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2022年第11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程伦理教育的探索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11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程伦理教育的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17 11:05:37      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1期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智能制造工程;工程伦理教育;案例教学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科类专业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2021JGA295)

[作者简介] 李玉霞(1980—),女,廣西玉林人,硕士,玉林师范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先进制造技术理论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1-0069-04 [收稿日期] 2021-08-17

我国是工程教育大国,工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规模最大的专业教育,其规模位居世界第一[1]。我国于2016年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与标准完成了国际实质等效,实现了国际互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高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2]。“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工程发展的速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工程实践产生的各种伦理问题、伦理困境越来越突出,培养兼具工程伦理意识的工科人才、在工程教育过程中开展工程伦理教育迫在眉睫[3]。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过程中,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应运而生,工程的“智造”使得工程实践与人的关系更为紧密[4],培养智能制造人才运用工程伦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才的工程伦理素养,对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完善人类工程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程伦理教育是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内容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行业相关协会与工程教育者联合,对工程行业相关专业领域的高等教育质量实施控制,以保障工程行业从业技术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过程[5]。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既是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6]。

工程的高速发展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进步,现代工程逐步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工程量大且社会覆盖面广、工程规模大且技术复杂性增加、不断涌现出应用于工程的新技术,这些特点加大了工程的不可预测性,增加了工程的风险,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生态环境与资源的恶化及工程事故的频发[7]。工程发展的困境对工程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师不仅要遵循基本的工程职业道德,还要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思维方式。当从伦理角度处理工程问题并作出工程实践决策时,要时刻肩负起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利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责任[8]。工程师要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具备工程伦理素养,才能做出好的工程。工科大学生是工程师的储备军,提高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素养对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和人类的工程实践活动具有深远意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的12条毕业要求[9],有5条与工程伦理知识体系相关,有8条含有对“复杂工程问题”的描述,复杂工程问题往往蕴含着大量且棘手的伦理现象和冲突,除了需要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工程伦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去帮助审视、评估复杂工程问题,有助于工程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工程伦理教育既是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内容。

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教育中工程伦理因素的融入

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使传统制造业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制造业迎来高速发展的新契机。新一轮产业革命促使制造业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推动制造业向灵活化、关联化、复杂化、创新化方向发展[10]。智能化技术、智能化产品已经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中,人民群众进入了智能化生活新时代,新技术、新工程造福人类的作用日益突显,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的过程中,智能制造工程在整体工程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智能制造工程在给人民生活带来高效与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技术与环境、利益与责任、人权与美德等伦理方面的新问题。智能制造工程的大发展得益于人工智能的介入,这在客观上造成伦理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革,社会活动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社会活动不再以单一的自然人为主体,人工智能产品开始加入并担当社会活动的主体。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先进、伦理关系复杂、目标和结果难以预测,工程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伦理要求。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研究制造业领域的智能化技术,运用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对制造业相关领域实现信息化应用和管理,对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事智能制造工程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经常面临所设计的智能机器在未来工作中将如何面对可能产生的伦理问题、如何把控和消除客户全程参与制造过程的伦理冲突、考虑智能化产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等,避免工程实践中伦理问题的出现。在学生中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尤为重要。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伦理教育是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智能制造工程技术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培育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然趋势。智能制造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技术人员在新的智能化时代承担新的社会责任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路

(一)工程伦理教育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陆续在高等教育中增设了工程伦理教育[11]。20世纪90年代以后,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提高工程实践者的社会责任,已成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成为衡量国际工程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在国际互认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活动中,列入并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内容已成为普遍共识。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晚,传统高等工程教育主要以传授专业技术知识、训练实践技能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逻辑性和技术应用性,与工程相关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规范等的教育存在缺失和短板,同时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推动了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工程伦理教育逐渐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在高等工程教育中全面开展工程伦理教育也逐渐成为各界的共识。目前,工程伦理课程已成为工程硕士培养的必修课,部分高等院校也已在工程本科教育中纳入工程伦理课程。工程伦理教育与特定工程领域的专业性结合也在逐步完善,工程伦理教育领域中成熟的高质量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案例等主要集中在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和信息与大数据等领域,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2018年我国新设的本科专业,目前还在积极探索该专业的工程伦理教育模式。

(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是培养制造业领域工程实践主体的伦理意识,培养智能时代负责任的工程师。智能制造工程是将智能技术应用于制造业,但在人机结合后,伦理冲突、技术复杂性、工程社会性等问题日益突显,除了要求工程师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工程职业的基本规范和准则,承担起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利用伦理、底线与工程情境结合,创造性地解决智能制造领域的复杂性工程问题。

我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了工程伦理的相关要求,并进行了指标分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要求的工程伦理相关的知识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得到落实,有助于学生从伦理学的视角思考复杂工程问题中的价值判断和抉择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伦理评估和决策能力,进一步明确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工程伦理课程建设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工作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过程监控与评价建设。

1.将通用工程伦理课程与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特色有机结合,建设具有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特色的教学大纲。调查发现,目前还没有具备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特色的《工程伦理》教学大纲,可以在借鉴通用《工程伦理》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进,凸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特点。

2.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典型工程案例所折射出来的伦理知识体系作为工程伦理的课程教育支撑。开展教学案例库建设,精选提炼与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紧密结合的工程实际案例,做到章章有典型案例、问题的提出有引导案例、问题的解决有实证案例。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对伦理问题的敏感度。如在《工程风险与安全》章节中,从工程产品设计出发,引导学生讨论采取提升安全设计标准、设置负反馈装置、考虑多重独立安全壁垒等多重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工程设计源头。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章节中,组织对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等常用家用电器新旧能源标识切换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制造高能效、低能耗产品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随着用电量的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随之减少,缓解了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雾霾等环境问题,有效改善了环境质量,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工程师职业美德》章节中,通过对中国航空史上突破教科书级别的紧急迫降——川航3U8633紧急迫降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刘传健作为一名机长,并非机械地按照技术操作手册和民航的职业道德规范来操作飞机,而是以他对机长工作职责的理解和对旅客的关爱,以内化于心的职业良知和外化于行的职责所在,诠释了他从事机长工作的个人承诺。延伸出来就是工程师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将职业伦理章程与规范,内化为个人美德的要求,在履行职业责任时,工程师应当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放在首位。在具体开设的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中,通过对与专业关联度高的案例讨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3.过程监控与评价,加强对工程伦理课程的教学过程监控,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方法,采取多元考核手段,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课程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个环节综合评定产生,依次所占比例分别为40%、60%。考试题型可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案例分析题,加大案例分析题的比例。平时成绩主要为作业和课内案例讨论,按照作业质量、次数、讨论的积极有效性等进行综合评价,按百分制评分。

(四)師资队伍建设

国内高校目前对工程伦理教育师资的选择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具有哲学、伦理学、科技哲学类专业背景的人文社会学院教师,二是具有相关工程专业知识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12]。基于工程专业的教师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背景,能较好地将伦理理论与工程专业实践相结合,专业领域的伦理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应用性,教学效果更好,我校采用第二种方式。立足于现有工程专业的教师队伍,强化工程专业教师伦理教育知识体系培训,鼓励学校之间的工程伦理教育教学交流,提升工程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

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的过程中,智能制造工程带来的各种伦理问题引发公众的更多关注,工程伦理教育在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校通过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特色,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模式的研究,推动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编制具备专业特色的《工程伦理》教学大纲,建成贴合专业的典型工程伦理案例库,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案例讨论教学模式,及时开展教学过程监控与评价,强化工程专业教师伦理教育知识体系培训,为培养肩负智能时代社会责任的工程师,提升我校工程教育质量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