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的理性思考
学术交流
你的位置: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文章

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的理性思考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8-1-22 12:07:31      点击:


  作者简介:陆俊杰(1978-),男,河南开封人,中原工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区域人力资源开发视域下河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152400410418),主持人:于卫雁。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9-0010-06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已经从整体上基本完成了硬件建设的初级阶段。当前,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在此阶段中,中国?业教育既有面向新发展需求而持续加强基础能力的重要任务,更需在更大视野、更宽层面上考虑发展的新布局。国际竞争力提升乃至部分区域和院校的国际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对此进行研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职业教育必须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有效进行内涵建设的总体背景下,中国职业教育必须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并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这既是学者学术研究的基本共识,也是各地创新性实践的自然拓展。同时,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充分整合国外国内两方面资源,也是许多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经验。

  (一)研究的理论确证

  1992年狄昂照、吴明录出版了《国际竞争力》专著,这是我国第一本公开出版的专门研究国际竞争力的成果。1997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这是国内首部系统研究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成果。此后,关于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大量涌现[1]。

  对于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学者们早在近十年前就已经开展了诸多研究。其中,《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报告(1999-2008)》完成人陈衍领衔的团队的努力尤为显著。课题组开展的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联合会课题“中国职业教育竞争力比较研究”及其成果《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报告(2008)》,这是国际上首个有关教育竞争力研究的专著成果。另外,该专著在“职业教育区域竞争力比较研究”(省级)、“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教育部)、“我国省域职业教育竞争力比较研究”(教育部)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具有浓厚的基础。

  陈衍等较早地用实证方法对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竞争力水平进行研究分析,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确定[2]。其中,作为职业教育定量研究的一个标志性成果,《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报告(2008)》较为明确地提出职业教育的阶段论,并将当时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界定为第一阶段[3]。

  总之,我国学者在较早时间已经开始前瞻性地对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进行了实证性研究,这些研究既为中国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提升提出了殷切希望,也提供了更多数据性的支撑,明确了前进方向。

  (二)实践的自然延伸

  对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国家层面进行了相关的制度设计,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了国际化的要求,要求中国职业教育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谋划发展,使职业教育发展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因此,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是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期待[4]。2013-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进行了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开发项目面向全国范围内招标申报。项目由88个专业项目和12个公共项目组成,共斥资1.5亿元[5]。在公共项目中,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借鉴和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对大量英文教材、教学方案等进行了翻译,为我国向高水平职业教育看齐奠定了坚实基础。

  部分省区市也对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发展作了长远规划。《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教育国际化列为重点任务之一,并要求职业教育“引进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标准”,培养国际化的高素质劳动者[6]。2012年6月起,上海和天津在教育部指导下也进行了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试点工作,在国际化道路上进行了有效探索。

  职业院校也积极行动,在合作办学和职业教育国际化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高职校的实践方面,高职教育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已经进行了十余年的探索。为引进整合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更进一步加大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步伐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7]。高职院校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内部发展战略调整,也是实现全球实用型技能人才均衡配置的途径之一,这已成为学界基本共识[8]。中职学校在专业层面的国际化实践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从2013年开始,上海分批在12所具备条件的中职校启动了12个国际水平专业教学标准的试点工作。至2014年,已完成了52个体现国际先进水平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9]。

  从整体上看,职业教育在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方面的诸多实践性探索,为我国职业教育跃上新的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在实践层面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这并不影响在新的视野下统筹考虑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方向。

  (三)比较的经验借鉴

  在宏观战略层面。日本文部科学省在分析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方略时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将其视为国际竞争力的源泉之一[10]。芬兰教育部在论及高等教育时也将“培养为祖国和人类服务的高层次人才”作为一个重要任务,体现了国际化的宏观视野[11]。   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不仅是许多发达国家关注的重点之一,而且这种关注也不仅表现在对公平、普职协调等方面的关注,这也是《报告》设置的考察指标。澳大利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就比较关注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努力完善国家职业教育体系来实现公平,使全体国民都能接受公平的教育服务。围绕此方面目标,澳大利亚还进行了更多细节性政策设计[12]。德国长期致力于国际竞争力提升,注意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学习的重要目标国之一[13]。

  总之,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努力提升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大多数国家对国际竞争力的理解和安排不仅表现在学生、办学条件等方面的高水平上,也非常关注普职协调以及职业教育公平。这些发展趋势应该说为《报告》的指标选择和分析视角确定也提供了生动注解。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基本现状

  找准我国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的现状是寻求竞争力提升的前提,也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起点。在此方面,《报告》提供的指标及其内涵界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也可以与其他已有研究成果形成补充和印证。

  (一)《报告》对我国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的界定

  《报告》对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设定应该是比较全面的,既从职业教育规模和保障等基础能力方面进行考察,也从结构和机会等方面进行考察,充分体现了对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均衡关注。也只有更好实现多方面协调发展职业教育才是真正具有时代意义和国际竞争力的职业教育。下面选择中国、美国、德国三个国家进行重点分析,并与世界总体指标进行比照,以便更明晰我国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基本状况。表格数据根据《报告》的数据表和分析图综合整理。

  《报告》指出,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包括职业教育结构国际竞争力、职业教育规模国际竞争力、职业教育机会国际竞争力、职业教育保障国际竞争力四个指标。从表1可以看出,从总体上讲,我国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在逐渐提升,已经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群体中具有较高竞争力的国家。当然,这是多种数据整合的结果。下面对各分项指标作细分分析。

  职业教育结构主要是指层次结构,旨在衡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完整性。由表2可知,我国在职业教育的体系完整性上有非常好的表现。应该说,这为我国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层级逐渐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业教育规模主要是指学生规模,旨在衡量职业教育吸纳学生的能力,包含职业教育学生比重和职业教育毛入学率两个二级指标。由表3可知,在职业教育规模国际竞争力方面,我国的优势比较明显。这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学龄人口有重要关系。但从另外角度看,由于职业教育规模包括毛入学率这个指标,也可见我国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当然,我国与德国仍有差距,表明在此方面仍需作出更多设计和安排。

  职业教育机会主要是指性别均等,旨在衡量不同性别人口接受职业教育机会的平等性。为了更客观地衡量教育机会,UNESCO提出了转换性别均等指数(TGPI),单纯从实现性别均等的角度反映教育机会平等性。由表4可知,我国在实现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平等性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充分体现其进步性。

  职业教育保障主要是指教师规模,旨在衡量职业教育的师资。研究中,职业教育保障主要考察职业教育教师比重,即职业教育和所有类型教育之间的师资比例关系,是职业教育教师数与各类教育教师数之商进行百分制标准化的结果。由表5可知,职业教育师资比重在逐渐上升,这与我国职业教育规模成正比。当然,规模优势并不代表我国职业教育师资满足了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其他相关研究的观点

  在职业教育走出去与引进来共同推进的背景下,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正在提高,许多职业教育办学机构也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学界不仅关注到了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方面的重要成就,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关研究视角和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竞争力研究,即借鉴和运用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与评价体系,从结构、质量、效益、规模、机会、投入等角度对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竞争力水平进行实证研究。二是问题研究,即对职业教育在合作层次、合作专业和课程、师资队伍、质量监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14]。三是对职业教育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对世界职业教育竞争力的变动特征与主流趋势进行分析与比较[15]。

  经过研究,学者们大致得出如下结论:对37个国家的职业教育竞争力进行评价与排名结果表现,瑞士排名世界第一,中国排名第26位,处于世界中等水平;世界职业教育竞争力与经济发展水平间呈现一种松散的相关性和动态平衡关系;中国职业教育竞争力水平处于一个较强的位置,但各分项指标竞争力发展非常不均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16]。另外,中国职业教育规模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17];学生在教育机会选择上可能仍存在问题,单一化、上升通道不畅问题依然是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直面的问题[18]。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列举的学者研究成果中有一些重要结论仍是由《报告》主要完成人得出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报告》研究结论的坚实性和连贯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界关于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关注度仍需提高。这也可视为我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需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即组织更多高水平专家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提升提供更为坚实的研究基础和人员保障。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的三个重要关照

  必须说明的是,本部分并非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或国际化提供操作性政策或方案,着重分析的是我国职业教育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重点关注的方面。怎样达成这些方面的远期目标,确实需要进行政策设计和方案拟定,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一)基础能力与内涵建设的平衡   《报告》提出了三条结论,其中两条很值得玩味。第一,1999-2008年,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变化趋势与GDP、人均GDP变化趋势的不相关性高于相关性,其中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变化趋势与人均GDP变化趋势的相关性高于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变化趋势与GDP变化趋势的相关性。第二,1999-2008年,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与GDP相伴上升的概率较大;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与人均GDP相伴下降的概率较大。

  从上述结论看,职业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应该具有一定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可能仍需更多深入研究。但从其它更多研究和实践情况来看,国民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方面一定会取得更大进步。然而,基础能力提升并不必然意味着内涵建设的同步提升,尤其是从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角度来看,基础能力提升与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提升并不是直线关系,这是由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多元性决定的。对于中国职业教育而言,合理平衡基础能力建设与内涵建设的相关关系,使其沿着高效、公平、和谐的道路发展,仍需更多探索。

  (二)职业教育公平

  在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政府管理部门和职业教育实践者需要更加明晰职业教育公平的重要内涵。现实证明,职业教育在理论上和思想上的“战略优先地位”并不能直接实现职业教育实际上的辉煌发展,职业教育公平问题依然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更多保障的。全面把握职业教育公平,既要保障所有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平等,也要对处境不利者进行必要的补偿,还要处理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19]。当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上弱势性、农村职业教育不公平等仍然是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另外,实现职业教育公平既需要教育内容的合理设计,又需要在就业、待遇等相关方面进行更多设计。总之,要对职业教育公平方面的问题进行研判和正确看待,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对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有更到位的认识。职业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公平的主要途径[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21]因此,从责任主体来看,政府对确保职业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主体责任,也需要全体受教育者及相关群体的共同关注和监督。

  可以说,从提升国际竞争力角度着眼,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职业教育仍然需要将职业教育公平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进行重点关注。而且,这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的重要方面,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三)社会组织的作用

  丛书撰写以及职业教育竞争力的研究过程继承本课题的一贯原则,都是第三方独立进行的,报告中的观点只是课题组的研究结论,不代表任何政府部门,亦不代表课题组成员所供职的机构。这一方面揭示了课题组的严谨性,也引出职业教育发展中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的话题。

  与国外社会组织作用发挥对比而言,我国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历史、范围、力度、形式等均有较大差距。职业教育从行业中的大面积剥离既给职业教育当前的校企合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也提供了在新的背景下实现发展的推动力。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发挥职业教育社会组织的评估监督职能成为必然选择,也为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社会组织发挥评估监督职能具有独特优势,既可以发挥信息获取渠道多、信息全面等优势,减缓职业教育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也可以发挥独立、中立的优势,确保评估监督的客观公正性。这样,一方面能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公正性、合理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政府评估所产生的评估主客体双方繁重的工作压力[22]。如何让行业为代表的社会组织以更为客观、更为专业的角度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更多建议性意见、提供更多专业性服务,实现职业教育动力来源于社会、服务面向社会,值得进行更多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

  从整体上看,参与的社会组织可以是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行业协会、行业技能委员会、人才协会、工商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企业联合会、商会、咨询机构以及其他相关的社会组织[23]。有理由相信,在众多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确保、教育效益评价、办学模式优化等方面一定会取得更大发展,为国际竞争力提升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