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3-13 20:51:55      点击:

杨佳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构建“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整体效应,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关键词:立德树人;实现路径;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1-0052-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其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论断,这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工作指明了方向,充分显示了中央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1]。立德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和指向意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要回答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工作不断努力解决的问题。如何完成好这一根本任务,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路径,是高校工作面临的必要课题。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任务的基本要义

“立德树人”的语境宏阔、语意深远。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立德树人”是教育家共同遵循的理念。“德为才之帅。”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教育之本,立德树人,这是大学的正道,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是全体师生应有的自觉。当代中国高校“立德树人”更具特殊意义和深刻内涵。一是指明高等教育的方向就是“树人”,树“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人。二是要立“学德”。学德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

二、“立德树人”的具体实现路径

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首先要以课程育人为重要路径、以实践育人为基础、文化育人为隐形路径。只有把三种路径结合起来,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增强“立德树人”的整体效应。

1.“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是“课程育人”。“课程育人”就是理论育人,即以课堂、课程、课本等理论教育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等知识的传授。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公共教育选修课程模块设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学生通过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学习,拓宽知识视野,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必要的价值分析、探究方式与能力的训练,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准确的观察判断能力,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公共教育选修课程模块设置文学与艺术类、历史与文化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类、管理与行为科学类、科学与技术类、创新与创业类、个性课程类等大类,在每一类中的个性课程类不做课程名称限定,允许学生广泛跨学科、跨学校选读课程,或通过学校认定的国内外在线课程公共服务平台获得学分。通过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的全过程。

2.“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是实践育人。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必须时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实践育人的深刻内涵,积极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努力提升育人工作成效。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育人的基本途径之一。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在实践育人过程中,通过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开展研发、合作就业等形式,拓展校企地合作培养人才的渠道,建立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一是依托当前学校“校企合作”的推进实施通过项目运作、科技攻关等形式,选派青年教师进入企事业单位,实施顶岗锻炼。二是聘请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参与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等工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互动。实现由学校单一主体培养人才到校企双主体培养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是依据产业行业标准重构課程教学体系,引入产业、行业标准。继续开展订单培养合作模式,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关注培养过程。学校定期邀请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优秀专家学者、成功人士到学院给大学生讲形势、讲政策。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立德树人”的隐性路径是文化育人。文化育人具有价值导向的功能,它不同于理论育人、实践育人,具有环境育人的渗透性特点。大学文化自身并不是独立的,它依附于整个大学体系之中,但又影响与引领着整个大学体系的思维和行动。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主导性与时代性,创新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学校制订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与主要任务。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与主要任务,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实施:(1)开展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养成“厚德载道、为人师表”的优良教风,以养成“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优良学风和以树立“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优良校风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围绕学风、教风、校风建设、开展系列活动:开展“崇教厚德、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开展“立德树人、立教圆梦”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师德主题征文活动。(2)加强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教育。学校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提升大学生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学院、国际宇航研究院、台湾“中研院”和美国医学科学院等研究院院士来院访问讲学,举办科技大师系列讲座;邀请院内资深专家、外聘专家学者针对不同专业的同学进行专业学习的指导和行业前沿的介绍,举办各类讲座。(3)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围绕校园文化主旋律,发挥工会、群团、大学生社团作用,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职工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围绕社会公益,奉献爱心,工会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学院举行“广东扶贫济困日”捐款活动;举办校园文化节、体育节。(4)重视校园文化的载体建设,积极开拓校园文化的新载体。学校现建有“院士林”与“校友林”、“国际合作林”、“校企合作林”等标志校园文化的景观;图书馆、书画研究院、教工活动中心已经投入使用,学校依据实际发展需要,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三、构建“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

构建“立德树人”的自我发展机制,主要应考虑激励和考核两个方面。

1.激励机制。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在设计激励机制的时候满足人的合理需要,把对人的理解关心放在首位;二要兼顾公平与差异。年轻教师和老教师之间的需求会有所有差异,在设计激励机制的时候要注意有所区分,但同时要注意公平原则;三要注重内外激励相结合。内部激励包括职业发展、荣誉情感、榜样示范等内容;外部激励主要依靠工作环境、物质激励、晋升激励以及制度不断完善等方面;四要考虑激励的时机与程度。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弗鲁姆提出过一个激励公式,即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其对应的期望值的乘积。因此在采用激励机制的时候要注意时机和程度,激励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效果。

2.考核机制。在学校年度考核中,健全师德考核体系,学生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评价,突出师德分量。强化师德考核指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基层工作者等先进的评选要突出师德考核指标,如师德考核不合格则一票否决。学校要开展“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及“师德标兵”评选活动,树立师德典范,营造良好师德师风。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对师德典范、典型师德事迹进行深度宣传报道,突出师德榜样的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Z].2013.

[2]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201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