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研究生培养中的人文关怀策略研究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研究生培养中的人文关怀策略研究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21-4-29 10:08:50      点击:

衡利苹 郭璞 刘克松



[摘 要] 研究生时期是国家培养精英人才的关键阶段,也是科技发展的潜在力量。随着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研究生群体所面临的科研压力愈发增大,出现了只重视研究生科研培养,而忽视其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欠缺等问题。笔者通过结合自身对研究生的培养经验,提出以研究生导师为主导的研究生人文关怀策略,推动研究生在培养中协调、全面和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课题项目] 201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教育与发展研究专项基金项目“研究生培养中的人文关怀”(20190004)

[作者简介] 衡利苹(1979—),女,北京人,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仿生固液复合界面材料研究;郭 璞(1994—),女,陕西渭南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2019级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响应型超润滑界面研究;刘克松(1981—),男,北京人,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仿生超浸润材料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6-0001-04    [收稿日期] 2020-03-27

在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研究生群体所面临的各种压力直线攀升,带来一系列科研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问题。而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大多只注重对其科研能力的提升,普遍缺失对该群体的人文关怀,导致研究生心理疾病频发。人文关怀包括尊重人格、肯定人性、关心爱护个体以及关注其生存发展的需求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因此,注重研究生群体的人文关怀是当代高校教育改革的必要环节,也是研究生培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根据近年来的发展现状,我们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对研究生的培养经验做出讨论。

一、研究生培养中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我国具有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其中,研究生的培养处于最高阶段。当前,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扩招也在稳步进行,研究生群体日益壮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概况——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在学研究生有286.4万人,相比2018年增加了13.2万人,同比增长4.8%。其中,在学博士研究生42.4万人,在学硕士研究生244.0万人。在读研究生大多数处于22—30岁年龄段,同时也面临了包括科研、社交、婚恋、就业和经济等多重压力[1]。随着经济、科技、教育的飞速变革与发展,学校与社会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期望值也在逐步提升,加之家庭、个人等多方因素导致现阶段研究生在高压状态下不仅缺少人文关怀,心理健康问题也愈发严重,因抑郁症和焦虑症引发的悲剧更是不胜枚举。吉小兵等对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科院等40所院校在读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30%的研究生在校期间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2]。由于研究生群体本身基数大,这意味着有相当多的研究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近年来,缺少人文关怀的现状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对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研究生的人文关怀,并关注其心理健康。高校应当推行相应的制度改革,导师也应调整研究生培养中的方式与方法,这是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促使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自古以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立德树人始终是教育培养学生的中心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良好的人文关怀能引导研究生形成健康健全的心理与人格,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优良的思想道德水平,塑造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同时可以拉近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促进课题组内部形成一个相对融洽友爱的氛围,与研究生的科研培养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因此,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人文关怀工作的落实与推进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二、研究生培养中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目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主要以科研能力为主,相对忽视了研究生这个成年群体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工作,多方压力下导致部分研究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等问题(图1)。而这些郁积在心头的问题往往难以得到快速、科学、有效的疏导与解决。现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导师过分重视研究生科研任务的完成度和能力的提升,而忽略对其人文关怀。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决定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有着捆绑式的联系。通常,导师主要负责指导研究生的课题进展和培养其科研能力,例如定期的组会汇报、实验指导、论文修改等。作为科研项目的总体规划者和指导者,导师很少去实验室亲自指导实验,论文的修改也多以线上为主。这就导致了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平时接触相对较少,与研究生之间的了解与沟通多以组会的科研进展汇报为主。除此之外,导师默认为已经成年的研究生自身就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承受的各方压力都可以自己调节好状态并顺利解决。而且导师自身的科研任务也较为繁杂,难以在调整好自身的状态下的再分出精力和时间去了解研究生有关科研外的方方面面,使得人文关怀的举措难以得到导师足够的重视,更不用说全面覆盖每个研究生并顺利实施。

2.研究生心理疏导预警机制相对滞后。在校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几乎都以小课题组为单位,研究生导师则以学生的科研培养为重点,很少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生活情况以及社交活动有所關注。而研究生同课题组的同学又大多分散在不同的班级和宿舍。由于研究生班级很少组织集体活动,班级同学内部之间的交流非常少。此外,在繁重的科研任务下,研究生在宿舍度过的闲暇时间也很少,加上同宿舍内大家的时间安排各不相同,与舍友之间的交流也较为有限。这就造成了研究生班级、宿舍预警机制滞后[3]。当某一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同学和舍友难以发现,无法第一时间了解清楚情况,并对其不良情绪进行早期的干预安抚,或通知导师和学院对该同学进行心理疏导。

3.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不够健全且缺乏重视。由于研究生大都已成年,学校和导师默认为研究生已经完全具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能力,使得心理疏导以及健康教育工作等相对忽视且难以开展。87.2%的被调查者认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滞后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部分高校心理辅导员和培训的专职人员相对缺乏,难以覆盖到整个研究生群体,且心理咨询的时长较短,较难发现存在问题的研究生并系统专业的开展心理疏导等工作[5]。

4.人文引导、德育培养较为薄弱。导师除科研外与研究生的交流非常有限,面对已经成年的研究生,也很少对研究生进行思想道德的说教或引导。导致部分研究生缺乏必要的正向引导,出现了对待科研的态度较为浮躁,開展课题难以与同学之间友好合作,自我意识过强等问题。这种不良风气一旦形成,不仅会影响研究生个人的发展,还会影响整个课题组的科研进展与相处氛围。

三、研究生培养中人文关怀的策略

由于当前研究生的培养多为导师责任制,相对于其他老师,导师与研究生的联系较为密切且相对固定化。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导师稍做留意便可较快发现研究生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予以疏导和解决。因此,导师不仅应当引导研究生在漫漫科研之路上披荆斩棘,也应在该过程中主动承担起人文关怀的重任(图2),努力培养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

(一)搭建导学多平台互动交流

真诚且有效的交流可以直达对方内心深处的想法,也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当今互联网浪潮下,各种社交软件层出不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早已打破空间的界限。除了定期进行面对面的组会工作汇报外,笔者常以电话、微信、QQ、电子邮件、腾讯会议等多种方式,与研究生进行联系,使得研究生在繁重的科研压力下能够及时与导师交流探讨,解决科研上遇到的各类问题,缓解研究生内心的焦躁感。除此之外,导师也应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面发挥主导作用[1,6]。笔者常常主动面对面或利用各类社交网络与研究生进行沟通,随时随地关心和了解研究生当下的生活环境及身心健康状态,根据自身经验针对研究生出现的各类科研、生活、社交、家庭和心理上的问题,及时给予关怀和指导,帮助研究生尽快回归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轨道。与研究生多平台的交流与互动在本课题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组内不仅科研氛围浓厚,而且学生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都能够主动交流沟通各类问题[7],相

处的愉快融洽。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研究生顺利开展课题、进行心理疏导的基础,在此良性循环下,可以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并推动其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要提高导师对研究生培养中的人文关怀意识,并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应在科研上发挥主导作用,也应该对研究生的身心健康承担一定责任。导师若能与研究生更好地利用社交网络进行交流与探讨,搭建导学多平台互动交流,将进一步提高沟通质量,拉近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使得导学关系的发展更能顺应时代前进的方向[8,9]。

(二)根据90后群体特点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

目前,对研究生的培养更加倾向于建构灵活、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因为当下研究生阶段学生年龄主要集中在22—30岁之间,多为90后群体,个性差异较大。而且研究生阶段分为硕士和博士,对于特定阶段的研究生有着不同的培养要求。除了繁重的科研任务外,对于硕士研究生则存在继续求学与工作之间的选择与压力,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则要承担经济、婚恋、深造与工作的多重压力。因此导师需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人生规划的研究生,结合90后性格特点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因材施教,使得每个研究生的独特人格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张扬[ 10,11 ]。例如,对于没有规划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在保证完成相应科研任务的前提下,采取相对宽松的培养模式,不要全面禁止研究生参加学校各类活动或外出实习等与科研无关的事情;对正处于攻坚阶段的研究生,鼓励与鞭策并施,在不打击研究生自信心的情况下,帮助其沉淀自身浮躁心理,静下心来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来一步一步探索科研真理;对于部分在校期间觅得佳偶的博士研究生,笔者也会对其送上真诚的祝福,鼓励其更加努力奋斗,勇于承担家庭责任;对于临近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笔者会经常关心学生的毕业进展情况,分析当下的就业形势,以及关注各高校、研究所的招聘发布,对研究生予以指导和帮助。此外,在个性化培养过程中也当以德育为中心,厚德才能载物,积极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进行引导和约束,始终贯穿德才兼备这条人才培养标准。

(三)加强课题组内预警机制

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决定了研究生多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科研活动和日常互动,相处时间最长,交流也最频繁。由于同一课题组的人员分布在不同的年级和宿舍,班内同学和舍友较难第一时间察觉。但是一旦出现各种问题,与其朝夕相处的同课题组人员更容易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将积压在研究生内心的不良情绪在早期清除。因此,导师需要加强课题组内预警机制。一方面,导师应当全方位关注研究生所处状态,出现异常现象应当及时关心和了解研究生当下面临的情况。例如:研究生突然暴瘦、持续一段时间心情低落、长时间发呆、心情焦躁、连续几周工作毫无进展等,都应引起重点关注,及时与研究生进行沟通,帮助其解决困难,疏导其心理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同组研究生之间的交流最多,遇到困难学生之间更容易相互倾诉和安慰,因此,应当加强研究生自身的自我调节、疏导能力以及关心他人、团结进取的优良思想品质。当某一同学面临困难时,例如:实验进展不顺利造成的自我怀疑与放弃,沉浸感情失败的痛苦无法自拔,生病造成的身体不适,家庭变故等,身边的同学应当予以关注,主动关心帮助其渡过难关。如果事情难以解决需要立即联系导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关怀及心理疏导。通过加强课题组内预警机制,消除研究生人文关怀及心理教育工作的滞后性。

(四)提高导师自身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

由于研究生导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十分繁重,多数导师拥有自己的家庭需要兼顾,与此同时还要将大部分精力分给自己的研究生,压力极大。因此,提高研究生导师自身的心理抗压能力和疏导能力也是势在必行。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学校不仅需要对专职心理辅导人员、指导教师进行心理咨询的系统培训,还需提供机会使研究生导师接受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与学习[3],不仅能提高研究生导师自身的心理承受力,以一个相对平和的心理状态去指导和培养研究生,还能提高导师对问题研究生的警觉力、判断力和疏导力等。在提升高校整体心理健康支持系统的同时,推进良好导学关系的发展。

四、结语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导师给予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至关重要,对研究生今后的科研、生活和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将在日后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入研究,勤耕不辍,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加阳光乐观、拼搏奋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丹,李昱.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石:加强人文关怀[J].基础医学育,2013(07).

[2]吉小兵,戴雅玲,李晓琳,吴珊珊.2005-2009年间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述评[J].新西部(理论版),2011(10).

[3]周莉,文书锋.论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作[J].北京教育(德育),2010(04).

[4]朱美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3).

[5]金春寒,张桥.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3).

[6]包涵.高校辅导员工作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中国高等教育,2008(02).

[7]沈东华.实施积极心理教育 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J].中国高等教育,2013(07).

[8]李礼.社交网络视阈下研究生导学关系满意度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2).

[9]金鸣娟,吕佳卉,孙凯敏.运用社交网络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8(06).

[10]周佳栋.理工科研究生培养中的人文关怀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9).

[11]陆璐.人文关怀视野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

Abstract: The postgraduate period is not only a key stage for the country to train elites but also a potential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postgraduate students are facing more and more scientific research pressure, and some problems, such as onl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raining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neglecting their humanistic care, and lack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ppear. Based on the authors' training experience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trategy of humanistic care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led by postgraduate tutor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Key words: postgraduate training; humanistic car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