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2022年第9期·新文科视域下历史学专业创新人才教育与培养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9期·新文科视域下历史学专业创新人才教育与培养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21 11:15:20      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9期

郑京日 赵红梅

[关键词] 新文科;历史学专业;创新人才;人才教育;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新文科视域下地方高校历史学专业建设研究”(JGJX2021C8);2019年度延边大学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立项支持项目“地方高校历史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途径与建设效果实证研究”(YBU2019JW04)

[作者简介] 郑京日(1979—),男(朝鲜族),吉林梅河口人,博士,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东亚历史教育、朝鲜古代史研究;赵红梅(1977—),女(满族),吉林珲春人,博士,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东北地方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9-0073-04 [收稿日期] 2021-09-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迫切需要迸发新的活力,摆脱传统文科的桎梏,突破传统思维,通过创新、融合、协同,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文科力量。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中指出,我们要加强对历史的学习,特别是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学习,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1]。新时代要求高校历史学专业与时俱进,依托新文科建设,创新人才教育和人才培养方式,做好做实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

一、新文科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新文科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任何概念的提出,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新文科概念,是在经济、科技全球化背景下,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及教育事业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的迫切需求中应运而生的。

为什么经济、科技的全球化造就了新文科的迫切需求呢?二战结束后,以苏联解体为标志的美苏争霸结束,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主导着全球化格局,以及全世界的资本、资源、人才的配置与流向,扮演着“世界警察”的角色。美元、石油、航空母舰及科技力量等硬实力成为美国控制世界的重要力量。此后,世界格局从一极化向多极化转变,且自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新的经济格局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但美国却对中国公开打压,挑起中美貿易战,进而升级为科技战。中国的发展必然会让全球资源得到重新配置,这符合世界多数国家和人民的需求。因此,新文科的提出与建设是世界格局变化的必然,体现了世界发展的潮流,即未来技术的融合、媒介的融合与中外文化的融合,让中国文化、中国价值在世界上得到认同。新文科建设在国家强烈与迫切的需求下应运而生,其目的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及现代价值体现在文科教育之中,并创造性地融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人们解决共同面临的科技难题、国际关系难题,以及人类生存发展难题的重要思想和文化来源。

(二)新文科“新”在何处

从当前国际环境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既有对抗,也有合作,合作中有对抗,对抗中有合作。在诸多领域中,对抗远远大于合作,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特点。新时代高校历史学专业要与时俱进,必须在论域拓展、价值重塑、话语主导、交叉融合、研究范式五个方面进行创新[2],让高校历史学专业更适合国情发展需要,使新时代中国在世界舞台拥有更多的发言权,增强国家的世界影响力。

从符合国情的角度来看,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文科专业,要时时体现中国特色,发展中国学派。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3]。高校历史学专业既要具有自己的民族性、传承性,又要具有自己的时代性、原创性、专业性与系统性。一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不能仅局限于国内,还要放眼世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下,提升国际竞争力,争做世界一流。

二、目前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历史教育和历史学人才培养,既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又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质变,历史学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已不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在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教材更新、专业课程建设、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存在若干问题。

(一)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滞后

受功利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历史学专业偏重科研成果,对教学质量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这种教学现象造成了历史学专业的教学与实际需要“两张皮”的现象,教学理论与社会发展需要严重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这种现象也直接导致高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及效果相对滞后,具体表现在:编制课时较少,逐渐成为一门“边缘化”的学科;历史学专业就业形势较严峻,就业面相对较窄,高校在教学的功能定位上缺乏重视;历史学专业教学往往仅限于课堂教学,未能充分结合实践教学;对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不能用历史理论做出科学解释,导致学生的视野、活学活用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得不到有效拓展和提高,既不利于学生自身正确认识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社会各群体的关系,提升自己的社交、生存能力。

(二)教材更新没有与时俱进

教材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4]。历史学是需要探讨和思辨的一门学科,而历史学专业的部分选修课教材往往由本专业自行编制或选用,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由于教材的编制未能从以学生为本和现实热点的角度出发,部分学生尚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分析现实或热点问题。教材知识点相对陈旧或重复,学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只是被动地记忆、接受或掌握历史知识;不能对历史事件进行辩证、批判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不能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更不能提高创新能力,做到与时俱进。

(三)专业课程建设水平不高

目前,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尚未高度契合。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而历史学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往往无用武之地,或社会刚需人才“产出”不足。这些现象使高校不得不认真审视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育人方式。在历史学专业课程方面突显的问题主要是“金课”单薄,课程思政尚未形成育人合力。

一方面,历史学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受文科类专业技术水平限制,虚拟仿真类的“金课”建设不足,从教育部网站公示的首批一流课程数据来看,728门虚拟仿真类“金课”中,历史学类仅占9门。可见,历史学类“金课”建设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另外,在“金课”研究方面,一线教师对“金课”建设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但缺少典型的实证研究和系统化的理论提升[5]。另一方面,历史学专业课程尚未形成强劲的思政合力。在专业课程建设中,教师多以自身讲授的课程为主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课程之间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交流交融并不充分,特别是时间跨度较大的古代史和现当代史之间缺少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交融合力。

(四)学科之间交叉交融不足

在新文科视域下,历史学专业建设的瓶颈之一是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交融,既应包括历史学专业在內的文科专业间的融合,也应包括与文科以外的其他专业间的交叉。例如,当下历史学专业与工科类的交叉交融不充分,导致历史学专业课程在使用新技术方面较滞后,借助新技术开发网络课程和虚拟仿真课程的进程放缓。为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科之间的交叉、交流、互补、交融迫在眉睫。

三、创新人才教育与培养策略

新文科视域下的专业建设是我国教育的重大战略议题,是当前高校教育面向未来的历史使命。高校教书育人应当从国家利益和服务国家社会的情怀与需要出发,想国家所想,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新文科的内涵融入历史学专业建设中,建立科学教育体系,以适应新全球化的发展,并使各学科融合发展,在创新的基础上教育和培养人才。

(一)运用好新技术,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新技术的应用促进新文科教育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如传统历史研究强调的考证是通过制作卡片、做笔记、拍照片,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而步入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后,诸多历史资料几乎都可以在互联网获取。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历史研究者的研究条件和工作手段,节省了大量人力与时间。但新技术的应用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如学生网瘾、“低头族”……迫使历史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得不正视此类挑战,因此,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变化的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

(二)创新教材建设,实现铸魂育人任务

2021年7月21日,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明确指出,全面提升课程教材铸魂育人功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6]。无论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工来说,还是就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言,高校历史学专业无疑在铸魂育人方面承担着最艰巨且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我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灿烂辉煌,高校历史学专业课程教材应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7]。

(三)提升专业内涵,打造一流本科课程

高校历史学专业应根据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要求,做到内涵式发展。一是加快创新历史学专业理论体系,形成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用中国的历史理论解释世界现象、解决世界性棘手问题。二是抓好抓牢课程思政,“在历史教学、特色历史课程建设中要始终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怀”[8],建设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型文科专业。三是历史学专业的教育要聚焦新文科建设,“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建设一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一流本科课程”[9]。通过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促使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学生考查标准等发生一连串的变化,以提高教育质量。

(四)打破专业壁垒,推动学科交叉交融

传统文科类专业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学生学习中显现的各类困境,催生了文科类专业的变革和创新。为了契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文科专业势必要改变故步自封的状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目前开设的跨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及大类培养课程等都是较好的尝试。通过打破专业壁垒,加强文科、文理间的交叉与融合,创新历史学专业建设,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科体系。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的发展时期,面对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社会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现实要求高校历史学专业做到持续创新,在“卓越”和“拔尖”中彰显文科魅力。

新文科視域下高校历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立足于世界舞台,立足于全球格局。中国不仅仅要在经济上成为全球大国,也要在文化上成为世界强国,在制定国际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时,展现中国的话语权,得到世界多数国家认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这是新文科视域下历史学专业区别于其他文科建设的历史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