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期|党史教育与“纲要”课教学有机融合的路径探析
[出处]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1期
沈蓓绯 蒋建平
[关键词] 党史教育;“纲要”课;有机融合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新时代高校‘党建思政’的价值内涵、协同机制和实践创新研究”(B200207088)
[作者介绍] 沈蓓绯(1972—),女,江苏常州人,硕士,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常州市党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新时代党建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1-0009-04 [收稿日期] 2021-07-22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兴衰起落的真实记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学习与党员教育,多次强调要学习“四史”。2020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因此,将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深度融合,不仅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党史观的主渠道、主阵地。
一、党史教育与“纲要”课教学有机融合的时代意义
(一)把握党史教育的政治方向性,引领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科学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高校在开展党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过程当中,要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性,确保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党中央立足于党的百年历史新征程、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重大特定历史背景,以高度历史自觉和强烈历史担當,从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信仰信念、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等维度将全社会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提高到了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事关党的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由此可见党史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
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多,囊括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是“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基本特征。作为一门历史性和政治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学科定位、教学体系转化、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对课程的政治思想属性做出清晰而准确的判断。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青年学生了解党史、国史、国情,引领大学生在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主线和本质的基础上,深刻认识为什么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因此,将党史教育与“纲要”课教学深度融合,有利于大学生领悟党史所蕴含的中国精神、民族气节,有利于大学生补足精神之“钙”,跟随党的步伐,品味百年历史中的真理味道,传承红色基因中的信仰力量。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与党同向同行,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
(二)注重“纲要”课教学与党史教育的目标一致性,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历史教育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史高度重视,强调指出:“要加强党史学习和教育,努力从党走过的风云激荡的历史中、从党开创和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中、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长期实践中,深化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树立正确党史观”这一重要观点。这一观点也是坚持把微观的历史事件、个体的历史人物或中观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历史时期放在宏观勾连的历史长河中予以考察进而总结出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大历史观”。在党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重点把握历史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避免将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历史脉络人为地、机械地、孤立地割裂成诸多零块的“碎片化”现象。比如要回答为什么说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同时更是一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重大问题,必须从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入手进行深入研究。毛泽东同志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一文中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轨迹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纲要”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相连,深度契合。“纲要”课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四个选择”,领会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带领饱经沧桑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百年来历经风雨劈波斩浪找到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振兴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可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也是将党史教育与“纲要”课教学有机融合的时代使命。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党的整个历史进行系统、客观、全面地研究,坚持唯物史观、人民史观,把握历史规律,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历史判断力、理解力,分清历史主流与支流,也是“纲要”课教学贯彻正确党史观的必然要求。
二、党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过程的原则分析
(一)坚持党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引导大学生学习党史的过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正确的思想路线、科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学习百年党史。在党史教学中突出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是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而进行的;突出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这就是坚持党性原则。所谓整体性,通常是指事物内在的连续性、系统性、科学性或统一性。“纲要”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就是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恶劣影响,纠正青年学生囿于历史的局部与片段、深陷历史的末节与琐碎的“碎片式”阅读习惯,有效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时间长、跨度大、内容多、范围广,因此在“纲要”课教学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用大历史观学习研究不同历史阶段党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认清其中的历史智慧及其规律,分清主流支流,把握历史的本质,鼓励青年学子铭记使命担当,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二)坚持史论结合原则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理论与历史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既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原则,也是“纲要”课教学发挥“思政育人、立德树人”功能的客观要求。在“纲要”课教学中帮助学生厘清“四史”教育,特别是党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是增强“四个自信”的理论基础。党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一方面要以学术支撑为基础,以透彻的理论分析,深入阐释百年党史蕴含的历史规律、历史经验、内在逻辑和时代价值,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感染力和穿透力。要在“是什么”的基础上讲清楚“为什么”,充分运用历史了解昨天历程、把握今天现状、开创明天未来,以严谨、科学的学术解释力客观评价各种历史研究学术观点。另一方面,党史融入“纲要”课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从视野、内容、史观、方法等方面,整体把握细而不乱揭示历史真谛,实现历史与理论的统一、局部与整体的结合,带领学生正确观察和认识中国,使学生在厚重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对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领悟,避免“碎片化”的历史叙事和故事化的史料呈现。
三、党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过程的实现路径
(一)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纲要”课理论教学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这篇重要讲话贯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思想、重大论断和重大观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理论支撑。2021年7月7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关于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强调要扎实推动“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纲要”课理论教学要从“深处”着手,确保讲话内涵高质量融入;从“实处”部署,确保讲话精神主渠道作用;从“细处”落地,确保讲话要求全方位贯穿教学过程。首先,“纲要”课教学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九个必须”。“九个必须”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成功经验和成功密码,是历史规律和历史启示,更是政治纲领和根本保证。“纲要”课教学要从史实、规律、信念与行动层面全方位将“七一”重要讲话融入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以科学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讲话中提到“历史性转变”“历史性突破”“历史性跨越”“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等反复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性事件,讲话中提到每一个历史阶段重大历史意义的四个“庄严宣告”,讲话中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主题等重大观点,这些重大论点将是接下来“纲要”课理论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和重要环节。
(二)将百年红色资源融入“纲要”课实践教学
红色资源是鲜活的历史,是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要打造精品展陈,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用史实说话,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抗日战争纪念馆、湘江战役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馆、大包干纪念馆等红色资源,都是开展“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场教学点和党建阵地。集革命历史、革命人物、革命故事、革命遗迹、革命精神的这些“红色课堂”,可以成为“纲要”课开展现场教学的实践基地。通过系统梳理当地革命纪念馆、改革开放成果展示点、党建实景课堂、乡村振兴研习所、社区党群服务点等党史教育阵地,“纲要”课课程组可以通过组织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实践,由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提升延伸到现场体验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精心設计如“初心使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红色实践考察路线等,使“纲要”课党史教育立体化、可视化、生动化,引导师生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红色文化底蕴,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例如河海大学2021年在“纲要”课中开展“流动的红色记忆——百年党史故事汇主题实践”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深度融合。鼓励青年学生组成课程实践团队通过实地探访、展馆参观、现场体验、资料查询等方式,充分调研各自家乡和学校所在地的相关历史文化载体和红色教育资源,体悟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在基于真实感悟的基础上完成研究报告及党史教育视频材料。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把党建教育实景课堂与“行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深刻领悟“七一”重要讲话的思想精髓。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青年大学生学习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主渠道、主阵地。“纲要”课教学目标与党史学习教育的教育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两者都是通过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历史智慧、历史思维、历史认知和历史逻辑,通过增强“四史”,尤其是党史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的覆盖面,引导青年大学生把自身发展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激励青年大学生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才智。
- 上一篇:2022年1期|“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评估现状及改革策略 2022/5/18
- 下一篇:2022年1期|新时代高校党建与教学科研事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202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