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2022年第10期·医学本科教学改革中师资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10期·医学本科教学改革中师资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20 13:23:17      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0期

李庆兵 努尔比亚·依布拉音

[关键词] 医学教学改革;师资能力;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0-0055-04 [收稿日期] 2021-07-06

高校课堂是体现大学人文精神、传递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舞台。课堂教学作为本科教育的核心成分,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亦提到“掀起课堂革命”,皆显示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1]。医学院校教师身兼治病救人和临床教学的双重重任,是深化医教协同、促进医学教育改革的主体[2]。医学院校教师是医学教育的传授者,在医学教育实践中起着引领作用。而相关研究证明,当前医学教育师资普遍存在教学意识淡薄、教学能力不足、教学绩效不高等问题[3]。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医学院校教师如不能掌握与应用最先进的医学前沿技术,必然阻碍医学教育的前进与发展[4]。因此,医学院校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为适应教学改革需要,教师需不断提升授课能力、接受专业化培训、丰富临床知识储备、总结教学经验,从各个角度提高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医学本科教学改革及健康中国“应用复合型医学的人才培养”[5]。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以西南地区不同院校(双“985”“211”院校、“985”院校、“211”院校,普通高校)医学专业151名教师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149份,其中初级教师39人,占26.17%,中级教师80人,占53.69%,副高级教师22人,占14.77%,高级教师8人,占5.37%,從事临床带教工作(8.57±2.06)年,基本情况见表1。

(二)问卷设计与实施

自主设计医学教育改革师资能力问卷调查表,基本资料涵盖性别、教师职称、工作年限、学校信息等。问卷内容包括当前不同高校采用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通过发放电子调查问卷,收集问卷共151份,回收有效问卷14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约98.68%。

二、结果

(一)不同院校医学教学模式开展情况

问卷结果显示,不同院校医学专业开展的教学模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如表2所示。其中,不同医学院校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包括集体教学(66.44%)、小班化教学(49.66%)、床旁教学(40.27%)、多媒体教学与互动式教学(42.28%)、小组讨论教学(47.65%)、角色扮演式教学(18.12%)、PBL教学(34.23%)、CBL教学(27.52%)、TBL教学(8.72%)、Presentation教学法(12.75%)、“设计性”实验(5.37%)、PAD教学(9.4%)、全程参与式教学(16.78%)、技能培训教学(26.85%)。

在以上授课方法中,教师认为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小班化教学(55.7%)、PBL教学(45.64%)、小组讨论教学(40.27%),床旁教学(38.26%)、CBL教学(36.91%)。

(二)当前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问卷结果显示,当前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层面占55.70%(83/149)、教材内容层面占52.35%(78/149)、课程设置层面占52.35%(78/149)、实践教学层面占58.39%(87/149)和学生能力培养层面占67.11%(100/149)等。

1.教师层面:81.93%的教师认为主要问题来自教师缺乏创新的授课方式;43.37%的教师认为教师的临床经验不足;认为教学与临床实践联系不紧密的占72.29%;认为授课经验缺乏的占33.73%。

2.教材内容层面:65.38%的教师指出医学材料编写缺乏生动性;78.21%的教师认为基础知识与临床相脱节;认为教材内容重点不突出的占37.18%;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占70.51%。

3.课程设置层面:65.38%的教师认为课程体系比重分配不均、考核方式单一、局限化;认为授课仅限于课本,无法真正体会临床实际工作模式的占74.36%;认为课堂授课过程缺少专业临床医师参与的占30.77%。

4.实践教学层面:72.41%的教师提出临床实践教学开办较少;73.56%的教师指出实习时间短,无法深入学习。

5.学生能力培养层面:80%的教师表示应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50%的教师强调加强特色通识教育;64%的教师认为应关注高校学生创新创业。

三、讨论与分析

(一)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授课效率

根据调查结果,目前医学教学存在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师授课方式的单一化、缺乏创新。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教学方式仍以集体教学为主,而“985”“211”医学类高校则已较多采取小班化教学方式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表示多种教学方式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也能最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例如PBL、CBL等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自主调查学习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科研思维,提升科研兴趣。这也符合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对学生综合实力培养的要求,目前国内各医学院校已基本采用以上先进的教学方式[6]。因此,不同院校医学教师应积极结合不同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找到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二)注重醫学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知识不断被淘汰、更新。教师如不能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密切关注最新的临床进展、科学研究,势必会导致教学与临床相脱节。以医学影像为例,进入新世纪后医学影像设备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检查技术和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替,即使一些新的影像技术和检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但由于基础教材较长的更新周期,使教材与当前最新技术无法同步[7]。因此需要教师实时关注最新的医学研究,密切关注、深度学习临床最新进展,加强对信息技术及临床实践敏感度,熟悉信息化教学方式,适时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和教学过程的高效性[8]。

(三)加强“双师型”医学教育团队建设,实现医教合一

医学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医学院校教师需兼备扎实的教学技能,传授学生专业医学知识的同时,还需掌握临床技能操作等医学相关职业素质[9]。“双师型”医学教师团队的建设也正实现了医教协同,有效解决了医学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但目前医学院校普遍面临医学专业教师资源短缺、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现象,且大部分临床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临床实践经验,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双师型”医学教师团队建设势在必得,将临床经验丰富并能参与教学工作的医学专家和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临床实践技能的专业教师组合起来建立双师型团队,实现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角色的融合,使学生真正了解临床实际工作模式,从而更好地提升医学教学质量[10]。

(四)重视青年教师的师资培训,积累授课经验

青年教师是医学教育实施开展的主导力量,医学教育离不开青年教师的支持和参与[11]。然而,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在教学中普遍言语表达能力、教学资料搜集能力和组织教材能力不足,以及在因材施教、组织教学、教学反馈及教学诊断等方面有待提升[12]。针对以上问题,应结合青年教师临床实践及理论教学能力水平,分层次制定个性化教学能力培养方案,以实现临床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性培养。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应积极推选优秀青年教师负责学生工作,帮助青年教师群体尽快适应医学教师岗位,完成医教角色的切换[13]。

结语

医学专业教师身兼临床医生和教师的双重角色,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而教师师资水平是影响医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医学专业教师做到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技能的锻炼、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教师师资能力,以“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培养目标为指导,培养出符合临床需要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从而为提升医学教育质量提供全面而有效的师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