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高职院校“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高职院校“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3-13 20:50:24      点击:

蒋求名 孙丽娟 王磊

摘要:“微专业”是以就业为导向而定制的职业体系化培养方案,是我国在线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本文以“高职微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高职院校“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以单个职业岗位需求制定培养目标,以具体工作环节内容构建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方法设计教学内容,以企业职业上岗作为实践考核,以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在短时期内、低成本地通过五到十门核心课程的学习,实现毕业就能就业、上岗就能胜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

关键词:微专业;人才培养;MOOC;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2-0241-03

一、微专业的定义

“微专业”一词最早是由MOOC巨头Udacity提出了“A New Kind of Credential For Jobs In Technology Udacity”;随后国外著名在线教育产品Coursera提出了“Free Online Courses From Top Universities”,并称之为专项课程。国内在2012年由网易“云课堂”在公开课的基础上将碎片化的在线课程进行体系化、专业化和职业化,联合知名企业专家和业界牛人,完全以就业求职为导向,提炼某一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采用MOOC教学培养方式,通过5—10门核心课程的集中学习,系统掌握职业岗位的工作方法和技巧,达到该职业岗位工作技能的要求,使学习者能够快速就业或者实现职业变迁[1]。

“微专业”是以就业为导向而定制的职业体系化培养方案,避开了传统大学所擅长的理论教学,转而注重实践能力,试图让每位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就等于就业能力。“微”字凸显了对特定工作岗位的针对性,实现了专业培养就是企业职位、课程体系就是工作环节、教学内容就是工作方法的无缝对接,而且学习周期短,费用成本低。“微专业”的出现是在线教育的主动出击,弥补了线下教育的不足,打通了学习和实践的壁垒,使在线教育真正成为“职业成长式”学习的重要途径。

二、高职院校“微专业”的意义和作用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2]。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受“互联网+”的影响,经济发展新常态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职业变迁成为职场常态。通过对全国近5届大学高职毕业生毕业后半年内职业变迁率的调查发现,高职毕业生半年内职业变迁率高达42%,从而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应对职业变迁成为业界的新共识[3]。近几年,不少高职院校开始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教育体系日益开放,人才培养也沿着多元化方面迈进。不少高职院校实行“主干专业+拓展专业”主辅修制或实施“平台+模块”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4],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匹配问题,高职院校开设“微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新举措,是在线教育的新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促进现有专业的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的“微专业”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会因为哪个职业、哪个行业火爆就开设哪个微专业,而是根据整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在现有专业发展基础上,从职业面向的岗位群中选择最具竞争力、最受企业欢迎、市场需求量大的单一岗位或者职业,集合最优秀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发展起来的精细化路线,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新形式,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现有专业的内涵建设。

(二)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增强就业竞争力

普通的专业设置一般面向的是社会需求与企业岗位群而设置的。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是采用公共必修、公共选修(拓展)、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选修(拓展)与专业实践和毕业顶岗这种以专业理论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微专业”是以就业为导向,直达企业具体刚性需求岗位而精心打造的职业培训方案,解决传统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让学生快速、全面地掌握相关技能,并获得工作机会,在正常的学业期间内可以通过“微专业”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开发学习潜能,增加毕业就业综合竞争力。

(三)缓解在校学生转专业的压力

目前,在校学生如果想选择其他的他专业,唯一的办法是只能在放弃现有专业的前提下通过学校转专业考试和面试,具有一定的门槛和难度,而且对学业时间和经济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通过“微专业”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保留自己所读的专业,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结合个人情况零门槛选择新专业学习。

(四)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持续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都在强调“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但是普遍的情况是,教师仍然是从学校到学校,“双师型”只是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上的“双师”,很大一部分专任教师没有真正走出校门,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缺乏对行业资讯、专业前沿的全面了解。“微专业”的任课教师从原来培养学生找工作变成培养胜任工作的学生,在理论研究、实践操作都有更高标准的要求,这就逼着任课教师去企业、生产一线了解实践操作,把项目和任务带到课堂,利用自身教育教学优势转化成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高职院校“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等职业院校的“微专业”是一种集合行业知名专家、以就业为导向、直接面向企业具体岗位、融合教育教学方法对在校学生精心打造的职业培训方案。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时,不再沿用传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性培养,而是吸取企业的“订单培养”和社会的“职业培训”的优势,同时保留高校“教书育人”的教育本质。在确定“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首先要采用面对岗位的“订单培养”的精准培养模式,实现以职业规划为导向,与清晰的热门职位进行匹配,而不再面对行业和領域的宽泛培养模式;其次,学习“职业培训”、“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理念,为学习者系统化拆解并规划学习知识体系大纲、学习内容以及先后顺序,直面核心内容,确保教学效果。同时,还要保留教育的本质,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创新型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素质。

(二)课程体系的重构

“微专业”的“微”不是简单的专业压缩,也不是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暴力的删减,最后留下5—10门课程。如何设计极具价值的课程,真正为用户提升了知识和实战技能,是“微专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因此,“微专业”课程体系就是工作内容的映射。

以网易“前端开发工程师”为例,该专业主要围绕前端岗位设计体系化课程,由网易资深工程师教学,通过网易的真实Mini项目实战,帮助学习者掌握前端专业技术能力。整个课程体系包括学习HTML和CSSJI基础的《页面制作》课程,学习JS基础的《JavaScript程序设计》课程,学习数据通讯、酷炫动画、视听效果的《DOM编程艺术》课程,学习页面架构设计的核心要义的《页面架构》课程,学习构建可维护、可扩展的复杂系统的《产品前端架构》五门核心课程,最后通过“网易-Mini项目实战”让学习者独立挑战项目。

“前端开发工程师”微专业完全以“前端开发工程师”为职业岗位,以工作过程中的内容与环节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让每个学习者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就掌握了将来工作项目中需要的技能,学习成果就是将来工作面试的作品,学习过程就是工作经验。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和课程体系的重构是“微专业”成败的两个关键因素,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如何提升单位时间平均信息量的传递,为学习者带来极致的用户体验,从而让“教与学”变得更加有效,是教学内容设计的难点。

“微专业”的课程标准就是以完成工作内容为目标,教材就是工作环境下的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内容就是完成工作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以复杂多变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工作内容为目标,以工作方法为技能培养,是“微专业”重构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教学内容的设计对教学团队要求较高,工人的“做法”+教师的“教法”,才能确保目标的实现。目前校企融合、把课堂搬到厂房、企业员工进学校、任课教师下企业等教学改革,都在沿着这一方向迈进。真正具有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又是行业技术领军人物的“双师型”教师,才是设计“微专业”教学内容的核心和重点。

(四)教学组织的创新

高职院校“微专业”应采用MOOC与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制教学组织形式。课程主要采取录播视频+线上作业+直播答疑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工作,以职业规划和导向设计课程,将晦涩的教学内容通过短小精练的微视频实现可视化,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让每个学习者完成个性化的非线性学习。对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度相对自由一些,更加方便发挥各自的学习习惯,利用碎片时间,实现与普通大学一样的专业学习模式,开启在线教育的“微时代”。

由于MOOC结构化的知识传授并不完全适用分布式认知和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程式化的教学模板和教学模式的单一完全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学情分析,没有分类对待和分层教学,更没有针对特殊学员的个性培养,所以还应该组织线下课堂教学,进行实践方面的教学和指导,授课时间原则上安排在双休日、晚上或小学期进行,采用小班教学模式,原则上与现修专业教学时间保持一致。

(五)师资队伍的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微专业”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是办出特色的首要因素。目前,互联网上的“微专业”准确来说是汇集了不同层次、不同公司的行业专家和工程师,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和技术水平上实施“高水准”的教学,缺乏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对教学方法的把握,明明招生时提出的“零基础”学习,最终发现学不下去。只有把行业专家和教学名师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因此师资队伍建设应该沿着“双师型”的方向发展。一方面,鼓励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直接承接项目,负责技术开发,打造有技术水平的教师;另一方面,吸引企业、行业的能工巧匠到学校,进行教師培训,打造有教学水平的专家,实现双向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才能确保“微专业”的高水平发展。

(六)教学管理的实施

“微专业”教育也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作为高职院校的辅修专业或第二专业,在教学管理和实施上应该享有原专业的政策和机制,单独制定“微专业”管理办法。“微专业”的教学管理应由开设学院和教务处共同负责,开设学院主要负责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任课教师的聘任,以及课程安排、课程考核、成绩录入和档案管理等。教务处负责开设“微专业”申请和资格审核、人才培养计划审定、教材预订、教学质量监控、毕业资格审定以及毕业证书的印制和发放等。

(七)评价体系的构建

“微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是拥有同一视角但又缺乏统一标准化的工作。一般情况下,教学质量评价由学习者完成,所以学习者常常会以自己听懂或者没有听懂、掌握或者没有掌握,以及学习过程的个人喜好来判断。最有趣的是,当一个学习者评价课程某个点讲得不好的时候,恰恰是因为他已经学会甚至有所判断的时候。而另外一个学习者评价课程讲得非常好的时候,恰恰是因为他才刚刚入门,在寻求进阶的时候。由于学习者水平不一致,过程性指标也不一致,目的目标甚至也不同,所以在教学评价体系上,目前仍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质”的方面对专业体系的分解、课程的设计、教学的实施、实战项目或上岗操作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

四、结语

高职院校“微专业”吸收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互联网+”在线教育的优势,并逐渐上升为辅修专业、第二专业的教学地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但作为一个全新的课题,特别是如何设计极具价值的课程,真正为用户提升实战技能和就业资本,以及“微专业”证书的价值如何被企业和社会认可,如何体现技术实力以及对高职院校“微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还需要时间来证明。这些都是将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话题。

参考文献:

[1]樊华丽,彭瑶.网易云课堂之中国MOOC学习流程概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3):32-34.

[2]周国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1,(9):44-46.

[3]张旭军,张楠.劳动关系新常态下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12):47-51.

[4]张婉尧,王念.基于“平台+模块”复合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俪人:教师,2015,(1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