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古代文学教学中阅读鉴赏与写作能力培养探析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古代文学教学中阅读鉴赏与写作能力培养探析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1-5-24 9:10:38      点击:

[摘 要] 阅读鉴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过程中的文学审美活动,对提高学生综合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关注阅读鉴赏与写作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认为阅读鉴赏具有开发性和创造性的活力,并从积累语言材料、丰富生活认知、生发模仿的欲望以及理解和感受作家的思想情感,揣摩古诗、词、文义法,学习古人写作技巧等方面,论述阅读鉴赏在实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发挥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课;阅读鉴赏;写作能力;培养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成都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cdjgb2019060)

[作者简介] 严 铭(1967—),男,湖北浠水人,学士,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唐宋明文学、古典文化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2-0157-04    [收稿日期] 2020-03-26

阅读鉴赏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中最常见且有吸引力的环节,也是最具有开发性和创造性的环节,对于实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忽视了这两个环节,大多以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偏离文学现象、文学思潮为主,辅以一定数量的诗词记诵,这样使整个文学史的教和学目标单一机械,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根据西方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的简称,即“基于学习结果的教育”)教育理念,“如果它们(教育课程)无法为培养学生特定能力做出贡献,它们就要被重建”。[1]那么,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以古典诗、词、文的学习为例,除对知识点的记忆与作品背诵之外,在预期的学习结果中还应该突出审美鉴赏、批判性思维、仿写与创作以及初级阶段的专题研究能力,而阅读与鉴赏、仿写与创作则是初级阶段的重中之重。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的作品阅读是欣赏和模仿的过程

阅读是中国古代文学课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古人宣扬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学习古代文学课很有借鉴意义,多读原典,不仅能增强理解力,积累文化涵养,也有利于培养模仿和创新精神。

(一)阅读是技巧,贵在积累

古代文学课所供选读的作品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它们表情达意,丽辞深采,字字珠玑,堪称语言文化的精华,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涵咏是必须的功课。阅读是一种带有技巧性的学习,要弄懂其中的法则,否则就会事倍功半。以读诗为例,第一步要扫除文字障碍,读懂诗句的字面意思;第二步要看诗句中的典故,并联系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写作此诗的处境,挖掘诗歌的深层含义;第三步涵咏诗作,体味作者炼字炼句的功夫,研究诗歌在艺术方面的特点,如运用修辞、描写或叙事等手段表情达意。当然,阅读技巧也需要经验辅助,陆九渊《读书》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既指出了读书技巧,也介绍了读书经验。同时阅读贵在持之以恒,贵在积累。读书的实际功利目的不能立竿见影,只有“枕藉观之”“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定能从中获得大量的语言素材。经过长期积累,写诗作文,用字用语,就会“磊落如珠”[2] (P235),文笔生花,达到“辞入炜烨,春藻不能程其艳,言在萎绝,寒谷未足成其凋;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信可以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矣。”[2](P218)的境界。

阅读也能丰富积累生活的认知。一般说来,在校大学生的交际圈相对狭小,生活阅历比较浅,而阅读就可以弥补生活中某些不足,能使人超越世俗的拘囿,增添生活的情韵,还能使大学生与智者交流,与贤能对话。北宋学者程颐曾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3]余秋雨《阅读建议——在高雄中山大学演讲》所言: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蠢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所以阅读能让人深刻领会生活的味道。

(二)阅读的意义在于欣赏和模仿

阅读是一种文化涵养和文化修养的体现。阅读好的作品,总是带着欣赏的态度去理解、感受和品味。阅读多了,涵养深了,久而久之就会萌生模仿写作之念。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取了唐诗的文化营养,才创造出宋代诗风。杜甫、韩愈对宋诗的启迪作用尤其重要。宋人曾说:“工于诗者,必取杜甫。”(黄裳《陈商老诗集序》)“唐宋以来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传》,并把它作为学习对象。宋人把《左传》与《史记》、韩文、杜诗相提并论,同作为文学范本。”[4] (P86)“王介甫文取法孟(孟子)、韩(韩愈)”(刘熙载《艺概·文概》);“苏轼最得《庄子》散文的神韵[4] (P103);陆游将江西诗派的诗法与苏轼诗的流畅自然诗风相结合,创造出新颖又流畅的诗作;杨万里继承苏轼诗的流畅节奏和连贯气势,形成自己詩作“圆转如弹丸”的“活法”特色。明代前后七子拟古思潮盛行,前七子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后七子崇尚汉魏古诗,以盛唐律诗尤其是杜诗为典范,模拟创作现象甚为普遍;明代以博学真才著称于世的杨慎,其文学创作也是从模仿开始,据《杨慎年谱》载,杨慎幼时“拟作《古战场文》,有‘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数语”,瑞虹公(杨廷仪)极称赏。复命拟《过秦论》,留耕公(杨春)奇之曰:吾家贾谊也。”[5] (P202)其后期名作《春兴》八首是仿杜甫《秋兴》而作,感怀咏事,沉郁悲慨,有杜诗风韵。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他对自己文学创作最好的总结。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的作品鉴赏

文学作品是古代文学史的核心,作品鉴赏是古代文学课教学的核心,因为作品是作家思想精神、情感趋向、人格个性的集中体现,要真正读懂一个作家,就必然要阅读鉴赏作家作品。

(一)通过鉴赏理解和感受作家的思想感情

鉴赏离不开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没有感受的理解是不真实的,没有理解的感受是不深刻的。以诗歌为例,“它吟咏的是使人最激动的生活事件,要求精选生活材料,抓住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现象,用极概括的艺术形象达到对现实的审美反映。”[6] (P198),因而我们的鉴赏活动就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品鉴分析。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句借时空的转换和两个镜头的联接,将两地相思之情紧紧相连,真情流溢,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感同身受地体验和想象很有必要。诗人客居异地,本就思乡,恰遇妻子远道寄来问候,握着牵情挂意的书信,面对淅沥的秋夜苦雨,心绪难以排遣。前一个“巴山夜雨”说的是诗人所处之地夜暗凄冷,秋雨绵绵,涨满水池;后一个“巴山夜雨”是诗人想象自己回家后与妻子(亲人)在窗前温暖的烛光下亲密谈论的话头,一冷一热,对比强烈,把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巧妙地倾吐出来,苦中带甜,把遥想重逢的快乐拉到眼前,给人希望和光明。其实,此诗的结构技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该诗从鄜州月着笔,写闺中人如何想念远在长安的亲人(诗人),写尽了妻子的美丽、善良与孤独,也写尽了诗人的深情与相思,而月光又将两地思念之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出李商隐的诗借鉴了杜诗的技法,更有创新。

(二)通过揣摩古诗、词、文义法,学习古人写作技巧

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的揣摩、品味,能深深体会到古典诗、词、文精巧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和字句铸炼、平仄对仗的技法。所谓“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2] (P298)台湾诗人余光中读《夜雨寄北》,欣赏之余也心有灵犀,我们从他《乡愁》的谋篇结构可以看到《夜雨寄北》的影子;现代作家峻青的《秋色赋》通篇以欧阳修的《秋声赋》作为反光镜来拓展自己的思路。至于苏轼的《赤壁赋》《留侯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司马光的《答司马谏议书》、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钴鉧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及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名篇佳作,更被后人作为学习模仿的范例。其中《留侯论》为了证明“忍小忿而就大谋”的中心论点,选取张良“能有所忍”为骨干,并运用“郑伯肉袒牵羊”、勾践“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项羽“唯不能忍”等正反史料,反复申论,构思缜密,立意新颖,给人以启迪。

作为诗歌爱好者,笔者品读杜甫的《月夜》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无不为诗作的时空接榫的结构惊叹,并模仿着赋诗一首:“月出东山凝玉光,清晖万里寄潇湘。多情又入青春梦,老气重温桂子香。竹影霓裳惊孔雀,银灯焰火映琼浆。巧辞难赋重逢夜,叹罢沧桑意未央。”与同学们分享,学生们作诗的热情被激发了起来,但大部分人写不成诗,诸如不押韵、不讲平仄、生造词语硬表情、语言不圆转流利等问题突出。笔者曾布置过作业,要求以居住周围的自然环境(树、草、花等)和自己的处境或心情为话题,写一首近体律诗或绝句。结果是良莠不齐。如有人写《无题》诗:“一席金光向天长,两翅绕得频频荡。三朵红面恰逢春,四树风来咕咕渺。谁家红梅尚有藏,只缘鸭暖雪意褪。自是独来书里倦,镜里无他万里牵。”按近体诗押韵规则,无论律诗或绝句,奇数句不论,偶数句必须押韵。而该诗除一、二句外,四、六、八句都不押韵。又如《悠居西北》“窗外劲松绿脱苍,屋下斜阳暖覆霜。乍暖还寒终是朗,一抖昨靡披春装”一诗,首先是题目有问题,“西北”过于笼统,诗中也没有表现出“悠”的意思;其次多处没遵循平仄相间的原则,如第一句是“平仄仄平仄平平”,第二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四句是“仄仄平仄平平平”;第三是生造词语,如“绿脱苍”“暖覆霜”“终是朗”等词语给人生硬之感。经过六周训练之后,渐渐有些起色。如绝句:“桃花味散绕清池,柳树成荫倒挂枝。几瓣梨花开肆意,轻眠片刻不知时。”用白描的手法描绘春日花开柳绿和自己于花下轻眠的感觉,表现了一定的生活情趣,而且讲押韵,论平仄,营造意境,有诗味。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一周写一诗(律诗或绝句),营造写作氛围,日积月累,最后将全班同学的作品结集成册,赠送各学院和图书馆,深受好评,在全校产生了强烈反响。学生也多有诗歌、散文等作品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这种实践训练对提升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容易形成师生良好的创作风尚。

三、培养写作能力是中国古代文学课义不容辞的责任

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教育的主旋律,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智育工作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其中“六种能力”之“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就是关于培养写作能力,提高写作素养问题。这是个系统工程,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展示,除了语言文字运用技巧,还关涉写作主体的各种素养和能力,其中,更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著名人物,如章太炎、王国维、梁启超、钱穆、傅斯年、冯友兰、胡适、鲁迅、毛泽东等人,妙笔生花,出口成章,才华横溢,都源于他们被传统文化深深熏陶过,而传播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恰恰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责任。20世纪初的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自觉地肩负起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1906年林纾于京师大学堂主文科教席,所用的是自编教材《春觉斋论文》,其教学宗旨重在使学生“作文乃无死句,论文亦得神解”[7] (P46),并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以古代作品为例谈及很多写作方面的技巧技法。如在《應知八则》中就论及古文的“意境”“识度”“气势”“声调”“筋脉”“风趣”“情韵”“神味”,在《用笔八则》中则谈到古文的“用起笔”“用伏笔”“用顿笔”“用顶笔”“用插笔”“用省笔”“用绕笔”“用收笔”[8]。20世纪20年代北大中文系课程中,还有“诗名著选(附作文)”“文名著选(附作文)”,当时的教育部还规定必须开设“文习作”“诗习作”和“词习作”。如今,我们的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大纲,很多都没有涉及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课题,自然也就没有这个教学环节。故而有必要重拾前人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古代文学的学科优势,通过教学学习前人的优秀作品,吸取经验,师法技巧,培养写作素养,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改革,必将如“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2] (P38)。

總之,中国古代文学课在不断展现文学经典魅力的同时,更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会借鉴、弘扬经典。善于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人生智慧和良好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WILLISS,KISSANEB.Outcome-BasedEducation:AReview of the literature[EB/OL].https://digitised-collections.unimelb.edu.au/bitstream/handle/11343/115681/scpp-00829-wa-1993.pdf?sequence=1

[2]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明)薛瑄.读书录(卷二)[M].清康熙正誼堂刻本.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简绍芳.赠光禄卿前翰林修撰升庵杨慎年谱[A].杨慎诗选[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6]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林纾.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斋论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8]严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实现路径探讨[J].文学教育(中),2015(12):40-42.

On the Cultivation of Reading Appreciation and Writing Ability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YAN M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6, China)

Abstract: Reading appreciation is usually regarded as a literary aesthetic activity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literary literac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ding appreci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It holds that reading appreciation has the vitality of development and creativity.It also discusses the unique role of reading appreciation in the realiz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goal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the aspects of accumulating language materials, enriching life cognition, arousing students desire to imitate and understand the writer's thoughts and feelings, figuring out the writing skills of ancient literature and learning the ancient writing skills.

Key words: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reading appreciation; writing ability; cul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