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2022年第13期·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舞台实践”教学的实施建议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13期·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舞台实践”教学的实施建议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15 14:05:28      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3期

[关键词] “长征”精神;思政元素;舞台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3-0126-06

一、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实用性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课程思政成为高职课程建设、组织与实施的重要催化剂。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不是简单文字先后顺序的调整,而是完全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取向范围的概念[1]。思政元素一方面促使课程体系更加的完整,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推动教师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帮助他们提升自身人格素养。课程思政能促进课程教学的建设,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素养,也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内在涵养。

(一)推动课程教学建设

1.完善课程体系。课程思政能够推动课程教学建设,思政元素则能够完善高职课程体系的建设。高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的支撑,也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渗透。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还有爱国情感及如何做一名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所以,课程思政对课程体系的完善意义重大。在教学大纲的编写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精髓,更容易让教师了解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在实践课程中的不断渗透与融合,促使实践课程体系更加完整。

2.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师能够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把优秀的民族精神与课堂进行贯通,进而促进良好课程氛围的形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取课程里所包含的政治思想、情感及精神,并结合所授专业进行思想政治的渗透,帮助高职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课程组织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问题介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高职课堂民主氛围的形成,从而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3.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思政的影响下,高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既要从专业的角度去思考,也要通过问题的剖析去探寻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及所要传递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课堂问答及课后作业的联动,教学不再是传统的“教—受”关系,而是互动性的相互学习的模式。通过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课程思政对互动式教学的影响也更加具体化。不管教师还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更加积极主动,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二)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与教学能力

激发教师的爱国主义精神。除了推动课程教学建设,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在课程思政的影响下,高职学校通过相关的理论培训和引导,加深教师爱党爱国的情怀,进一步激发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师要明确地认识到爱国并非口号和激情,而是要从本职工作做起。一方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认真对待每一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另一方面要关爱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爱戴每一位学生。教师通过课程思政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把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平时工作之中,激发教师的爱国精神。

(三)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终身学习是新时代国民必备的学习理念,作为教师更需要终身学习,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促进了高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不管是新教师还是有经验的“专家型”教师,都需要通过新的知识、新的理念去丰富自己的认知,进而拓展教师的视野,也帮助教师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通过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涵及传递的精神,全方位提升个人素养,教师也能在专业课教学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认知体系。

(四)创新教学的形式

传统的高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集中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上。课程思政的融入推动了教学形式的创新。(1)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方法上进行课程的创新,不断把课程思政的元素融入课程目标之中。这样,课程更加完整规范且富含深刻的教育意义,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2)在课程组织的过程中,教师更大程度地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以此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教师和学生可以相互提问、探讨,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双向互动的模式下,课堂氛围也显得格外活跃,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综合素质。

(五)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不断渗透,高职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想法,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教学,更容易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和需求。通过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通过课程思政与教学实践的融合,教师能够更好地考虑学生的实际,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促进学生国民素质的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基本公民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高职院校通过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的体系建设,也进一步丰富了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自身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将思想政治内涵及精神融入大学课堂。再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一步步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最终促进高职学院国民素质的提升。6084100D-29F8-4848-8673-6B2D309A0F29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伴随着思政元素逐渐融入高职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情怀,把思政元素与课程紧密相连,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样,学生在丰富认知和技能的基础上渐渐萌发良好的情感和爱国情怀。尤其在实践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课堂示范,为学生树立新的标杆。这样,教师不仅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也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舞台实践”课程教学实践现状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此,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加大了实践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总课时的占比。然而在实践类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如说在“舞台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师并没有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导致实践课程缺少思想政治理论的渗入。一方面,作品的选择缺乏政治思想高度,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薄弱,难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实践为主,缺乏思想引导

“舞台实践”是一门专业极强的专业拓展课程。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侧重点在于三个方面。首先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适合的作品;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最后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设计作品的舞台动作,经过多次课堂排练,然后以音乐会或汇报演出的形式呈现。由于课程缺乏主导思想的引导,在舞台实践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形式表现,忽略了课程思政背景下实践课程真正的意义和其传递的思想与精神。

(二)作品缺乏深度

在“舞台实践”课程实施中,教师会依据学生的专业程度、嗓音的特点、外在的形象等条件进行作品的选择。教师在“舞台实践”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会针对不同的作品进行符合该风格的发声练习、形体指导,以及舞台台风的把握。例如在对于国外作品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发声习惯的不同、咬字位置的不一样,以及中外文化的差异进行针对性指导。此外,教师会把专业技能和技巧训练放在课堂的核心位置,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为作品的语言、风格、舞台动作去备课和上课。但是教师和学生对作品背景、内涵的理解都不够深刻,所以很难把作品的核心精神在课程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表现出来。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在了解作品、学习、剧目排练的过程中,对作品的认知相对浅显,导致作品最终在表演的呈现上缺乏内涵和精神,作品的深度很难挖掘出来。

(三)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薄弱

在“舞台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比较薄弱,在上课期间表现出懈怠的状态,甚至扰乱课堂秩序。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剧本的选择、修改,还是道具的准备和角色的分配,学生都倾向于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其次,由于高职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对于“舞台实践”课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没有主动参与的意愿。最后,由于课时的限制,加上部分学生不愿意多花时间巩固所学的内容,整个课堂都会陷于被动。此外,当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时,教师给予学生最多的就是责备和催促,没有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精神依靠,从而逃避课堂。

(四)注重形式,缺乏情感升华

“舞台实践”课的初衷是为了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技巧。教师在“舞台实践”课的实施过程中,会运用大部分课堂时间去练习专业基本功,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发声、不协调的形体动作、不合理的台风展现。在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最终的演出或者音乐会上把作品完整地呈现出来,没有更多地让学生感受作品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教师重视这些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追求舞台上呈现的效果,导致作品在演绎过程中缺乏思想境界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

三、歌剧《长征》的创作背景、内涵及精神

“舞台实践”课程实施中,选题以中外歌剧经典片段为主,所以作品的创作背景、内涵及传递的精神成为选择作品的重要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了将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2]。2019—2020学年,研究者以中国歌剧《长征》的几个经典片段作为“舞台实践”课的主体,通过两个学期让学生进行学习、排练、展演。这个选题对于高职学生和教师来说,是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因为“长征”精神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促进排练的积极进行,同时也能调动观演群众的期待。

(一)歌剧《长征》的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对我国中央红军革命根据地实施了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开展长达2年的反围剿战略转移。红军战士依靠坚强的意志力和对革命胜利的决心,翻越寒冷的雪山、跨过泥泞的沼泽地,横渡湍急的河流,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这一壮举也是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伟大奇迹。以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基础,国家大剧院力邀作曲家印青,编剧邹静之,导演田沁鑫、杨笑阳等国内一流艺术家,历时四年精心策划,创作完成了兼具民族色彩,又符合当代审美风格的史诗歌剧巨作《长征》。

(二)歌剧《长征》的创作内涵

歌剧《长征》的创作内涵是为了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提高当代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尤其是当代青年的理想和信念。在作品赏析的过程中,体会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时代价值。在歌剧作品与高职课堂融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也要积极配合,通过互动让作品的内在价值得以体现。在“舞台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为使歌剧《长征》的内涵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在实践过程中把作品与课堂进行深度融合。

(三)歌剧《长征》所传递的精神

长征代表了一种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信念,激励我们牢记和发扬自强不息、勇往向前的精神[3]。选择歌剧《长征》经典片段实施教学,对“舞台实践”课程而言是一个良好的题材选择。歌剧《长征》能將思政元素与课程紧密结合,不仅能给高职学生传递“长征”精神,而且能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歌剧《长征》给高职学生传递的精神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信念;二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三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当代大学生自觉地发扬和传承“长征”精神,使革命传统真正做到源远流长。6084100D-29F8-4848-8673-6B2D309A0F29

四、课程思政背景下“舞台实践”教学的实施建议

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精神文明方面内容的培养和渗透,而声乐教学极为注重美育教育,是由“美”上升到“善”层次上的教学活动,两者之间有着紧密关联[4]。“舞台实践”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实践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舞台实践”课程有了新的方向和目标。在传统的“舞台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高职课程课时安排有限,教师的着重点主要放在专业技能技巧上的提升,追求展演的完整性和呈现效果,缺乏思想境界和精神层面上的升华。通过对《长征》作品在舞台实践教学中实施的剖析,形成了课程思政背景下“舞台实践”教学实施的建议。为了使“舞台实践”课程实施更加规范化,研究者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一)课前

课前准备工作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不管是课程、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保证高职课程的顺利进行。在课程思政的影响下,教师在实施“舞台实践”课程教学之前做好课前准备。例如课前在制订教学大纲及撰写教案过程中,就要考虑“舞台实践”课程的选题范围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这样才能给教学提供保障,发挥课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在选择作品上,研究者主要以歌剧《长征》的经典片段作为“舞台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在课前准备过程中,首先根据《长征》歌剧片段制订了教学大纲及教案,并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整。其次,在选择歌剧《长征》的片段时,研究者通过反复的赏析、理解该歌剧段落里的内涵及传递的精神,是否是当下学生需要理解和认知的。再次,研究者认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合唱段落为主。在整部歌剧学习、彩排、展演过程中,需要通过合唱片段与“长征”精神的融合深化师生对作品的认知。最后,可以依托选段的场景来弘扬选段的精神。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选段作品的印象,还能够顺其自然地把思政元素渗入到排练过程中。

课前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场景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对于歌剧片段的场景道具,教师号召学生一起去准备。一方面需要教师和学生一同观赏歌剧《长征》首演的视频资料,从国家大剧院举办的演出中,吸取场地布景和道具元素;另一方面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制作或者租借。其次,剧中角色的分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安排。可以先让学生之前展开角色竞争,或者多人胜任同一个角色,这样可以提高这些《长征》角色在学生心目的地位。最后,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学生都要认真赏析整部歌剧。只有让学生了解整部《长征》歌剧的故事脉络,以及角色之前的联系,才能让学生自觉地融入歌剧《长征》的剧情中,身临其境地去体会革命先烈铸就的辉煌历史和民族精神。与此同时,这也促进了学生在专业上的进步,为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做了充足的铺垫。

(二)课中

“舞台实践”是一门集艺术性、实践性、理论性于一体的综合实践课程。通过“舞台实践”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日常所学习的专业技能和技巧能够运用到实际表演中去。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不仅要把“舞台实践”课程与思想政治内涵深度融合,而且要合理安排“舞台实践”课程课时的进度,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课程的质量。研究者以歌剧《长征》选段为例,作为“舞台实践”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在前期课程实施环节,教师要跟学生一起观看《长征》纪录片,从中提取场景、道具、舞台动作素材,为后期的合唱准备、彩排及最后的舞台展演奠定基础。另外,在选择歌剧《长征》的片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研究者整合了具有纪念意义的选段,以及该片段的故事背景、内涵及要传达的精神。例如,歌剧《长征》第一幕第10曲合唱《红军一定会回来》,主要表达的是红军战士告别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的不舍,以及红军战士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和决心。这首《红军一定会回来》合唱片段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排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声音特点进行声部分类。通过多声部的演唱形式,更好地把作品的层次以及情感表达出来,从而达到专业性与情境性的交融,把“长征”精神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中后期的课程实施环节,学生主要通过角色分配、彩排及展演去表现作品。在每次的排练过程中,研究者用大幕投屏进行场景的再现,并要求学生身着场景的服装和道具,结合剧情需要的舞台动作进行表演,更加深刻地体会“舞台实践”课程的精髓。例如歌剧《长征》中主角彭政委的独唱曲《寒夜中》,要选择一个能融入角色的学生去表现作品。该学生既要保证歌曲的专业性,还要能充分表达红军干部的高尚情怀。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性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尽可能把握好作品的艺术性;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把作品中的精神价值体现出来,比如说彭政委对红军战士坚持信念的赞美和继续坚持革命道路的鼓舞。由于这段咏叹调是男高音的曲,且剧中角色形象也非常的伟岸,在排练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地学习教师正确示范所传达出的作品情感并进行理解和练习。由于这首作品对歌者的声线条件、身形比例和专业技巧要求较高,目前高职学生达不到这种艺术水平。因此,研究者把这首独唱曲改为变换呈现形式,选拔专业较好、声线略粗、身形略宽的男学生进行轮唱和齐唱。角色从单个红军干部,变成多个红军干部,不仅表现了彭政委这角色在剧中的重要性,也深化了歌剧角色在学生心目中自强不息、信念坚定的印象。

此外,为了让最终展演更有故事性和情境性,更好地展现“长征”精神,研究者特意选择了歌剧《长征》第五幕《过雪山草地》里的合唱段落。这也是整个《长征》歌剧最值得学生去领悟和思考的精神价值。就授课模式而言,研究者采取开篇合唱《红军一定会回来》的模式。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有针对性地对合唱团进行声音上的调整。例如第五幕里的两首合唱连曲《雪啊,雪》和《携手前行》。第一曲要求合唱团男声部的音色暗淡,音调沉着稳重,音量稍强。为了表现红军过雪山时,冒着凛冽风雪砥砺前行,领唱部分让女生部齐唱,要求音色明亮,音调高亢,音量較弱。这样能够更好地渲染在暴风雪下红军战士为了革命砥砺前行的不屈斗志。第二曲《携手前行》则要求合唱团整体声音状态,从原来的沉重慢慢向兴奋开心过渡,也为即将越过雪山走向胜利埋下伏笔。在这两首合唱的排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这样,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红军战士在过雪山草地时,为了革命的胜利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精神。6084100D-29F8-4848-8673-6B2D309A0F29

(三)课后

反思作为课程组织与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对课程建设及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作为新教师,反思无疑是其成长最快的方式之一。在“舞台实践”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研究者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通过课后的综合研讨,研究者认为《长征》作为一部宏伟而具有纪念意义的作品,对角色要求较高。所以高职学生需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创作背景,以及作品的内涵和情感,由此而对作品有一个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指导要更有针对性,在理解作品、讨论角色、彩排、展演作品的过程中实时参与、适时指导[5]。需要关注艺术性与技能型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和演唱中感受生活、领悟人生,提升人格修养,促使学生全方面发展。以此进一步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精髓,提升学生的作品表现力,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此外,在今后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支持,通过适度的“激励”增强学生的信心。总而言之,不管是课程组织的环节、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都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