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张敏
[摘 要] 近年来,信息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已然推动社会全面进入大数据时代。这一全新发展趋势在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一定挑战。面临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如何因势利导,实现传统教育优势与大数据技术二者间完美融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也已成为当下一大重要研究课题。在详细阐述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之“机”与“危”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三大可行性路径,以期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大数据;高校思政教育;机遇;挑战;路径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SK2020ZD56)
[作者简介] 张 敏(1964—),女,安徽合肥人,学士,安徽艺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2-0057-04 [收稿日期] 2021-01-16
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科技业已携领人们进入大数据时代,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的大数据已对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与挑战。同时,如何有效因势利导,实现传统优势与新技术二者间完美融合,利用大数据思维不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水平,也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
(一)概念
当前,互联网正以空前的速度与广度改变着人类社会,一方面,网络信息资源正以每年接近300%的速度快速增加,另一方面,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长也已将网络普及率推高至53.2%[1]。
在大数据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无不发生深刻变化,而大数据也成功推动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进展,催生出了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所谓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顾名思义,即是基于大数据特征,有效融合大数据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一类教育活动。如今,网络成为大学生“日常必需品”,他们每日都接触网络并由此产生海量信息数据,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撷取其中与思想政治有关的部分进行汇总与分析,挖掘出大学生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更好地了解、掌握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从而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二)特征
1.数据信息动态化。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决策往往基于工作者个人经验或者直觉,存在可信度低等缺点。现如今,伴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大数据已由以往的单一静态数据(如文字、图片等)扩展为形式更为丰富的动态数据(如音频、视频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实时采集各类与大学生有关的样本信息(如学习成绩、出勤情况、宿舍上网情况及时网络社交情况等),从而更加客观且全面地了解大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教育模式灵活化。苏联教育学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那么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2]然而,长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践却恰恰暴露出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一般并不愿意主动就其思想问题与教师展开沟通。而这就导致了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灵活性与实效性的缺乏。针对这一问题,大数据所带有的预测功能则可以派上用场。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相关数据信息有效分析大学生在特定时间所产生的诸多行为变化,进而掌握大学生思想情感动态,构建个性化思政教育模式,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更好地挖掘其优势潜能。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可以构建思政教育预警机制,有效做好大学生思想预防工作[3]。
3.研究方式定量化。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所提供的多为经验式研究范式,思政工作者教育决策的得出多是以其個人经验作为基础。然而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一举取代教师经验之地位,成为主要决策依据与基础教育资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利用数据采集技术及网络分析技术等方法开展定量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而构建起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研究范式,在更为客观、完整的研究结果上做出科学化教育决策。
4.教育主客体平等化。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的主客体关系已然发生创新性变化,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思政教育主体教育能力显著提升。这主要得益于大数据技术的强势赋能,大数据技术为教育主体带来了更多先进教育理念及手段。(2)思政教育主体唯一性被消解。带有显著亲民及平等特性的“互联网+”强势崛起,逐步消解思政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话语特权[4]。(3)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平等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青年大学生的新技术使用意愿与积极性已明显高于思政教师,从而对后者形成文化“反哺”,二者间关系已由原来的“强制灌输型”转变为“平等交流型”。
5.教育沟通方式隐私化。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多采用“一对多”式公开教育方法,即思政教师会与大学生进行“一对多”式面对面交流,而这一教育沟通方式显然已难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个人隐私保护需求。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的相关数据均来自学生并用之于学生,具体来说也就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采集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数据信息,与大学生展开“非面对面”式的隐性沟通。这种教育沟通方式不仅更见效率,且也很好地满足了大学生个人隐私保护需求。
二、大数据技术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为思政教育工作者精准把握大学生思想特
征与变化提供全新载体。不可否认,在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方面,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如日常观察法、心理健康教育法等的确帮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5]。但与此同时,传统方法本身所带有的主观性限制同样不容忽视,思政教育工作者仅依靠自身经验或自我感知来对学生进行评判并做出相应教育决策,势必导致结果的失准。而大数据的出现则刚好弥补了既往思政教育工作的不足。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观察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详细记录其中;其次,可以通过对有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一条更加直观清晰的思想行为变化曲线;最后,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依据该曲线做出科学教育决策并采取有效施教措施,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成效。
2.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提供可能。近年来,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大大拓宽了大学生信息资源获取渠道。然而,在泥沙俱下的网络环境当中,多数大学生却并不具备坚定的思想价值观念与清晰的思维辨别能力,部分不良信息极有可能动摇其政治立场、影响其三观认知。与此同时,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局限性突出,无法及时且准确地把握学生思想行为变化趋势,从而导致教育内容针对性不足的问题[6]。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利用相关数据信息分析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并基于过往教育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具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3.为实现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多角度分析途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群体思想价值取向更为多元,为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采取个性化培养方案实为必要。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建立思想行为数据画像,进而充分掌握其变化规律,加速思政教育工作由定性向多角度分析的转变,尊重个体差异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切实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7]。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可通过进行数据分析客观而全面地掌握学生状况,并据其优势提供发展建议,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支撑。
(二)挑战
1.弱化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的主导地
位。传统思政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局限:一是多为课堂授课,深受时空限制;二是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法,师生沟通严重不足。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则可为高校学生提供海量学习资源,大学生只需利用移动互联设备即可下载数据库获取充足的学习资料,在海量数据的支持下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不止如此,数据库检索功能还可帮助大学生有效解决其在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只需在检索栏中输入关键词,即可获取并借鉴他人有益经验解决自身所遇难题,省去了与教师进行沟通的环节,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然而,从高校思政教育角度出发,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不再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教师便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进度并依此确定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与规划,实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
2.增加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难度。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虽有其有利一面,但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也为大学生思想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一方面,存在于大数据当中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会于不同程度影响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尤其是对于部分意志薄弱、思想价值体系尚未建立完备的学生而言,其中的异质性观点极具煽动力与诱惑性,容易动摇其政治立场,使其对社会主义国家主流价值观产生怀疑。另一方面,包含于其中的拜金主义也极易腐蚀青年大学生思想,致其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精神理想追求、盲目追求個人利益而放低社会责任感[8]。这些问题的出现无不增加了当今青年学生思想问题复杂性,加大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难度。
3.思政教育工作者大数据技术应用意识及能力薄弱。思想政治教育为文史类学科,无论是思政教师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还是其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均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特征,而教师自身对大数据技术应用的理解程度也直关思政教育教学质量。然而,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力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都暴露出了自身大数据技术应用意识与能力不足的问题。有些思政教师因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仍以传递课本知识作为课堂要务,认为大数据技术的引入非但无益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反而会因占去太多教学时间而拖慢课程进度;而有些教师情况更甚,对大数据技术直接抱以抵制心理,严重阻碍了大数据技术向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入。此外,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存在现代化技术应用能力薄弱的问题,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仍只停留在以信息化系统实现学生管理层面,并未充分挖掘并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教育价值。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新路径
(一)树立思政教育工作者大数据思维意识
实现教育现代化以实现意识现代化为基础与前提,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摒弃传统且单一的教学理念及方式,积极树立大数据意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大数据价值挖掘意识,积极提升自身数据挖掘能力,既能够利用自身辨别与筛选能力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更具教育价值的信息,又能够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其与思政教学内容之契合点,最终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思政教学方案。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大数据价值预测意识,利用大数据技术所带有的预测功能,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变化动态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此外,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可依据预测数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难度,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实效[9]。
(二)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力
作为思政教育内容传递者与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教育创新的实践者,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大数据应用能力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为切实提升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教学工作的能力,院校方面可聘请专家开展思政教师培训活动,在讲授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帮助教师解决其在实践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也可成立专门的大数据处理部门,重点培养一批大数据技术应用意识与能力兼备的技术人员,使其帮助思政教师获取更具价值的数据信息并为教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以有效提升思政教师的大数据信息获取效率与应用能力[ 10 ]。此外,高校思政教师也应积极投身于大数据思政教育建设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充电,通过与先进教师进行沟通、分析优秀教师教学案例等方式,切实提高自身思政教育工作能力与思政教育课程吸引力。
(三)搭建思政教学资源共享型大数据平台
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思政教育工作者即可以全方位了解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由此来看,搭建思政教学资源共享型大数据平台实为必要。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整合校内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学生产生于校园内部的各类数据收集起来进行分析,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动态。比如,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提取学生的阅读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在掌握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能及时捕捉到学生所有的思想问题并予以匡正。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还需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大学生不仅是思政课堂主体,同时也是社会一员,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切不可脱离社会环境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以填充高校思政教育数据库,通过向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其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来增加其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认同感。
四、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已然演变成为一项性质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为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樹人之根本任务,身为高校重要成员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前瞻性眼光认识大数据、以积极化姿态迎接大数据,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之优势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开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魏魏.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33(2):36-38.
[2]王学俭,王瑞芳.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3):105-110.
[3]刘颖.大数据条件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极光,2019(9):150-152.
[4]陈妍.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9):216-217.
[5]毕昌喜,路丙辉.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绿色创新理路[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5):165-167.
[6]张瑞敏.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3):68-84.
[7]汤慧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5(6):13-14.
[8]蔡有清,罗伟刚.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分析[J].国际公关,2019(9):214.
[9]张辉.大数据时代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4):13-14.
[10]冯广.大数据时代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6(57):270-272.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Big Data Era
ZHANG Min
(Marxism College, Anhui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Art, Hefei, Anhui 230001,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ushed the society into the big data era. This new trend not only brings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poses challenges. In the face of challenges, how shoul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ek possible favorable factors, realize the perfect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advantages and big data technology,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big data er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hree feasible paths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Key words: big dat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path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实体演示和虚拟仿真结合的三轴实验教学改革 2021/10/8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大地质”培养理念下“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 20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