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2022年第11期·中医药院校科研能力培养模式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11期·中医药院校科研能力培养模式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17 11:03:43      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1期

吴玲萍 袁君洁 何鸿 操红缨 许艺飞

[关键词] “教师—分级本科生”;教育模式;科研能力;创新思维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百秋李醇增强miR-30c介导的异体自噬抗细胞内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2019A1515110742);2020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从肠黏膜屏障和炎症因子风暴探讨甘遂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作用与机制”(S202010572049);2020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广藿香醇联合克拉霉素降低幽门螺杆菌耐药性的新三联疗法”(S202010572080)

[作者简介] 吴玲萍(2001—),女,福建莆田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2019级药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为药学;袁君洁(2000—),女,湖北黄石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2018级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中药学;许艺飞(1991—),男,山东泰安人,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中医院)助理研究员(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中药消化道及平滑肌药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1-0037-04 [收稿日期] 2021-09-26

引言

大学本科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方面发展、专业技能强的综合性人才,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科研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是其培养方案中重要的一部分[1]。2015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提出实验室应注重人才培养,吸收优秀本科生进入实验室[2]。我校积极推动了本科生导师制,对教育模式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在学生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成就[3]。虽然本科生的理论课学习是人才培养的必要过程,但实验操作才是验证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目前而言,中医药院校本科生参加实验的机会主要是学校安排的实验课或实习环节,部分本科生只把实验课当成任务,与此同时,大部分实验相对比较简单,缺乏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机会,这些都严重限制了学生科研能力与素质的培养[4]。也有部分学生综合能力较强,思维较活跃,创新能力较强,但对专业较迷茫,有创新点也无处应用,因此需要加以引导,增强他们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同时合理利用人才,促进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5]。

通过“教师—分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鼓励学有余力的本科生进实验室开展研究,打破传统高校组成的研究队伍(教授、讲师、助教和研究生组成的队伍),将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的本科生也纳入其中,不仅可以给研究团队注入新的活力,还能激发本科生的科研潜能,同时可以为本科生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6,7]。教师在多年的本科生实践带教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不同年级本科生的特点,发挥本科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总结经验开发了“教师—分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导师为指导中心,研究生和三年级学生带领二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带领一年级学生,让本科生能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激发其潜能和创新思维,培养其科研能力。经过多年的实践,在该模式下培养的本科生已经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以下对实验室如何促进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所取得的成果进行阐述,为中医药院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提供借鉴。

一、“教师—分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中本科生的锻炼过程

实验室对一年级学生开放,每年均有2~4个具有科研潜能、对实验感兴趣的一年级学生进入实验室。在科研活动中,导师担负指导和引领作用,三年级学生独立撰写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同时带领二年级学生进行科研学习;二年级学生带领一年级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梳理及基础实验的学习。

(一)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过程

一年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全面,二年级学生会在文献资料的检索和阅读方法上对他们进行悉心指导,带领一年级学生熟悉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安全事项,并进一步了解拟开展实验项目的相关背景知识,使一年级学生对实验室有一定的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让学生对实验设计、实验步骤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常规的仪器操作,如显微镜、超净台、高压灭菌锅、离心机等;熟练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如细胞复苏培养、动物的灌胃、皮下和腹腔注射等,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实验原始记录。总体来说,一年级学生在实验室是学习认知的过程,是激發科研潜能、培养学习能力的阶段。

(二)二年级学生的实践过程

二年级学生对专业知识及实验项目背景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熟练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操作,可以跟随三年级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如撰写实验项目书、设计并完善实验方法、分析并处理实验数据、撰写文章及投稿等。同时,可以掌握其他实验的操作方法,如Western bolt、ELISA、Real-Time PCR、Confocal等,从基础操作深入至分子生物学操作,并了解信号转导通路、蛋白及基因表达在科研中的意义和地位,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研技能,熟悉整体实验流程。此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科研的更深层次的认知,掌握实验项目的各种操作,为后续科研能力奠定基础。

(三)三年级学生的创新培养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较好的科研基础,熟悉实验室的相关课题项目、仪器操作等,对实验原理、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导师让学生独立动手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并独立撰写项目书参加各种科研交流学习竞赛,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攀登计划、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等,对已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撰写相关文章进行发表,确定自己的毕业课题并实践。同时,导师及时给予积极指导,使学生能够快速地朝正确方向成长,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和态度,激发创新思维。

二、“教师—分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收获及体会

(一)对学生的影响

1.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日常课堂中,学生学习大都处于被动状态,主动获取知识、接受新知识的欲望及自学能力相对较弱。在实验室中会定期进行文献汇报,学生需自行查阅文献,通过文献归纳总结并设计实验方案,同时在实验中自主完善实验方案,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等。通过在实验室的锻炼,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2.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在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动手机会较少,理论知识难以应用到实际中。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等不同于理论课学习的机会。学生将理论学习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操作技能。

3.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生在长期跟随导师并开展实验项目后,积累了一定的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可熟练掌握实验方法及步骤、项目书的撰写、数据分析与处理、文章撰写等技能。在实验室中,本科生可以参加研究生两周一次的组会,在会上学生需汇报近期阅读的文献,并汇报近期的实验结果及出现的问题等。组会采取以学生为主体、导师为指导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可以得到充分挖掘,为其提前适应研究生科研生活、进入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本科生也是一个小团队,在团队内需要保持良好的合作与沟通,与导师密切联系。本科生具有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实验室里的多位本科生在假期去往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中医院、高校暑期夏令营等进修学习。以上活动都会促进本科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能较好地融入新环境。

5.增强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本科生在进入实验室后需要一边进行科研实验,一边进行理论课程学习,可能存在时间冲突,但在“教师—分级本科生”模式的试点中,这种问题较少,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实验室学习的大部分学生依旧有着丰富的大学生活,大部分学生同时担任班干部、学生会成员、社团会长、部长等,在时间管理上井然有序。对本科生来说,时间管理成了他们的一大技能。

(二)对导师的影响

1.增强教师的带教能力。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包括大一学生,对专业知识认识不全面,需要更多的学习指导,因此对导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导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多与学生交流也是增强导师与学生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为更好带领硕士生和博士生奠定基础。

2.增加教师的“亲和力”。与初中、高中教师不同,大学教师有着更为繁重的任务,课后很少有机会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该种科研能力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与本科生之间的互动,使大学教师更具“亲和力”,学生也更青睐这种培养模式,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三、“教师—分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获得的成果

在“教师—分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指引下,试点实验室已经培养了数十名本科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且大部分本科生毕业后都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实验室对于他们来说是发现兴趣、激发潜能的宝地。

(一)学生积极参加竞赛活动

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在经历科研锻炼、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后,会有较强的参加竞赛的欲望,试点实验室近几年的本科生获得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药学/中药学实验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挑战杯省级三等奖1项、校级三等奖1项,等等。

(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

试点实验室本科生积极撰写项目书,申报课题,近几年获得的立项项目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校级挑战杯立项1项,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立项,等等。

(三)本科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

本科生近5年共参与发表论文10篇,其中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共5篇,中文核心3篇,SCI 1篇。同时,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较好,多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获评优秀毕业论文。

(四)有更多机会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本科生利用寒暑假,多次到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中医院、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暑期培训班等科研基地进行系统学习,同时有较多的机会参加全国的学术论坛,如全国药苑论坛、全国教育论坛等。

(五)获得更多更好的深造机会

在试点实验室学习的本科生经过实验学习和历练之后,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许多学生会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经过本科阶段在实验室的锻炼,许多毕业生收到了自己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多名学生分别被保研至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药科大学、浙江大学、深圳大学等。实验室给予学生的科研经历,使其更容易适应研究生的生活。

结语

总结该方案的特色:(1)以指导教师为核心,学生的学习、研究方向必须和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一致,以保证获得高质量的指导。保持教师与学生的紧密联系是该方案成功的重要原因。(2)充分发挥“师兄师姐”的“风向标”作用。不同年级之间,“师兄师姐”带来的亲和力、影响力和激励作用是课堂教学或指导教师无法代替的,发挥高年级学生的“带教”作用是该方案的核心要点。

综上所述,经“教师—分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培养的本科生多数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既有利于本科生的成长,也对教师意义重大,这是双赢的教育模式,取得了較多且有实际意义的成果。在开放实验室的背景下,通过让学生参与导师的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科研实操动手技能、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等措施,不仅培养了本科生的科研技能,还提高了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论文项目书撰写的能力,继续深造且被重点院校保研的人数较多,总体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養既是长期且复杂的工程,也是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方案在实施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学生的课余时间较为零散,合理规划、利用时间进行科研工作,而不耽误正常的课堂学习时间,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协调。总之,该种教育模式利大于弊,若能够在中医药院校中落实,将有利于中医药院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快中医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