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双一流”背景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
谢红卫 龙鼎新
[摘 要] 新时期,国家提出并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公共卫生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当前公共卫生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建立“三层次”的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路径。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高等学校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南华大学校级课题“双一流”背景下以创新为基点的公共卫生教学质量提升路径探索与实践(2017XJG70)
[作者简介] 谢红卫(1966—),女,湖南宁乡人,硕士,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流行病统计与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1-0185-04 [收稿日期] 2021-01-14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在新的方针下,公共卫生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双一流”建设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的摸索中完成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新时期,国家提出并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第十一章第三十二条明确强调,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由此可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是我国高等教育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核心任务。2011年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部门共同颁布的《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也提出了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成果转化等五大建设任务阐述中22次提到“创新”,强调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1]。2016年2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指出,要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制定“双一流”实施办法。“双一流”是国家继“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和“卓越工程师计划”之后,高等教育建设的新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一流的专业造就一流的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是衡量大学水平和形成大学声誉的关键,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专业。由于行业所具有的专业独特性,专业技术人才往往需要在具有所属行业特色和优势的大学进行专门的培养。一方面,要注重专业人才培养,特别是要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培养不同类型的高端人才,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使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打造一流专业必须要适应行业和区域的发展需要。一是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以厚基础、宽口径为特征,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结构优化和办学特色培育,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卫生教育不再局限于医学范畴,而是体现为医学、社会学及环境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这种特性必然要求预防医学生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因此开展提升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在2006年之后加大了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力度,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各大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启动,我国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已进入发展阶段,主要研究观点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二是对目前我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从而对我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改进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和卫生服务有了更高要求,现有公共卫生人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新时代预防医学人才除了应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外,还需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和大数据分析能力,但是很多高校公共卫生教学培养目标不能适应这一要求。
目前,国内公共卫生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培养目标单一,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其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由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过于偏重技术训练,对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最后,教学方法和内容尚未摆脱生物医学模式,仍以学科为中心,与日渐成熟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脱节。当前预防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得到一些高校的关注,并开展了教学改革和实践[2-4],但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比较狭隘,过于注重“创新”,而忽视人才的知识、能力、品质。然而,判断创新人才培养是否成功,应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着手,只有培养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此外,由于当前文化知识的区域性,受东西方国家不同教育理念的影响,不同的学者对创新人才的认知亦有不同。因此在新形势下构建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三、明确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创新的内容
开展预防医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要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必须明确创新人才素养的具体内涵。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包括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三个方面。从专业能力来看,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才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实践能力来看,预防医学生今后的工作内容多、覆盖面广、人员复杂,因此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从创新能力来看,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特别是对于新冠肺炎疫情,如何正确及时地处置,创新检测和应急方法,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才能应对不断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5]。
四、构建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基于社会对预防医学创新人才的要求,本研究以预防医学专业为对象,通过对现有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路重新设计教学计划,提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建立“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从宏观角度出发,遵循分类、分层的指导思想,构建了“三层次”的人才培养路径(见图2)。以专业素质拓展为第一层次,围绕专业前沿热点和科研入门知识,开设科技文献检索、科技项目研发、科技论文写作及专业关联知识等专业拓展讲堂、学科前沿讲座、小组式主题沙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事件案例讨论等,旨在夯实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创新实践提升为第二层次,依托“1113”(1名导师+1个科研项目+1名研究生+3名本科学生)的团队构架,开展技术开发训练、课题研究训练、论文写作训练、科技赛事训练等,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以个性发展飞跃为第三层次,聚焦每一位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创新、岗位创新和国际创新,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精准指导。
在不断完善以“三层次”为主线的培养框架的同时,从微观角度出发建立人才培养的个性协调机制。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坚持立德树人,在培养学生公共卫生人责任感的同时,针对时代对公共卫生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不断开拓和创新的精神,激发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考虑问题要全面,有创造性的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激發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时刻走在时代前列。另一方面,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以个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可能,即同一年级的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专业兴趣方向、社会实践经验、家庭地域背景等实际,进行团队选择、菜单定制、梯级调整,在自主和自助中完成提升,实现精准育人。导师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导师制的形成可以促进教师的自我修养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学校通过制定课程奖励政策加强教师新方法、新技能的培训工作,对教师工作量的认可等促进导师制工作的开展。此外,选聘一些高素质教学人才充实高校教师队伍。让优秀的人才融入队伍中,还要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建设,使他们成为一支德才兼备的队伍。
五、具体实施方法
1.通过充实、提升课堂教学和课后创新实践,建立二者互补反馈机制,解决教育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一方面,解决理论知识检验和应用的问题,主要是围绕创新核心要素,搭建了覆盖行业技术开发、学术论文写作、科研项目研究、科技竞赛参与、创业项目孵化等板块的实践操作平台,同时根据年级、能力等差异对每一个板块采取了一定的分层分级措施,由此构筑形成多维度、多层级的创新实践体系,保证不同特性、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够在这个立体网络中对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际应用去加深认识,发现不足。另一方面,解决充实和改善课堂教学的问题,主要基于学生创新实践的实际情况通过本体评价、导师评价、成果评价等方式真正实现对专业教育效果的测评反馈,使课堂教学能够得到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补充和完善。如此,“理论—实践—再理论”“学习—检验—再学习”的循环互补反馈机制得以形成,理论与实践的链条也得以有效衔接。
2.通过建立内容板块完整、实战实效性强的创新实践体系,解决教育教学中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在创新实践体系的打造上,不论是基地实践、技术研发、论文写作,还是项目研究、竞赛打造、活动推广都直接与学科发展前沿、社会热点问题、行业现实需求接轨,避免模拟式的“温室训练”,让学生在“实战环境”中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充分依托创新实践体系打造多维度、多层级的优势特点,对学生个体进行坐标式定位,即横向的多维度特征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兴趣需求、发展需求进行个体匹配,而纵向的多层次特征又能面向全体学生所处的不同年级及不同能力进行个体匹配,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服务全体学生。
3.学生自主选择导师。以创新实践体系和导师制、团队式的培养结构为基础,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兴趣方向、发展需求,以及导师授课方式的喜好、团队成员结构的喜好,在项目菜单和团队菜单中自主选择适合的团队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着重激发导师的能动性,运用专业指导能力,全方位、全过程地对团队内为数不多的成员进行精细化分析,并对他们自主规划的创新培养路线和内容进行合理引导和适时调整,突出个性化、体验化、灵活化和生活化,采取全程学习跟踪、个性多元推荐、实时反馈监测等方式,营造“教学相长”的活跃氛围,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2015-10-24).[2020-12-20]http://www.gov.cn/go
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967215.htm.
[2]杨炯,吴鹏.“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4):48-51.
[3]蔡宗模,吴朝平,杨慷慨.全球化视野下的“双一流”战略与地方院校的抉择[C]//中国高等教育學会院校研究分会、湖南大学.“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国际会议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16年年会论文集.长沙,2016:2.
[4]王永生.地方高校建设“双一流”大有可为[J].中国高等教育,2016(Z3):38-40.
[5]朱蕾.探析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5(47):103-104.
Explor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Public Health Innovative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XIE Hong-wei, LONG Ding-xi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our country puts forward and implements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which puts innovation in the core position of the overall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is facing with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public health educ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mbination of macro and micro levels, and establishes the “three-level” public health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path. By creating the environment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overcoming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distinctive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are established,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public health;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path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从创新能力提升角度探讨研究生科研竞赛培养机 2021/9/29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录用通知书——程希羲,程兴,张晔 202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