分有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通常对两者的界定是:全日制研究生为“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为“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2]。本文讨论的异地研究生从教育制度上属于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入校的异地研究生通常是由于成绩未达到主校区录取分数线而自愿服从院校调剂后录取的学生,或者是新组建专业的学生。虽然异地研究生因为身处分校区,可能在感知上会觉得其相較于主校区研究生有所区别,但实际上异地研究生也都是全脱产在校学习的全日制研究生。多是长期在校学习的应届毕业生,是没有工作经验的青年人,也是经过高校精心选拔的热爱学习与科研的莘莘学子。目前,对于新近建设的异地校区来说,因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等方面的原因,异地校区研究生的教育一般采用异地校区教辅人员负责日常管理,主校区导师负责学习、科研指导的组合模式。这样的一群朝气蓬勃、多数未踏足社会的年青学子,一般缺乏自律性,如果因为身处异地校区或外部管理松懈,导致研究生学习的内驱力不足,会无法保证研究生的正常学习与成长[3]。因此,需对其培养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二、异地校区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校对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制度重点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制定的,以学分、科研成果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对于学生平时的日常管理、科研工作管理则需要辅导员和导师相互配合做好管理工作。异地分校区的相关管理制度一般参考主校区来制定,较少考虑因地理位置差异带来的不同于主校区的管理情况和难度,导致异地校区的教育管理效果可能受到影响,无法达到制定制度时的预期效果,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激励或惩戒措施来帮助异地校区完善制度建设。因为主异地校区本身距离限制的存在,不同校区之间的统筹教学管理成本增大,运行效率也会有所降低,这是不可避免的一大困难,是寻求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必须要面临的问题[4]。异地校区的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主校区教师的积极参与,但因距离、课题教学和指导方便性等方面原因,异地教学和指导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多数教师的积极性并不高。就入学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而言,对于教师,指导主校区的研究生会更加方便,效率也更高,对教学质量更有信心,因此导师往往倾向于招收主校区的学生,这样就形成了异地校区研究生难以找到合适导师教导的问题。在学术交流方面,异地校区研究生也迫切需要如主校区类似的活跃、丰富的氛围,从而拓宽学术视野,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二)师资异地教学经验不足
如前所述,本文讨论的异地校区为近年新建分校,因此对异地校区研究生的教学指导工作,教师多是在摸索中前行,没有可供参考的例子,学习的文件也较少,需要时间积累教学和管理经验及方法。虽然研究生导师专业基础扎实、科研水平较高,学术上都是中流砥柱,但是配合学校异地培养研究生也多是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对这种新问题也难以立刻就有头绪。同时,因为教师本身的精力有限,可能存在培养学生的意识薄弱的情形,往往会顾此失彼,重心不能放在异地研究生身上,使得导师自己的工作和教学培养难以兼顾。
(三)异地培养难度较大的客观因素
异地校区的研究生与导师不在一个校区,导师在主校区管理学生的方法在对待异地校区学生时可能难以实施,比如在主校区的实验室打卡制度、面对面学术交流讨论制度等不便开展。异地校区的学生的管理较为困难,大部分事宜需要依靠辅导员负责,但是辅导员和学生的配比一般较小,管理难度大,而且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和优势主要在于对学生纪律、制度方面的管理,至于对学生科研、学术上的管理,辅导员很难有效进行干涉,主要还是要依靠导师的引导和监督。对于一些特殊专业,如武器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其本身参与的课题虽然经过了降密处理,但可能依旧会涉及敏感信息,不适合在网络上讨论,这给武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增加了困难。
(四)课程教学设置不合理
研究生不仅需要在导师的领导下锻炼并增强自己科研的能力,还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保证自身的基础知识扎实,这样学生的发展才能全面且出彩。而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一般来说需要每周固定时段,每次2~3学时讲授,通过上课和课余时间的练习完成。但是,因为异地交通耗时,教师在科研及主校区教学任务繁重等问题的多重影响下,很多时候异地校区的课程会被安排成集中教学,即一门课程每次教学安排远多于正常情况的多个学时,以缩短教学周期,压缩了消化吸收的时间,效果也大打了折扣,属于“填鸭式”教学,其结果是影响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后续科研创新工作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五)研究生自身缺乏自律性
异地校区研究生也是全日制研究生,属于“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基本是长期在校学习的学生,年龄多在22~24岁,未踏足社会但朝气蓬勃。在本科时,这些学生还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学习,班级集体意识和氛围较强,主要有教育班主任和辅导员协同管理,课程教师督促学习。而研究生的学习与本科存在很大的区别,班级概念弱化,更侧重课题组、科研团队的管理模式。学分任务不重,基本第一年就能将课程学分修完,并且课程安排相对本科轻松很多,除去课堂学习,剩余大量自由安排时间。这些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往往对社会的从业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不熟悉,不懂得怎样安排学习时间来提升自己,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够,社会娱乐的丰富多彩及网络游戏的诱惑,往往会诱使学生将精力和时间花在玩耍和打游戏上。异地校区研究生在缺少导师直接有效管理的情况下,更容易放任自我,迷失方向,所以要针对其自身自律性的缺乏做出应对。
三、培养方法改进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教育管理制度
所谓“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正好反映了完善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对异地校区的研究生教学质量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是规范教育培养工作、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保障异地校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5]。首先,需要研究生院、学院,健全高效完善的管理机构,形成一支爱岗敬业,有管理水平、决策能力、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优秀管理队伍,同时制定完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等,激励教师从事异地校区学生的教学与指导工作,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激发教师从事异地校区学生的教学与指导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在总体与细节上同时把握好制度建设与教育的顺利进行。其次,管理部门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并帮助解决面临的问题、存在的困难及迫切需求,例如科技论文下载、实验室建设、实验器材,根据研究生所在系室,研究方向大类等分自习室,方便学习交流。以学生为本,打破学生的身份限制,实行灵活管理,只要學生持有效证件,符合学校安全相关管理要求,与主校区学生一样,就可以自由进出主校区,方便与导师见面交流,增强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增加归属感。同时,落实离校请销假制度,防止既不在学校学习,也未跟导师交流或出差的管理空白情况。在激励研究生学习活力的同时,加强学术交流,提高教育质量,一方面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办讲座,通过讲座的学习,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举办学术沙龙,研究生间定期进行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拓宽知识面,激发科研动力。积极推动高校学术交流的知识共享和创新,以提高学术起点、提高科研水平和竞争力、培养创新型高质量人才[6]。
(二)提高教师异地教学技能
研究生管理部门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调研相关兄弟院校异地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考察学习、取长补短,结合学校的办校条件、培养目标,对本校从事异地校区研究生教学的教师做专题培训,提高相关教师的异地教学技能,鼓励教师使用网络教学软件或会议软件,实现现场与网络的双重教学指导,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向教师介绍现有的办学平台和办学条件,发挥并调动教师的聪明才智,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探索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主管部门根据培养目标、培养现状,完善规则和考核制度,给予教师外部压力,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可要求教师与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研讨,了解学生的现状及诉求,发挥“教书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多种渠道并举,克服异地培养的困难
落实导师负责制,导师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定期召开组会,要求并鼓励研究生积极融入导师科研团队,师兄师姐与师弟师妹传帮带,多与师兄、师姐交流,帮助研究生更快适应科学研究过程。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科研项目出差时有意识地要求异地校区学生一起出差,一方面增加与导师见面接触的机会,增加指导机会;另一方面实践锻炼能够在实践中发现理论知识或工程技能的不足,从侧面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对于武器专业学生的指导,网络组会时,不涉及敏感词汇,不能触碰保密红线。
(四)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异地校区对应的课程教学,可以按需、按要求合理地进行人才引进,扩大讲师人数,建立教学课程组,与授课教师共同教学,相互交叉替换,减轻单个教师在校区之间来回上课的压力,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加强师风师德教育,注重先进教学理念的引导,完善授课模式,制度上不限定必须要进行课堂教学,可发展网络教学,即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学做到教与学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积极完善实验设施,让学生能够动手参与与课程相关的实验;设置“翻转课堂”,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程的内涵和潜在应用;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各类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术、将技术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学校与教师多渠道联合对研究生进行培养质量监控,对研究生的监控指标多元化、数据化,从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思想道德教育、论文质量及学生研究成果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监控,帮助研究生提高自身素质及学习和科研能力。
(五)研究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
幫助异地校区学生摆正心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自己,认清自己与主校区研究生的相同和差距,防止学生自暴自弃,没有归属感。加强自律性培养,导师不在身边,不会强制要求按时去办公室,也不便检查,但可利用课题组组会时间,对研究生提出学习、科研的相关要求,并在每次组会时落实检查,在外部督促条件下,加强对研究生自律性的培养,做到有无教师督促,学习状态和效果一样。学校需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强调不降低论文质量要求,使学生内心存在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奋斗动力,从根本上去除混日子、混毕业的思想。
四、结语
异地校区的建设已是部分高校谋求发展的必经途径,在异地办学逐渐成为普遍现象时,对研究生理论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教育培养需要同时注意和抓紧。只有从教学制度、教师能力、培养方法、教学方式及研究生科研素质等方面协同改进与完善,才能为异地校区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机会,才能保证研究生的发展与成长。提高研究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主动创造力,才能让学生对学校有更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为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做出保障,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 上一篇:2021年第47期·提升作物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建议 2022/7/21
- 下一篇:2021年第48期·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02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