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3-13 20:49:45      点击:

朱丽娜 张宏明 张华明

摘要:深入调研与剖析、深度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共育、理实一体、三段两境”的课岗、课产、课赛、课标、课证五对接的课程体系,融入“定岗双元、校企共育”厂中校教学改革,实施岗位教学,对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设计。

关键词:调研;职业分析;校企共育;厂中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2-0238-03

一、引言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校企融合力度,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专业需要深入剖析职业岗位,合理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一)调研是基础

1.职业与职业资格证书调研。通过企业实地考察和网络查阅等方式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员的职业和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进行了调研,依据2015版《职业大典》得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有6个细类,即6种职业,分别为车工、铣工、焊工、工具钳工、装配钳工和电工。同时依据2017年新颁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得到各职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名称分别为车工、铣工、焊工、钳工和电工。

其中工具钳工职业没有对应的资格证书,如表1所示。

2.职业岗位人才需求调研。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电话交流、调查问卷等方式开展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确定岗位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神华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内蒙古兴安铜锌冶炼有限公司、天津新丰正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7个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确定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如表2所示。

3.毕业生跟踪调研。毕业生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学生培养是否满足职业岗位需求、所学知识是否达到职业岗位标准的重要标志。可见,毕业生跟踪调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我们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表发放、回收和访谈、电话沟通等方式对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并进行了分析,形成了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从以往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我们的人才培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很多方面是成功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创新思维较差;②不能有效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岗位相结合。

针对以上问题1,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开设了48学时的创业创新课程和1周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针对上述问题2,组建校企团队,对岗位所需职业能力进行了详细分解,并依据岗位所需专项能力确定课程标准,依此设计课程。在基础专业课程实施时,加大实践部分比例,争取理实一体,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使更多课程挪到企业中,挪到岗位上,实施“定岗双元、校企共育”厂中校岗位教学。

(二)职业岗位分析是关键

准确的职业岗位分析是准确进行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依据,是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对接的关键要素。

专业建设委员会依据职业岗位调研结果,确定了我专业的17项职业能力和4项核心职业能力,依此确定了专业课程和核心课程,并将每项职业能力进行了细分,细分成各项专项能力,再对每项专项能力进行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解析并依此来确定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方案。职业岗位分析步骤如图1所示。

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调试、维修能力,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机械传动系统组装调试能力,另一方面是电气控制系统组装调试能力。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为了使本专业毕业生具备上述两方面的职业能力,学生应具备下面四项核心职业能力:

1.电气控制系统组装调试能力。

2.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能力。

3.液压与气动系统组装调试能力。

4.简单机械零部件加工、装配与维修能力。

依据这四项核心职业能力确定核心课程为《电工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机械零件与典型机构》、《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和《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

除四项核心职业能力外确定其余如机械识图与制图能力等17项职业能力,并依此来设置课程。

职业能力确定后,对其进行剖析,细分成各项专项能力,如“电气控制系统组装调试能力”细分成6项专项能力,如表3所示。

随后,将每项专项能力进行解析,如表3中专项能力5解析成表4所示,包含能力目标、具体描述、步骤、工具与设备、知识基础、通用能力与职业素质、考核标准等方面,后依据专项能力解析表开发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考核标准的设置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取证标准对接。同理,课程内容的设置也应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内容对接,课程内容的实施要与相关职业标准对接。如“电气控制系统组装调试能力”的实施要与“电工”职业标准对接。

(三)校企共育是重点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校企融合力度,吸纳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首先,我专业吸纳周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专家8人加入我们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过程中起着关键指导作用。其次,开发了认知实习、顶岗实习等企业实践课程。再次,设置了岗位课程,在第五学期融入校内校外双平台。

(四)育人为本,德技兼修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即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人文素质课程,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三、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

经过广泛的区域行业企业调研以及校企专家对职业岗位的分析,考虑素质教育为前提,校企共育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基本能力培养、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三个递进阶段为轴线,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构建了与岗位、与生产过程、与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与大赛对接的“校企共育、理实一体、三段两境”的课程体系,校企共育如图2所示,理实一体,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实施课岗对接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实一体教学;“三段两境”是在学校和企业两种环境实施三阶段的教学,其中在企业实施课程如图3所示,构建的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

四、结论

课程体系的开发是一个开放的闭环循环系统,实时的调研,及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研究,随之进行论证与调整是保证课程体系符合现代化职业教育需求,符合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关键,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社会需求的核心。

通过两轮的实践,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毕业生和合作企业进行了进一步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通过此套课程体系培养出的高职学生在职业技能和素养方面更符合企业岗位需求,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提高。尽管如此,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伴同国家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倡导和政策支持,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紧跟制造业发展趋势,强化校企合作内涵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持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

[2]刘玉宾.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9,(9).

[3]孟繁增.高職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课程体系构建[J].价值工程,2012,(18).

[4]曹智.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01).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国办发〔2017〕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