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教育教学论坛投稿:传承民族精神的“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想政治探索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投稿:传承民族精神的“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想政治探索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2-3-16 11:00:59      点击:

王玉 董凌

[摘 要] 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各学科相互融合的全新教学理念。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工科”背景下,建筑工程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以传承民族精神为宗旨,以“中国建筑史”课程为对象,结合课程的专业特性,从映射途径、教学方法、预期效果三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对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国建筑史;民族精神;课程思想政治;教学改革

一、引言

“中国建筑史”为建筑学专业必修基础课程,课程系统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语汇、发展历程、城市空间、聚落和民居等多方面知识,是一门带有软科学性质的专业理论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中国建筑历史的基本知识,提高建筑理论、建筑艺术和建筑历史的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史观。为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因此迫切需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全新的“中国建筑史”课程思政理论体系。

二、思想政治融入“中国建筑史”的映射途径

(一)梳理章节脉络 挖掘思政元素

虽然专业课传授的是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但“中国建筑史”是一门带有软科学性质的专业理论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有很多共通之处,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深入探索、细致挖掘,会发现“中国建筑史”课程中有许多可以加以运用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教学内容的对应授课要点中,使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交叉、并行,形成协同效应,做到润物细无声[1]。比如:在城市建设章节中,《周礼·考工记》最早形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关于城市规模的原则问题,提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执政者就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规定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等,有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和规范。尽管现在看来,该原则有诸多不合时宜之处,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的确起到了非常積极的作用,并对后来历朝历代的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和公民守法这三个层面来说,与当下我国全面统筹协调依法治国工作是有诸多共通之处的,即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协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此在该知识点既实现了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会贯通,又做到不尴尬、不生硬[2]。

(二)纵横向对比 彰显文化自信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断代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在历史的各个阶段深深影响着周边国家,更是为全人类的文化进步作出突出贡献。而中国建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华文化的精髓渗透于中国古建筑发展的各个方面,对居住、政权、礼制、商业、教育、园林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在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章节中,讲述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后期各个阶段的建筑特征时,可将课程内容延伸为中西方的横向对比,而拓展的前期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文献整理、自主学习以及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拓展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可衍生至与建筑息息相关的各领域[3],包括社会结构形态、人的思维方式、审美境界等,以点带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提升学习主动性,在此过程中教育学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更多感受人类文明及其蕴含的聪明智慧,培养全球意识。

(三)结合时事热点 创新思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因此在“中国建筑史”的思政探索中应结合时事热点,借助党媒客户端资源,将课程思政与时事热点结合起来,创新课程思政的内容。比如:在城市建设章节中,讲述古代城市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宋代)的时候,引入热点“锚定新发展格局,激发消费新潜力”,两者之间有共通之处,即如何培育新型消费方式,创造新消费增长点。宋代是采取开放街市的方式,瓦解始于春秋、极盛于唐朝的里坊制,出现瓦肆,形成街巷,商业繁荣;而当下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特别是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消费回升,实现商务发展回稳向好,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4]。

(四)学科热点与前沿领域相结合

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提醒学生多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以及国家大型科研计划的建议,将学科的热点研究问题与思政理论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更加全面体系化地掌握今后的最新动态与前沿领域。比如:在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章节中,宋代《营造法式》对古代建筑标准化的贡献之一是建立“材分模数制”,以“材”作为尺寸基准;而清代《工部工程做法》规定,有斗拱的建筑以“斗口”作为模数单位,而模数化不仅局限于建筑单体和建筑群,城市和园林,皆以模数化的方格网为底,而这与现代装配式建筑的模块化、标准化特征是一脉相承的[5]。这也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建造工业化、机械化、智能化的特点。特别是在当前外部形势下,“中国建造”“走出去”更具有优势,通过“中国建造”有利于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建设。

(五)正反面案例的示范、警示教育

当今社会,文化发展逐渐趋于多元,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给课程思政带来更多挑战。而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文化的健康发展,正反面典型案例的宣传,是推进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在典型案例教育过程中,正反面典型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其中,正面典型,即通过对“中国建筑史”中具有示范作用的理论、德行、思想或事物的宣传,反映时代主旋律,体现先进的思想,象征积极的力量,从而引导学生向正面典型学习。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建筑章节中,讲述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等老一辈建筑师在艰苦环境条件下致力于保护和研究中国古建的精神,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确立人生目标,在自身的学习道路上作出一番成绩,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这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一种职业态度,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