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4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外语(泰语)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4期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外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 秦晓丽(1988—),女,广西桂林人,硕士,广西外国语学院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泰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4-0082-04 [收稿日期] 2021-07-02
一、引言
现阶段,高校的首要教学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与市场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随着中、泰贸易交流的日益频繁,泰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而以泰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则更具语言方面的优势。
二、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所形成的,学校为满足社会用人需求,并可以实现自身人才教育培养目标的一种培养过程,其主要包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设计与模式、培养途径等要素。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与建立,应根据实际的社会需求与教学情况,对相关内容、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与优化设计,以便组建一个真正实用的人才培养模式[1]。
(二)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基本含义
首先,在知识结构方面,应用型外语专业需要根据行业最新发展要求,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时,不仅需要其具有极为扎实的语言基础,还应具备更为广泛的知识面,其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应更为全面、扎实,同时还应了解岗位操作能力,掌握更为系统、完整的行业知识体系,并具有一定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就能力结构而言,应用型外语人才不仅应具备某一项必须该掌握的技能,还应当利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与解决,并将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有效落实。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进行继承和应用,还要具有较强的知识科研与创新能力,这样可以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持续性的学习。
最后,就素质结构而言,对于应用型外语人才,不仅要求其具有更为专业化的语言素质,还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能力,为区域性的社会经济与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专业性外语服务。
三、现阶段应用型第二外语(泰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一)课程建设过于缓慢
由于第二外语是专业主干课程之外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少应有的重视,进而导致第二外语课程建设过于缓慢,甚至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同时,学校所提供的教师资源、教学资源等也无法满足第二外语的实际教学需求,还会对学生与教师的第二外语学习积极性造成不利影响。现阶段,真正从事一线第二外语教学的教师人数较少,教学任务较为繁重,相关科研的项目申请难度也较大,并且在业务进修、继续教育等诸多方面,也会对第二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产生一定困扰。当学校在制定相关的教学规划与政策时,如果忽视了第二外语教学,就会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使一些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逐步放弃第二外语教学,这对应用型第二外语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
(二)缺乏有效的教学资源
现阶段,泰语第二外语教材比较贴近生活,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教材内的基础语法结构非常系统,词汇、语篇等相关练习也较为完善,因此可以满足最基本的教学需求。但是也存在教材单一、内容陈旧、更新周期长的问题,教学内容也难以得到有效拓展。此外,由于泰语的第二外语课后练习较少,而且练习内容也与教材上的语法、词汇、课文之间缺少有效的联系,这使得学生很难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巩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相关知识点缺少反复的教学,也没有把握好“循序渐进”“由难到易”的外语教学原则。有些第二外语教师则在教学中过于重视语法教学,而忽视了语言的实际应用需求,这对教学活动带来一定困扰。
(三)课堂教学方式过于陈旧
当前,在对泰语第二外语进行教学时,有些教师仍然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与授课方式,但这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对应用型泰语人才的教學需求。首先,在第二外语教学课堂采用“灌输式”的授课方式,无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有效调动,进而无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随着智能化手机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有些学生会将个人精力投放到手机上,以至于根本不了解教师究竟讲了哪些内容,这些学生也没有认真地在听讲与学习。其次,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形式,对学生第二外语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极为不利。学生在进行第二外语的学习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外语学习专业知识与技巧,从而使学生的外语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体系,这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第二外语的学习效率。但“灌输式”的教学却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外语实践时间,这对学生外语知识体系的整理与完善非常不利。第三,在泰语第二外语的教学中采用“灌输式”这种教学形式,会使学生的泰语学习思维被局限在教师所讲授的框架之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阐述自身想法,而一些教师也没有及时听取学生的学习反馈、实践效果,因此无法向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泰语学习指导。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外语(泰语)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教学框架与评价体系
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第二外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外语+”复合型外语实用人才,更加重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这使第二外语的教学规划、大纲应当更具有实践性的指导意义与灵活性,以便更好地满足实际的外语教学需求。第二外语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补充式教学内容,学生在对其进行学习时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如听、说、读、写、译以及写作的能力等。对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则是第二外语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因此,需要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框架、教学规划、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在对第二外语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时,需要遵循客观原则、发展原则以及激励原则,并将教学过程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进行有效结合,改变过去“唯成绩论”的教学评价方式,应当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学习潜能以及未来发展的综合性评价。其中,学生、教师以及学校不仅是评价的主体,也应当是评价的对象,这样可以利用更为多元化、客观化的评价视角,对真实的教学状态进行全方位的体现与展示。
(二)对教材内容与课程周边進行完善建设
教材内容建设主要包括对教材课本、配套习题与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课程周边建设的主要内容则包括课外读物、音像资料以及相关网络教学资源等。教材的编撰、建设必须以培养外语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对其中的内容形式、主题以及趣味性进行有效的改进与提高。在对泰语第二外语教材进行编写时,必须要对第二外语教学“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等特点进行综合性的考量,以便使教师既可以有效传授基本的语言知识,还能够对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进行全面培养。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使教材得到更为充分的应用,教师应在编写过程中要与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借此使教材内容得到更为具体化的展现,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泰语第二外语教材的内容应包括基础知识、应用能力两大主要部分。其中,基础知识中的语音教学应简洁明了,而语法知识教学则应当更加系统化,词汇与课文应当紧扣语法,课文的难度应适度、生动且长短适宜,选材也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要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在进行课后练习时,需要以教材课文语法、词汇为主,适当编入补充材料,以便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对学生的泰语基础能力进行有效训练。在对课程周边进行建设时,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进行延伸性的开发与建设,从而使相关资料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对第二外语教学重点进行合理转变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泰语第二外语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将教学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语言应变能力上。这样就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基础性的语法进行系统化讲授,并注重加强对语言进行实践化的训练。首先,教师应对基础性的语法教学以及相关的知识框架进行必要的完善,以便为学生有效进行泰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行实践性的口语训练时,可以适当模糊语法,允许出现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以便使口语交际与沟通更为顺畅。其次,进行词汇、语句、篇章的教学时,应增添有效的口语实践训练。同时,需要对一些特定的单词、句型以及对话进行背诵、演练与强化记忆。在进行口语交际的实践专题训练时,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始,并延伸至购物、交通等内容,之后再拓展到职场、医疗、商务等更加丰富的场景交际。最后,对学生进行泰语第二外语教学时,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或策略,对学生的二外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必要的强化、提高,面对当前社会比较紧缺的泰语商务人才、泰语电商等应用型人才进行有效培养。
(四)促进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深入普及,使教师应积极改进第二外语的教学模式,充分地运用微信、抖音、QQ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沟通传播手段,以便可以通过听觉、视觉等对学生的泰语学习兴趣进行调动,并在网络互动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进行有效激发。同时,学校与教师应当对网络平台所具有的优势进行更为充分的利用,借此积极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而可以将泰语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以便利用更多的有效方式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第二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为进一步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应注重对教学平台与授课系统的有效利用,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教学授课系统中主持、教学资源分享、随机发言、分组讨论以及直播等多项功能的有效利用,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互动。这样既可以通过优质、丰富的泰语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还可以及时地进行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泰语综合能力的提升。
此外,在推进泰语第二外语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发展,它对教师自身的综合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满足应用型外语人才第二外语教学的新发展、新要求,教师必须对自身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进行全面的提升。学校也应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使其业务能力、教育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都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为使教学质量、效率得到提升,教师不仅应对自身的专业能力进行提升,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更好的把握,以便使师生之间进行更好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可以利用自身过硬的业务能力,更好地解答学生课业中的疑惑。
(五)通过分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开展泰语第二外语教学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可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与过去常用的任务教学法有一定的联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需要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再将准备好的泰语教学材料分发给各组的学生。学生拿到材料后,需要根据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进行小组讨论。对于材料中的翻译任务,同一原文能够出现不同的译文,所以在翻译时,组内的学生就要考虑不同的翻译形式,并在具体的讨论过程中挑选最适合的翻译方法,以便对原句进行恰当的翻译。这也是分组讨论教学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采用分组教学时,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分组教学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一些学生非常愿意在集体当中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但也有一些学生会在这一过程中出现抵触的情绪,或是因自身专业素质较差而出现自卑心理,不愿参与讨论。教师在对整体教学过程进行把控时,可能注意不到一些学生的状态。所以,利用分组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每一位学生的状态,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及时调整,以便使这一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六)利用情境教學使学生得到语言实践机会
现阶段,情境教学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它可分为教师为学生设定情境、学生自行设定情境两种情况。但无论在教学中利用哪种形式,都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而这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拖慢教学进度,所以情境教学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应用是较为合适的。学生参与情境教学时,为使情境与自身形象更为完善,往往会积极地参与相关的创作练习。这样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语言实践机会,并调动学生对第二外语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在对泰语第二外语的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由于学生是从零基础开始学习的,其接触泰语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无法对泰语进行更为全面有效的把控。同时,由于课业负担比较繁重,学生也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第二外语的丰富、充实方面,这就会使情境中的语言内容较为匮乏。不管是教师设定的情境,或是学生自行构建的情境,都较为笼统,而所谓的情境教学,也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诵对话,但这只能对学生的课文背诵情况进行考查,其语言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却无法得到有效培养。因此,教师在应用情境教学法时,应跳脱固有模式的约束,随意选取情境进行对话演练;而在练习的过程中,也不必拘泥于一定的语言语法形式,引导学生更为自由地运用语言,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的外语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泰语为第二外语的实用型人才时,应当以社会与专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对整体课程进行优化设置,对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并以实践为基础,突出外语教学的国际性、创新性与专业性等特点,同时对外语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从而更深层次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 上一篇:2021年第44期·融入式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成效 2022/7/26
- 下一篇:2021年第44期·“水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究与思 2022/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