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饮用水安全保障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建设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饮用水安全保障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建设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1-5-17 14:09:01      点击:

李树平 邓慧萍 隋铭皓

[摘 要] 通过梳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搭建由给水排水概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水质工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毕业实习等6门课程组成的饮用水安全保障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保证了课程链思政教育的连续性、全方位和全覆盖。在课程链建设中充分挖掘课程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明确了饮用水安全保障基础课思政教育阶段、专业课思政教育阶段,以及实践环节思政教育阶段的分阶段育人目标。结合教材内容、专业特点和学生思想实际,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促进了认知—理解—应用—创新的素质培养。

[关键词] 饮用水安全保障;课程思政;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3-0137-04    [收稿日期] 2020-08-18

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师承担着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学生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不能仅通过思政课程完成育人工作,还应发挥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作为专业课教师,不仅仅只埋头钻研专业知识,也应贯彻落实“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政课研修,力求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2]。

饮用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切实做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把以人为本真正落到实处的一项紧迫任务。

由于供水系统在空间上的变化多样性,它们的内在脆弱性将会削弱系统的能力,即以可接受的水质和水压为用户提供充足的水量。水输送至用户的过程中具有多个薄弱环节:原水水源(地表水或者地下水);原水管渠;原水蓄水设施;处理设施;配水管网系统;泵站和阀门;净水蓄水设施;等等。在安全供水上,这些系统元素均提出了挑战,因此饮用水安全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水质安全保障的系统观出发,对影响水质的各要素、各环节进行综合考虑和系统设计,构建水源保护与水质改善—水厂高效净化—管网稳定输配—水质安全评价的技术系统,并将技术、管理、标准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有机耦合,形成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科学技术体系。在构建饮用水质安全保障体系时,从全流程的因果关系进行系统规划和动态调控,这样才能达到经济高效运行、水质可靠稳定的效果[3,4]。

同济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多年来推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培养有责任感和文化自觉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在课程模式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实践,力求使饮用水安全保障课程链产生综合育人的价值,以适应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和未来综合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業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搭建饮用水安全保障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

课程链是将几门性质相关或相近的课程组成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课程群体[5,6]。

通过梳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认真分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等各类课程的相互关系,从中筛选出内容相关性强、体现饮用水安全保障课程特色、连续性、分层次的5门课程(专业基础课1门、专业课4门)和以多种形式实践环节组成的专业课思政课程链。课程链为本科生三年级和四年级的专业课,课程之间首尾相连,构成具有时间跨度不间断的进阶式专业课程链。课程链的设计遵循认知—理解—应用—创新的素质培养链条(见下图)。课程内容按照饮用水安全保障的业务流量来组织和展开,在专业教学中具有不同的任务和定位,并且对于专业素质的不同环节和培养层次,支撑学生专业素质的形成和实现。

首先是在本科三年级开始接触专业课,开设“给水排水概论”课程。从介绍给排水工程的意义(尤其对于保持绿水青山的意义)和水工业的特点(对于国计民生的意义),使学生树立起专业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介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历史和动态趋势,讲授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该课程侧重于学生在专业素质上对认知和理解层次的专业能力培养,并为后续课程提供前导性支持。

其次是循序渐进地学习四门专业主干课程。(1)“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水资源的基本概念、水资源概况、水源分类,以及给水水源选择、利用和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系统有所了解,掌握主要地下水和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形式、构造、布置及其设计计算原理和方法,了解其施工、维护和运行管理的基本知识。(2)“水质工程”。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自来水处理各单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其发展状况,相应构筑物的设计与计算方法、适用条件,以及新工艺与新技术、工艺流程的选择原则、水厂设计等内容,为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工程设计、科研及运行管理工作等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应用基础。培养学生具有设计计算给水处理工艺中的各构筑物和工艺系统的初步能力。(3)“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本课程讲授给水排水工程中水的输送、分配和废水的收集与输送的管网系统工程设计计算理论,系统地论述管网系统的功能、布置原理、水量计算、水力计算理论和方法、工程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以及供水排水管网系统的运行管理及实践。(4)“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本课程是一门为工业与民用建筑提供必需的生产条件和卫生、安全的生活环境的应用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建筑内部的给水排水、人工环境、水景、游泳池给水排水、小区给水排水,以及中水工程的基本理论、设计原理、方法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以上四门课程依次线性展开,如同链条、环环相扣、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对应于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完整流程,从技术角度为饮用水安全保障提供支持。这四门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在理解—应用层次的专业素质培养。

与这些专业课程配套的实践课程,包括认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寒暑期社会实践、学生科研立项、学生学术社团等从多个方面指导和协助学生在专业应用层面上的拓展,并进一步向创新层次提升。本次课程链中的实践课程将以毕业实习为主,落实课程思政建设。

大多数任课教师为党员骨干教师,有利于在教学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求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成为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四有”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二、明确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教育内容和分阶段育人目标

饮用水安全保障是考虑取水、制水和输配水中如何形成安全屏障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工程学科,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随着饮用水安全保障越来越受到重视,迫切需要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协调的一致性。认真挖掘课程链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合专业特点和教材内容,找到每门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思政教育,坚持系统工程方法论和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懂战略、懂管理、懂技术。同时,讲解中国给水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中国问题的解决方案,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统一。

(一)给水排水概论

“给水排水概论”在了解国内外水处理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学习给水排水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在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对比中外学习技术的发展现状,发现我国给水排水技术发展的不足之处,进而树立为我国水处理及环保事业奉献的思想观念,激发水处理技术的创新发展热情。课程学习从打好基础、保持先进、加强应用、培养能力四个方面出发来进行教学和育人,充分发挥工程师的典型事迹和给水排水发展史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著名工程师的事迹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给水排水工程包含了工程师严谨的工程态度、坚韧的工匠精神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工程发展的历史和奥秘揭示的过程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从事工程建设的热情和理想。

(二)专业课

专业课阶段结合社会问题,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使学生树立高尚的工程道德。工程技术课程介绍围绕系统工程论的技术性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如何针对中国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实际问题,提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的技术方案,立足于我国国情,提出多屏障安全饮用水保障的工程技术方案,结合给排水工程领域严重影响专业人才社会声誉的工程案例,教育学生追求真理,培养实事求是的治学品德。给水排水工程建设还应严格遵守准则规范,教育学生遵守法规和道德自律。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是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满足社会、经济、环境、生态需求为目的而设置的课程。课程内容中长期有效的基础理论部分需要继承,不断更新的内容需要根据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不断调整。课程从掌握基础理论、保持先进、加强应用、培养能力等方面出发进行教学和育人,最终培养具有全球环境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和水安全技术专业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获得专业工程师基本能力训练的专业人才。

“水质工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结合我国的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和给水处理技术发展等内容,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家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社会責任感、职业精神和家国情怀。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始终以质量提升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课程内容包括给水排水管道水力学、管网水力分析、给水排水管网工程设计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专业知识,紧密对接国家和地区战略发展需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还可以深入认识和广泛应用给排水管网系统的专业知识,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把解决思想问题和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和方法手段创新。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通过讲授建筑内部给排水各系统的功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原理。通过介绍建筑供水、排水、消防等方面的方法体系和最新科学技术进展,激发学生对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认识和思考,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本专业所学的专业基础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使学生综合运用横向(以往所学知识)和纵向(实践课程特点)理论知识,在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与实践过程中提高逻辑性和严谨性;通过熟悉设计规范及相关标准,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路和社会责任感。

(三)毕业实习

本次课程链中的实践课程将以毕业实习为主,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毕业实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特别是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通过实习讲解介绍本学科的历史发展、杰出人才、发展趋势,使学生对给水排水领域中的问题有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在实地参观及跟班劳动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专业内涵及发展前景。依托于毕业设计现场教学等,组织学生到自来水厂、管道施工建设场地、高层建筑给水设施的现场进行一线实习,培养学生认识国情,加深对理论的灵活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在课堂上和课后与教师交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实习中观察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

三、结语

从教学内容来看,专业课思政不等于专业课与思政课的简单相加。从教育形式来看,相对于显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思政教育具有隐蔽性,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图隐含在专业课教学之中,充分照顾学生的内心需求,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春风如醇酒的情境下受到教育。从学习理论来看,学生实际上是在自主活动中接受教育内容的。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对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对各项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自主构建过程。

随着给水排水工程的快速发展,水处理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日益深远的影响。高校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具有专业技能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双重功能。以饮用水安全保障专业课程链为载体,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课程链中的每门课及每位教师都要守好“一段渠”,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通过思想政治源头活水,按照认知、理解、应用和创新的素质培养链条,培养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水安全技术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专业工程师基本能力训练,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慧.课程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提升路径探索[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1):19-22.

[2]宋波.学深悟透思政课程,知行合一课程思政: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0(16):168-169.

[3]曲久辉.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李树平,刘遂庆.城市给水管网系统[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5]马费成,宋恩梅.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的建设与实践[J].图书情报知识,2014(2):4-10.

[6]钱洁,高绍荣,张敬,等.生物技术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链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20(8):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