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我国护理专业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李雨露 孔瑞雪 闫春梅
[摘 要] 目的:调查研究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我国护理专业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方法:随机选取100所开设有护理专业的院校,通过学校官方网站调研、期刊文献查询,利用EXCEL統计结果。结果:急危重症护理、助产、老年护理、社区护理、中医护理、康复护理在所调研的院校中开设较为广泛,中医护理大多开设在中医药院,内镜护理、眼科护士、造口护士、肿瘤护士、手术室护士等专业方向在所调研院校中开设不多。结论:“1+X”证书制度的推行,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院校的护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能力。
[关键词] 护理专业;“1+X”证书制度;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1+X证书多能复合型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YC2019340)
[作者简介] 李雨露(1990—),女,山东济南人,护理学硕士,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讲师,主要从事护理教育研究;孔瑞雪(1977—),女,山东济南人,学士,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护理教育研究;闫春梅(1975—),女,山西太谷人,护理学硕士,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护理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9-0046-04 [收稿日期] 2020-12-30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健康战略的实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随着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和护理专业的自身发展,要求护理专业向专业化、专科化方向发展,从临床护理扩展到预防、康复、保健、养生等各方面,为适应这种岗位变化,满足人们在临床、保健、康复、心理、精神、饮食、美容等各个方面的专业化护理服务需求,许多院校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尤其是增加了专业方向培养的内容和环节,以期培养出快速适应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的专门化护理人才,满足新形势下护理行业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要求[1]。但这些专业方向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和相关的证书制度,对用人单位的说服力度不足,随着“1+X”证书制度的实施,将这些专科化方向纳入“1+X”国家执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录中,以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扩宽创业就业的渠道,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护理专业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了目前专科方向培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以期将社会需求高、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等相对成熟的专科方向纳入“1+X”国家执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录中,以利学生就业,同时也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华东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随机选取共100所开设有护理专业的院校,其中本科院校66所,高职高专院校22所,中职中专院校12所,这些院校护理专业均开设专业方向培养。
(二)研究方法
学校官方网站调研,网络文献调研,期刊文献查询。利用EXCEL统计结果。
二、研究结果
(一)开设专业方向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老年护理(64%)、社区护理(37%)、急危重症护理(26%)、康复护理(26%)、中医护理(24%)在所调研的院校中开设较为广泛。其中,调研的高职高专院校均开设有社区护理和重症监护2个护理专业方向,其次为口腔护理(15%)、麻醉护理(12%)、新生儿护理(10%)、肿瘤护士(5%)、手术室护士(4%)、糖尿病护士(3%)、美容护理(3%)多个护理专科。中医护理大多开设在中医药院校;造口护士(2%)、血液净化护士(1%)、呼吸治疗技术(1%)、影像技术护理(1%)、内镜护理(1%)、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1%)、精神科疾病护理(1%)等专业方向在所调研院校中开设不多。所调研的本科院校所开设的专业方向是以麻醉护理、口腔护理和社区护理为主,其他专科涉及较少。
(二)培养模式情况
为响应国家健康战略,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各校纷纷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专业化培养,拓展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如赣南医学院护理学院实施了“2+2”本科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其中“2+2”是指2年通科教育+2年急危重症护理专科培养[2]。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了医院和学校合作的各临床专科初级护理专门化人才“2+0.5+0.5”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岗位针对性强,毕业即能就业,缩短了入职培训时间,备受用人单位欢迎。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实行“1.5+1.5”联合办学,首创“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手术室护理专业方向培养上,实行“一个平台,二个注重,三个交替,专业分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3]。
(三)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依托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我国健康战略,紧密结合岗位需求,结合学生学情,以学生为中心,各院校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革,减少课程交叉与重复现象,大部分院校在设置护理专业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以护理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和前提。
如徐州医学院在急危重症护理方向的课程设置上,以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为基础,把急危重症护理学和急危重症抢救技术作为主干课程[2]。如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将护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为“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个性发展课程模块(专业方向培养课程和其他选修课程)”[1]。如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紧密依托医院和用人单位,在手术室护士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上,以普通护理教学课程为基础,增加了手术护理方向课程。河源市卫生学校针对专业岗位(群)对人才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及职业考证内容,确立实行“课证一体岗证结合”的课程体系。
(四)教材编写及选取情况
调研显示,各大院校在培养多能复合人才的教材编写和选取上,进行了深化改革,引入临床一线护理专家共同编写,将临床对护理人才的真正需求纳入教材,从而促进教材的实用性与先进性,使教材更加符合岗位需求、贴近临床。有的学校结合信息化的时代特色,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使线上和线下教材深度有机地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又实现了教材的立体化、多样化。
如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口腔护理方向教材编写中参照临床口腔职业标准,编写了与口腔护理岗位紧密对接的实训教材《口腔护理临床操作流程手册》,满足了口腔专科培训的需求。赣南医学院护理学院在急危重症护理方向,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急危重症护理学》作为基础教材,根据急危重症护理岗位技能需要,组织国内10余名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的护理专家,编写《急危重症抢救技术》作为实验教材[2]。
(五)师资力量培养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院校的师资力量都属于“双师型”,其中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干力量,并且聘请临床经验丰富的一线专家配合教学共同授课,使专业理论知识密切结合临床,有效地达到了院校的有机结合。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跨专业口腔护理方向的师资队伍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口腔科一线医生和护士、校内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组成,确保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与临床工作的无缝对接[4]。天津医科大学在护理助产专业方向师资队伍建设中,采用临床教师聘任制,形成了一支基础与临床结合、医护结合、专兼职结合的优势互补的助产师资队伍。
(六)考核方法
经调研发现,大多数院校对护生的考核采取多元化考核,包括专业理论课程考核、实训操作考核、实习考核、毕业考核、综合测评(个人品德、创新能力、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等)。如赣南医学院护理学院对急危重症方向的护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主要从课程考核、实习考核和毕业考核三个方面反映,满分均为100分。河源市卫生学校结合岗位能力和职业资格考试要求,运用多元考核方式,理论知识考核分别在“专业实务”和“专业实践”两模块上进行考核[5]。
(七)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
目前,各院校评价培养效果的方式主要有:课程考核评价、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学生反馈评价、毕业生初次就業率、就业对口率、用人单位评价及满意度、社会认可度等。如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对毕业生工作单位进行调查发现,通过专业方向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及人际沟通等方面均较前有所提高。如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获得专业方向培训合格证的历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达100%,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学生平均就业率为95.75%。具有学历证书和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证书全日制专科护理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为97%。
三、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
据调研,目前我国对专科护士的准入、资格认证尚无统一标准,比如我国麻醉专科护士资格认证统一考试尚未统一批准,医院配备麻醉护士尚无统一的任职条件,只需要通过统一的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和医院自行设置的一些培训标准即可。同样缺乏对口腔护理方向专科护士相应的职业定位和认证体系,口腔护士主要为经过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并完成注册的执业护士。很多院校护理专业方向在考核上没有统一标准,学分上没有互认。对专科护士培养质量的评价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权威的评价体系,现阶段对于专科护士的评价大部分来自各院校及用人单位自设的评价制度和体系。
(二)专业方向证书社会认可度和推广度低
由于很多专业方向等级资格证书没有统一的培训系统和考核标准,也没有专门的评价体系,无法证明其含金量;再加上部分师生对专业方向等级资格证书的内涵和价值了解和认知度不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大部分学生还是以护理专业课为主,方向化为辅,就业仍以普通护理为主,所以导致了在社会上及相关用人单位对专业方向等级资格证书的认可度较差,导致了学生对其更加不重视,于是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专业方向等级资格证书的实施、开展和推广。
(三)校企合作力度不够
现阶段各院校在积极实行开展“1+X”证书制度,但出现了学校“一头热”现象,部分专业方向培养与临床没有做到有效衔接,不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需求,院校与用人单位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没有完全建立。比如学校护理专业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与临床在职护士的培训脱轨,加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度低,薪水待遇较差,制约了专科护士的发展,出现了护士转岗、离岗现象。
四、建议
(一)将目前开展较成熟的护理专业各培养方向纳入“1+X”证书中,形成国家统一认证标准
目前老年照护、失智老年人照护、母婴护理等护理专业方向均已纳入国家“1+X”证书制度中,并在各试点院校积极开展,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但是,目前开展较成熟的护理专业,如急危重症方向、康复护理方向、口腔护理方向、麻醉护理方向、手术室护理方向等在将来是否会纳入职业技术技能证书中?是否可以根据社会需求情况,把体现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专业培养等级资格证书纳入省级或国家标准中?如果形成国家统一认证标准,将其纳入“1+X”证书中将有效地提高社会对其认可度和推广度。
(二)将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2019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技能等级标准要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此处融合是指将人才培养方案与“1+X”证书制度进行融合,将原本独立的运行体系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统一的系统,目的是完成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6]。现阶段在“1+X”制度下,如何实现有效的课证融合、岗证融合、书证融合,各院校还在探索中。
(三)增加校企合作力度
在培養护理专业方向人才时,要充分利用医院的相关资源,建立校企协作命运共同体,医院和学校一起商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考核标准等。学校可以聘请专业方向相应的资历深的护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结合临床经典案例,给学生讲解操作规范、岗位需求和职业素养能力的要求,最后和专职教师一起参与专业技能的考核。学校还可以把实训基地扩展到定点实习医院,和医院一起进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医院进行考核,学校颁发等级资格证书,比如获取ICU等级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该医院ICU进行3个月的试工,医院再进行考核,通过后即可与医院签约。这样加强了校企合作力度,可以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和拓宽就业渠道。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X”证书制度的有效实施依赖于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1+X”证书制度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院校必须加强和注重相关师资力量的培养,比如定期对教师进行先关专业方向的培训和考核,可以组织教师去医院结合临床,到临床真实岗位中完成技能培训,以发现临床的真正需求,避免教学与临床的实际需求相脱轨,通过学习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教师专业方向的培训教学能力;在有效增强师资力量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专业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能更好地提高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五)统一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
现阶段各院校在专业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考核标准上百花齐放,所以建议以岗位需求为目的,以全面反映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为依据,和相关用人单位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并参照国家“1+X”政策要求,制订统一的考核标准,以一线教师和医院专家作为评价的主体,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考核。学校还可以向技能鉴定管理机构申请在校内设立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站。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专业方向职业等级证书的认可度,有利于“1+X”政策的推广。
总之,“1+X”政策在护理职业教育中是一项重大举措,有助于护理专业和护理事业的发展,有助于为现代健康中国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1+X”证书制度的推行,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院校的护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能力。作为“1+X”证书制度的主要实施者,要将“1+X”政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真正实现有效的课证融合、岗证融合、书证融合。
参考文献
[1]高燕,邢爱红,庞海霞.我国护理专业化方向培养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8):42-43.
[2]孟利敏,丁梅,温艳萍.本科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6,31(12):87-89.
[3]葛虹,汪洪杰,张小来.高职高专手术室护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78-79.
[4]周玉琴,高金利.跨专业复合型护理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全科护理,2016,14(32):3439-3440.
[5]庄丽琴,涂秀菊,杨小斌.“课证一体、岗证结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报告——中职护理专业[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6):5-8.
[6]邵名果,李传伟.1+X证书制度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性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35(6):68-72.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ining Versatile and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in Nursing Major in China
LI Yu-lu, KONG Rui-xue, YAN Chun-mei
(Department of Nursing, Shandong Medical College, Jinan, Shandong 250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1+X” certificate system, to investigate and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ining versatile and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in nursing majors in China. Methods: 100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nursing major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o conduct research.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were obtained by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official websites of the schools, the study of periodical literatur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Excel. Results: Emergent and critical patient nursing, midwifery, geriatric nursing, community nursing, TCM nursing, an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are relatively widely offered in the survey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st of TCM nursing is offered in TCM colleges or universities; the other majors, such as endoscopic nursing, ophthalmic nursing, stomatological nursing, tumor nursing, operating room nursing are not so widely offered in the survey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1+X” certificate system helps to enhance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of nursing students and the supply capacity of nursing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and technical skill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nursing major; “1+X” certificate system; versatile and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training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中医院校临床教学基地教研室规范化建设初探 2021/9/14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校—园—家”合作视角下早幼App开发研究 202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