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新生研讨课”“金课”构建研究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新生研讨课”“金课”构建研究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1-9-14 16:45:49      点击:

包亚芳 孙治

[摘 要] 通过引入潜在冲突指数(PCI),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视角,对浙江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的现状进行了评价,深入分析了师生对“新生研讨课”“金课”建设标准的认知,指出师生对“新生研讨课”的评价存在一定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浙江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金课”建设的“六性一度”标准,并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金课”的具体建设路径,即优化课程内容,提升挑战度;推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升教师能力,构建教学团队。

[关键词] 新生研讨课;“金课”;旅游管理;建设标准与路径

[课题项目] 2019年度浙江农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浙江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ZDJG19003)

[作者简介] 包亚芳(1979—),女,浙江平湖人,硕士,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教育研究;孙 治(1978—),男,浙江绍兴人,学士,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乡村旅游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9-0145-04    [收稿日期] 2020-12-09

一、引言

2018年,教育部《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指出,回归教学,打造“金课”消灭“水课”,是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金课”是指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两性一度”)的一流课程[1]。黄震方等(2020)根据吴岩司长的观点和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将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金课”建设标准与要求拓展为“六性一度”,包括人才培养与课程目标具有高阶性、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具有创新性、课程设计与考核评价具有挑战度、教学过程与课程学习具有互动性、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具有优良性、教学制度与教学模式具有先进性、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具有丰富性[2]。侯长林(2019)提出应用型高校“金课”建设要体现“七性”,即教育性、实用性、丰富性、前沿性、思辨性、研究性和艺术性[3]。上述研究成果对于刚刚拉开序幕的旅游管理专业“金课”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作为大学一年级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高校,旨在建立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构建探究式的一年级教学,实现从应试的、被动的“教”向主动的、探究式的“学”的转换。研究显示,“新生研讨课”在提高学生保留率、培养学生学术能力、交流能力及促进新生适应性转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美国高校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有效举措[4]。在我国,2003年清华大学在吸收借鉴美国“新生研讨课”的基础上,结合国情校情率先引入该课程,成为构建研究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5]。随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第一批研究型高校也跟进开设了“新生研讨课”。但是,目前“新生研讨课”在我国的开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不仅缺乏相关实施条件和保障措施,而且由于实践经验欠缺及普及范围较小,使得部分高校还未认识到“新生研讨课”对本科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6],对于“新生研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认识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基于“新生研讨课”特有的教育价值,其“金课”构建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基于“金课”建设的“两性一度”标准,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视角分析其对浙江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现状的评价及对“金课”建设标准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提出“金课”建设的标准和主要路径,以期为构建“新生研讨课”“金课”、提升课程质量提供依据。

二、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评价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依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及已有研究成果,围绕“新生研讨课”“金课”建设主题设计调查问卷,并于2020年10月选取浙江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师生进行预调研和深度访谈,进而根据调研结果对问卷进行优化,形成正式问卷。问卷主要涵盖师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的评价及对“金课”建设标准的认知,共16个题项。在形式上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法,即1分代表完全不同意,5分代表完全同意。由于浙江農林大学于2019年面向全校所有专业推出“新生研讨课”,因此,本文选取该校旅游管理2019级和2020级全体同学及专任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20年11月,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问卷星”进行线上数据收集,共回收有效问卷111份,其中教师问卷15份,学生问卷96份。

2.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潜在冲突指数(Potential Conflict Index,PCI)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视角对“新生研讨课”进行评价。PCI通常用于研究特定群体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其值一般介于0—1之间。本文采用黄震方等(2020)[2]的做法,在PCI的计算过程中,将问卷中各题项的分值减去3,即-2代表完全不同意,2代表完全同意。PCI值越小,说明受访者对该题项评价的内部差异越小,评价越趋于一致,反之则表示分歧越大。当PCI=0时,表明样本内部没有差异;当PCI=1时,表示样本内部差异最大。随后,根据计算结果绘制气泡图(图1)反映变量的PCI值及其相应的分布状况。气泡图的横轴代表变量,纵轴代表样本评价的平均值。气泡大小表示PCI值,气泡中心所在位置代表受访者对该题项评价的差异情况,中心位置越低表示受访者对该题项的评价越趋于不认同,反之则越趋于认同。气泡中心位置在横轴上则表示受访者对该题项的评价为中立。

(二)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的评价

深入剖析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有效突破教学困境、深化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在问卷涉及的9个题项中,3个题项的评价均值大于0,可视为目前“新生研讨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见图1):Q1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教师讲解为主;Q2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缺乏新技术的支持;Q3课程内容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思维训练。师生普遍反映,虽然旅游管理“新生研讨课”引入学习交流会、名师座谈、行业精英进课堂等多种形式,但是教学方法仍以教师(嘉宾)讲授为主,尚未形成讲授—研讨的二元结构模式,未能充分地将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辩论、讲演、研讨、参观、调查、实践等融入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自律学习转换。同时,由于全校统一将“新生研讨课”设置为理论课程,导致教学活动缺乏实践训练。此外,该课程目前以线下授课为主,尚未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对于问卷中的其他6个问题:Q4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Q5专业认知度低,对未来学习方向不明确;Q6教师队伍不强,对未来学习缺乏兴趣;Q7学习体验较差,教学效果不佳;Q8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条件欠佳,Q9课程缺乏难度,能力养成薄弱,认同度大都低于0,说明旅游管理师生对于“新生研讨课”在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吸引力、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学习方向、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师生对于“新生研讨课”的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学习体验及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较高。

图1进一步显示,师生之间对“新生研讨课”的评价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学生对Q2的认同度最高(均值为0.30),对Q6的认同度最低(均值为-0.85);而教师对Q3的认同度最高(均值为0.25),对Q7的认同度最低(均值为-0.83)。说明学生认为目前“新生研讨课”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手段单一,缺乏新技术的支持,而不是师资问题;教师认为课程内容缺乏实践训练、思维训练是最主要的问题,而不是教学效果的问题。学生样本中Q2的PCI值最大,Q4的PCI值最小,表明学生对教学手段存在问题的看法分歧最大,对课程内容吸引力的看法分歧最小;教师样本中Q3的PCI值最大,Q9的PCI值最小,表明教师对课程内容缺乏实践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看法分歧最大,对于课程在能力培养方面的看法分歧最小。

三、“新生研讨课”“金课”建设标准

根据上述调研结果,结合“两性一度”金课建设标准和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将浙江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金课”建设标准归纳为“六性一度”,包括7个题项(S1课程目标具有高阶性、S2教学设计具有先进性、S3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具有创新性、S4课程学习具有思辨性、S5师资力量具有丰富性、S6教学质量具有优良性、S7课程内容具有挑战度),进行问卷调查,以期明确旅游管理专业师生对“新生研讨课”“金课”的认知。问卷题项在形式上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法,1分代表完全不同意,5分代表完全同意。全样本分析结果表明,7个题项的认同度均值在4.0以上,说明教师和学生对“新生研讨课”“金课”建设7项标准的认同度较高(见图2)。其中,认同度最高的题项为S4(均值4.32),对S7的认同度最低,均值为4.05。图2进一步显示,教师对于7项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高于学生,并且认为课程学习的思辨性,以及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创新性对于“新生研讨课”“金课”建设尤为重要;学生则认为师资力量最为重要,反映出在“金课”建设方面对教师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与此同时,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挑战度认同度最低,表现出对课程学习难度的担心,这与黄震方等学者(2020)的研究結果相一致[2]。

四、“新生研讨课”“金课”建设路径

(一)优化课程内容,提升挑战度

“新生研讨课”的根本特征是以“学”为重心,以探究为主线[7],教学目标不仅聚焦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术品质,使其掌握学习技能,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向大学学习的转换,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升,培养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涉及面广,包括传统的酒店、景区、旅行社及新兴的领域,例如会展、智慧旅游、自然保护地等,不同专业领域对学生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存在差异。目前各高校纷纷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凝练人才培养特色和方向,提高学生保留率。因此,浙江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要按照高阶性的要求围绕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方向,结合教师科研和学科前沿以专题的形式面向高层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开展探究式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内涵,增加挑战度。

(二)推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可以将线上教学和线下研讨、辩论、讲演、口头汇报等相结合,个人学习和小组研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参观、调查、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提高课程学习的互动性、趣味性和探究性,鼓励学生敢于批评、勇于质疑,营造探究式的学习氛围。同时,构建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强调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统筹、理论与能力评价兼顾。鼓励通过组内成员互评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考核过程,提升小组合作效率。对于期末考核,应该突破传统的理论考试或课程论文等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一主题采用无领导组内讨论、辩论等形式,以期全面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考核的难度和挑战度,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学。

(三)提升教师能力,构建教学团队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开展高水平教学活动的主导因素。任课老师的选择与构成对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5]。虽然目前“新生研讨课”呈现出融合、多样化的趋势,但是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学术性“新生研讨课”和适应性“新生研讨课”[7]。其中,学术性“新生研讨课”旨在提高大一新生的学术能力,适应性“新生研讨课”则在于加强师生沟通和促进新生适应性转变。目前研究型高校大多开设学术性“新生研讨课”,主讲教师团队由著名专家、教授担任[7]。适应性“新生研讨课”则主要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指导者开设,包括学生事务工作者、教育行政人员等。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内涵丰富,各高校大都根据自己学科特点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向,因此具有导论性质的“新生研讨课”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帮助新生了解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提升专业认同度和归属感。研究显示,学生在学业上的投入与成功取决于其对学校、专业的归属感[4]。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有必要让学生从行业精英的视角明确本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及帮助学生实现适应性转变,包括时间管理、学习技巧、学习计划等普遍认为是“新生研讨课”的重要内容。基于以上分析,首先,浙江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应该着力构建由专业老师、行业精英、学生事务工作者/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团队,以满足“新生研讨课”对教学团队提出的要求。其次,加强对指导教师团队的培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增加课程活力。此外,“新生研讨课”需要开展讨论、辩论等,因此对学生人数有严格限制,例如哈佛大学将学生人数限制在12人以下,我国清华大学则限定在10—25人之间。小班教学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深度的研讨、交流,有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提升学习效果及学生对专业、学科的认同度和归属感。

參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黄震方,黄睿,侯国林.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与“金课”建设[J].旅游学刊,2020,35(10):83-95.

[3]侯长林.应用型高校打造金课要体现七性[J].职教论坛,2019(3):58-61.

[4]Clark M. H., Coundiff N. L.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 College Freshman Seminar Using Propensity Score Adjustment[J].Research in High Education,2011,52(6):616-639.

[5]赵建春,潘敏.关于美国高校新生研讨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9):125-127.

[6]邱民月,叶楠,郭红霞,等.前沿交叉学科新生研讨课在本科教育中的必要性[J].教育现代化,2019(65):201-203.

[7]肖雄.新生研讨课的由来、特征及教育价值[J].长沙大学学报,2019,33(6):144-148.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old Course” of Freshman Seminar: A Case Study of the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of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BAO Ya-fang, SUN Zhi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School of Tourism and Health,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1300, China)

Abstract: By introducing the Potential Conflict Index (PCI),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urse of Freshman Seminar in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of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cogni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standards of the course of Freshman Seminar and “gold clas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certain differences i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evaluation of the course of Freshmen Seminar.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roposes “six qualities and one challenge” standar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old course” of Freshman Seminar in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of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and discusses the specific path of constructing the “gold course” of Freshman Seminar in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 optimizing the course content, improving the challenge degree, promoting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improving teachers ability and building a teaching team.

Key words: Freshman Seminar; “gold course”; tourism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standard and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