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2022年第10期·“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互联网+”课程改革路径探索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10期·“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互联网+”课程改革路径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20 13:24:29      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0期

陆筱璐

[关键词] 课程改革;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Z世代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0-0075-04 [收稿日期] 2021-08-28

“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是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作为一门本科教学的入门课程,“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的课程建设必须兼备几个特点:第一,能够在课时的要求内向专业学生提供较为复杂、内容繁复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我国的人事、财务、经济、法制、内政、外交等形成系统性的知识导入;第二,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掌握当代中国政府改革实践的具体内容、相关的调整变化,了解我国政府的发展与未来改革方向;第三,能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这一难度较大的课题进行初步的研究。以上三个特点,也同时决定了“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课程的复杂性。

一、“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的课程冲击与挑战

随着“Z世代”的崛起,互联网的信息处理与价值传播成为他们接受知识体系和处理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在日常的课程中也不难发现,新一代的学生更加倾向于通过“体验”了解和符合世界的运行方式及规律,往往不满足于课本及课堂的知识体系构建,而是尝试挖掘更加多元化的价值及个体的感性认识。

(一)互联网时代对“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价值定位的冲击

在具体的课程中,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影响。一些网络不当的言论借助网络的传播对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影响。由于当代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及了解方式已经通过互联网产生了较大的改变,从人际网络关系到社会角色的塑造,都通过互联网形成新的构建模式,因而很容易相信网络尤其是一些似乎带着分析的网络大V言论。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很容易被网络一些“大V”带跑偏,从而难以完成整体知识结构的体系构建,甚至导致对知识体系的错误构建。

(二)本科学习动因与学习现状的复杂性困境

对课程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作為一门基础课程,学分一般安排为3分,对学生的绩点有较大的影响。从学习收获的角度而言,学生对课程的期待程度较大,对于课程的考研帮助、知识体系的整体构架、学科思想水平的发展奠定都具有较高的期待。因此,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较,学生对课程的整体学习动因更加复杂。然而,在具体的课程实践过程中,又会发现,因为基础知识的内容较为繁复,仍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会在课堂授课中转移注意力,玩手机游戏、上网、睡觉等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也给课程的教学带来较大的挑战。如何将学生的学习预期和实际的课程学习收获达成一致,不要让“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的基础理论课堂变成“填鸭式”的“无聊课程”,是我们亟待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Z世代”对课程多样化的需求不断上升

从课程的受众来看,目前高校的教育主要面向Z时代群体,而这个群体在学习特点上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首先,从阅读特点上来看,Z世代已经与传统阅读方式不同,转入“浅阅读”的学习场景[1]。通常而言,Z世代偏向进行碎片化的“浏览”。抖音等短视频的兴起,也使这一群体更加偏向信息量大、互动性强、多连接的阅读模式。其次,Z世代对阅读的感官刺激要求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例如,喜好信息量流动大、具有刺激性内容,而难以接受书本这样较为单一的知识输送方式。最后,Z世代明显更偏向于“体验式”学习。例如,在学习基层民主参与的部分时,Z世代更加偏向于提出“我如何参与基层民主政治?”“我能为社会民主的推动做哪些事儿?”这样更加务实、参与式的问题,而不是对更加具体的理论知识直接发生兴趣。

二、“互联网+”在“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课程中的运用与理论总结

面对课程在时代发展前的诸多冲击与挑战,通过整理开展课程改革中成效好、反响佳的教学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馈与感悟及其他可体现改革成效的材料,证实互联网对课程改革的重要作用。

(一)“线上+线下”课程过程中,课程“上线”的模式总结

对于“线上+线下”模式的授课,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常规模式。例如,在中央政府的学习章节中,学生需要学习中央政府的历史沿革及其现状,把握中央政府的机构组成及基本职权,理解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内容和趋势。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偏向于通过权力构架图示、文字介绍,以及举例说明的扁平化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但是在期末考试的考查中,往往发现学生多数依靠死记硬背,难以真正掌握整体的机构运行规律。因此,利用“线上+线下”的方式,能够较好地让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通过网络体系获得更加多元自主的学习。

但是,以往的教学改革总结中,多数对“线上”教学有充分论述,对如何“上线”却缺少研究。事实上,做好课程“上线”工作更加重要。由于“Z世代”的阅读模式已经明显地偏向碎片化、趣味化的趋势,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内容,线上内容讲解每10~15分钟就需要插入一道限时概念题、辨析题或讨论题等,方便学生能够迅速转入动手、动脑、自主记忆的学习模式。相应的,线上线下课程也需要更加审慎的相关设计,图一“核心资源开发”环节中,不仅需要对线上课程相应设计,更加需要对于教学过程有整体的规划。在教学活动中,围绕“z世代”的学习过程,需要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打破单一的“填鸭式”教学。

总体而言,“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能够节省一部分较为生硬的“填鸭式”教学时间,同时完成预期的教学结果。这更加符合“Z世代”的学习模式和交流方式。同时,线上课程也能随时记录并反馈学生行为,并且根据学生线上回答的分数对学习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实现数据驱动教学、数据驱动学习的效果,也为教师提供了科学化、个性化引导学生和评价学生的可能[2]。

(二)当代中国行政监督体系与监督机制的视频化叙事模式

以课程第六章《当代中国行政监督体系与监督机制》为例。本章共有三个主要教学目标:第一,了解行政监督的基本含义与主要内容;第二,掌握行政监督体系的基本构成与特征;第三,理解加强行政系统外部监督的途径和策略。目前,我国的行政监督在国家“打虎拍蝇”的发展大背景下,受到了许多关注。在网络上,行政监督的各类案例也比较多,学生基本通过网络引导+自学就可以较好地掌握我国行政监督的主要内容、含义以及基本构成与特征。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如何加强我国监督体系建设,促进监督机制的完善,尤其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加强我国监督体制的构想及改进等方面,都有很多的想法。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并且符合“Z世代”的叙述与思考表达方式,课程改革可以采取通过命题短视频制作的方式完成课程目标与预期。学生目前对于这样内容丰富、创作风格多元、浏览互动便捷的传播模式也具有普遍的喜爱。小剧场、聊天室、顺口溜、鬼畜、表情包等形式因人格化演绎风格、朋友式倾情关注、口语化通俗易懂等优点特色也在短视频的叙事表达中较为突出。要求学生将自己查阅的资料,转化为短视频,制作成符合他们叙事方式的短视频,然后在深入进行课堂讨论、总结,能够获得比传统课堂展示更加持久、有吸引力的教学结果。

这一方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能够变成一种快节奏、多维度的课程。在短短的几个课时内,学生对行政监督的司法监督、政党监督、社会与公民监督、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等方面都有较为系统的涉猎,也能够有机会将不同的监督方式在平行的序列组作相互对比和深度的分析,从而得出较为深入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短視频平台具有的双向互动性特征使受众也成了话语权利的拥有者,能平等地反馈传播者。一方面,视频制作者将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通过短视频传递给共同学习的同伴,受众由此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受众可以通过评论、私信等方式与传播者沟通,使传播者及时改进科普短视频的内容,当受众向传播者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建议时,传播者会进行深度思考,甚至因此在科学领域新有建树。学生内部的互动搭起了共利双赢的桥梁,形成参考性强、推广价值高的改革成果。

(三)利用网络案例挖掘深入对“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的价值澄清模式

一般而言,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对课程的体验需求较高。他们并不简单地满足课本提供的知识,更加希望能够回应对现实问题的疑惑,同时希望课程提供具备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回应。为了进一步做好该课程的价值澄清,在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课程通过线上案例挖掘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诸如“我国行政如何体现公平公正?”“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的行政价值与西方的差异?”这些较为抽象的问题。在问题提出之处,并不直接向学生提出标准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先在自己经常浏览的社交平台、网络媒体中找到相关“大V”的分析以及相关的案例,甚至鼓励学生找到一些反面的观点和案例。教师作为引导者,并不发表任何价值判断,而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总结和评价。在课程的分组中,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相互辩论。如果遇到比较难以辨明的部分问题,例如“当代中国政府对教育事业的管理”“中国政府对房价调控”“中国政府应对老龄化”等一些内容深度广度都比较大的问题时,也鼓励学生结合基础的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等课程,组织线上的问卷、访谈等,深度挖掘,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在“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的整体课程中,大约能够组织5~7次重要的价值澄清学习。在针对网络案例、网络观点的辨析课堂上,学生都展现了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对课程的专注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后续的教学评价问卷中,也显示基本具备了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准确、理性地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

三、高校“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的互联网融入保障

针对目前积累的成功经验,高校课程可以进一步积累相关经验,推动课程进一步改革。因此,本论文特提出几点在课程改革中需要提供的保障,已完成以上三种课程模式的改革。

(一)基础知识的“线上化”建设

在课程中,虽然“线上+线下”的教学获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但是仅依靠教师对课程的建设,工作量繁重,而且容易出现疏漏。目前,国内多数依靠“雨课堂”、MOOC慕课等平台完成,部分高校也建设了自身的学习平台。但是,这些发展路径仍然是依靠授课教师的资料上传,容易出现较多问题。因此,保障课程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是形成相似课程的高校合建。一方面,需要将基础课程、课外问答、相关知识等经过“编辑—审核—再审核”的编辑流程,形成统一的课程平台,为学生建立强大的学习资料库及题库。另一方面,是合理打造新教学大纲。在现有课程教学大纲基础上,在教学中增加“线上大纲+线下大纲”的课程设计,并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体现互联网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二)做好视频叙事的课程化设计

利用短视频的方式进行讨论及授课,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在课程过程中,教师如何掌握新媒体视频的制作、如何融入和认同“Z世代”的表达方式、如何打破原有的大纲和章节,运用快节奏、多维度的方式将完整的知识框架呈现给受众学生,需要严谨仔细的课程设计。在提升学生课堂兴趣的同时,有的放矢地进行授课,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需要从课时占用、引导方式、内容把控,以及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详细而周密的探索。视屏叙事的方式能够使教学形式多样化,真正从形式到内容上构建出一套科学有序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并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三)深度挖掘“當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的课程思政

就本课程的本质而言,引导学生认识党的主张,我国民主政治的具体安排,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政府与行政与个人的紧密依存,并且能够用青年人的话语体系去理解、践行、对照为自豪与荣耀,引导学生将知识探索、科学实践与人生价值实现相结合,是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高校系统对课程思政的主张与要求[3]。因此,深度挖掘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积极实现“1+1>2”的效果,不仅能够确保和完成高校对政治类课程思政的要求,更加能够保障利用网络案例挖掘深入对“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的价值澄清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