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2022年第12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12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16 11:50:31      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2期

[关键词]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与实践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政课蒙语授课群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及实践”(NJSZZX2156)

[作者简介] 韩吉木斯(1976—),女(蒙古族),内蒙古四子王旗人,博士,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2-0079-05 [收稿日期] 2021-07-25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作为民族院校思政课之一,在铸牢民族院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涵义及意义”专题为例,探讨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如何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教育的全过程,构建了包括课前线上推送、课中线下课堂教学、课后线上推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及其优势

每一次变革都是一次创新,机遇与挑战并存。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国,随后在党中央统一指挥下,一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在全国打响。2020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高校利用网络手段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教学活动,保证学校在疫情期间教学秩序和教学进度的稳步推进。《意见》发布之后,各地和各高校紧急部署,积极反应,一场史无前例的应急性在线教学活动在各大院校迅速展开。2020年春季学期很多教师第一次体验了线上教学模式。此次线上教学既是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检验,也为今后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了重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在自媒体时代,网络已全面嵌入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完全采取线上教学模式又存在技术、效果等方面的诸多掣肘因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既能保证传统教学优势,又可因材施教,使课堂与网络双管齐下,符合个性化学习需求。后疫情时代,将传统课堂教学与数字化教学优势融为一体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青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全媒体迅速发展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師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将线上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它重构了传统课堂,发挥了线上线下各自的优势,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参与性,将学习者由浅至深地引向深度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在线上资源方面,教育部推出了20多个线上课程平台,包括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好大学在线、智慧树网等,2万多门课程免费开放。通过腾讯课堂、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及国外大学的线上课程也可以获取线上教学所需的资源。此外,前期各高校教学改革项目还建设了一批精品课程供各高校学生学习。

在高校混合式教学中使用较多的工具有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爱课堂等。混合式教学工具在课外预习与课堂教学间建立起沟通桥梁,教师可以将带有视频、语音、动画、习题的课前预习课件推送至学生手机,师生及时沟通反馈。在课堂上进行点名、弹幕互动、实时答题、在线测试等教学活动,覆盖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第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灵活多变,能够实现系统学习与零散学习相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前预习教师推送的相关资料和知识点,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将零散碎片化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深度思考。课堂上,教师可采用抢答、问卷、讨论等方式展开互动。课后,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回看教师的教学课件,使学习过程从被动变为主动,巩固学习成果,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第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既有线下面对面课堂教学简洁直观的优势,又有线上教学活泼生动的优势,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线上学习平台有大量生动有趣的学习资源,如相关微课、速课、慕课、视频、教案、课件等,其功能强大,既能保证学习质量,又能轻松完成学习,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平台上教学辅助功能,如签到、提问、抢答、随机点名、弹幕、投稿、分组、讨论、问卷、测验等。这些功能生动有趣、方便快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更好。

第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阶段性、过程性资料翔实可靠。基于信息化的线上学习平台,能够完整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评价,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针对性地调整。比如平台会记录签到、抢答、投稿、测验等得分,使过程性考核落到实处。

第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整合了高校优势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参考线上学习平台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其中有海量的文字、视频资料可供教师利用。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课程标准等,将教学诸要素进行安排和设计,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方案的设想和计划[3]。良好的教学设计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备要素。

(一)课前推送预热,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打好基础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开课之初,教师在学习平台上建立课程和班级,学生加入班级。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推送相关的资源至学习平台,并设立相关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进行了解和预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涵义及意义”专题为例,开课前教师向学生推送相关概念,如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以及民族的四个特征、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中国化以及民族的六个要素等,让学生先掌握与课程有关的基本概念,为课堂教学加深理解奠定基础。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以及民族的四个特征及其中国化的六个要素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创新,看待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以及民族的四个特征和六个要素,要用辩证、发展、联系、全面、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而不能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否则将无法全面了解民族这一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教师可以在后台实时关注学生的预习状况、作业完成情况、学习难点,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在课堂教学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重点讲解,展开讨论。对于一些学生预习时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课堂上就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加深理解上。

(二)课中线下课堂教学,加深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

线下课堂是思政课的主课堂、主阵地,师生面对面互动交流至关重要。在2019年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4]。同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适应新时代发展历史方位,以各族群众为主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5]。这是党在新时代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这也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建设,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利用课堂主渠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完善也是对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工作的补充完善,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作。利用课堂这个主渠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需要找准教与学的情感共鸣点、心理契合点、价值结合点,突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在丰富共同历史记忆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入脑入心,课堂教学的实现路径尤为重要。

首先利用1~2分钟的时间进行签到,线上教学工具一般都有这种功能,方便快捷,改变了以往教师拿着学生名单一一点名的缺陷,为期末考勤成绩提供参考。

课堂讲授环节,教师将课前推送的相关概念知识点联系起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升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涵义及意义”专题为例,因为概念是理论的支点,要想深入了解一种理论首先要弄清相关支点的由来、含义及关联性。“中华民族”及由其衍生出的一系列相关词语和概念,是随着人们对近代民族概念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得以产生的,它们的内涵呈现出动态的不断发展和丰富的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由中华民族衍生出的众多词语和概念之一。因此,首先要厘清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概念的由来、含义及相互关联性,这有助于推导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关系。

课堂教授过程中可以穿插提问,以问题为导向,将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行课程导入,向学生提问“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时间及含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强大内生动力,“中国梦”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人、筑梦人、圆梦人,应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引出什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什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难点问题。在讲民族概念的由来时,可以提问当前世界人口及民族规模、西方和中国的史学之父分别是谁等问题。通过课堂提问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还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结合最新时政新闻进行讲解,增强教学内容的知识广度、理论深度和现实关注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与2021年春季学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相关的新闻报道,如2021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貫彻新发展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穿插相关新闻链接“重温历史佳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使学生加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性的认识。

在线下课堂授课方式上,在发挥传统讲授法优势的同时,创新授课方式,综合采取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参观观摩法等,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网络技术,使得传统理论不再枯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在内容整合基础上,通过文献研读、问题研究、专题研讨、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丰富学生关于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形成深刻和稳固的国家观与中华民族整体观。与学校所在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特色的基层单位建立良性互动机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请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增加学生对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感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和社会调查活动,到民族地区进行深入调查,关注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此外,课堂上还可以利用手机拍照功能,将班级课程讨论的照片、视频发到本班级群或其他班级群,从而达到学生之间、班级之间相互比较、鼓励,提高学习参与度的目的。

(三)课后推送

课后利用平台推送拓宽学习视野的相关知识点,如全国民族工作座谈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等,还可以发送小测验、练习题、讨论题、试卷等,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推送思考题如“结合本学期所学专题内容,论述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设置这样的题目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在各民族大学生心目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此外,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学习平台上的教学资源,比如课件、教案、微课等,这种形式灵活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复习。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可以随时通过平台群聊的方式向教师提问,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有效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加强教师能力的培训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和教育的融合日益紧密;因此,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成正比;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相关培训,使教师能够熟练使用学校各种资源展开教学研究。教师应“教到老、学到老”,教与学应时常更新。内蒙古大学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学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利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开展教师在线培训工作,使教师的教学、科研等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细化教师团队职能分工与合作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工作量非常庞大,单个教师难以承担从课前布置到课后答疑的繁重工作。将教师职能分工细化,打造教师团队非常必要。如需要有专门负责技术支持的工作人员,负责收集学生思想困惑问题、联络学生和教师的助教人员,负责授课和解答疑惑的思政课教师等。

(三)多方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持续推进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不单单是任课教师的任务。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来自多方面的支持,包括学校、学院、教务处、网络中心,以及相关技术人员等多方提供的机制保障。比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完善、稳定的网络教学平台作支撑,需要以优质的课程资源为依托,如课件、微课、微视频、动画等,并不是单凭任课教师一己之力能完成的,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诸多教师的通力合作。

总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内容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深度融合是一次崭新的尝试。各类现代教学工具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来运用,若想提升教学效率,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利用现代教学工具更好地设计教学过程,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