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影响因素及现实要求
高菁 冯军伟
[摘 要] 新时代,世情、国情、社情风云变幻,于变化之中强精神、修定力、谋发展,担复兴之大任,时代新人面临的考验艰巨异常。融时代大潮,为国之大任,厚植家国情怀是关键切入点,面对国际、国内、教育、家庭诸多影响因素,厘清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五个层面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实要求,既是理论自觉,也是现实发展之需。
[关键词] 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影响因素;现实要求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戚继光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路径研究”(20CPYJ04)
[作者简介] 高 菁(1986—),女,山东蓬莱人,硕士,济南大学泉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研究;冯军伟(1984—),男,山东枣庄人,硕士,济南大学泉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8-0050-04 [收稿日期] 2021-02-24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的深层逻辑是什么?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发展进步的内在支撑又为何?家国一体、家国同心或许是很好的回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受到前所未有的信息冲击和挑战,对“家国情怀”的研究成为当前社会所关注和思考的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新时代的人才储备——大学生群体,更加急迫的需要强化“家国情怀”的形成和教育,这既是理论自觉,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及其价值意蕴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人立于世无可回避的话题。学界对其有很多界定,如家国情怀是一种建立在治理家庭的基础上,进而治国安邦的大同理想[1] (P3);再如家国情怀是一种通过物与物之间联系起来地对国家、家乡、亲友的无以替代的深沉情感[2];也有的学者崇尚《礼记·大学》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先齐家者,先修其身”[3] (P73),将家国情怀概况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的学者将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共同体意识直接等同,而忽视了各者之间的差异性。
笔者认为,家国情怀,可以根据其词语构成,分为“家、国、情、怀”四个层面的内涵。
家,即爱家,不仅仅是爱自己的家庭,还包含着爱家人、爱家乡、爱家园等。爱家是人类最原始、最纯粹的一种情感,人从一出生就开始沉淀形成对家的爱,甚至还不懂语言和表达时就已经具备了这种爱;爱家也是最温情、最真挚的一种情感,它包含着亲情、爱情、感恩、责任等,是伴随着每个人从诞生到死亡全过程的一种情感。
国,即爱国,爱国与爱家是紧密相连的,两者之间其实只有一线之隔,这条线即门槛,门里是家,出门即是国。跨过门槛面对的可能是家乡、是故土、是骨肉同胞,是祖国的大好山河与璀璨文化,所以,爱国的含义更加丰富、宏大[4] (P116)。家需要国的护佑,没有国家的力量,民族尚且难立于世,何况家族,因而,心中有家更要有国。人民因为爱国有了信仰,国家因为爱国有了力量,民族因为爱国有了希望。家国情怀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
情,本义指向为心理状态,为外界事物所引起,具体表现为人的喜、怒、哀、惧、爱、憎等表象,家国情怀中的“情”更多的是积极层面的心理状态,是一种高级的情感。这种情,可以是观看抗战电影后涌出地对和平社会的珍惜,也可以是对家乡翻天覆地变化的感慨和立志投身,还可以是对父母养育恩情的动容和回报等。涉及家庭、社会、民族、祖国的诸多正面心理,无不包含于此“情”中。
怀,是更高层级的情,是一种心境、一种胸怀,开阔且包容,它系统的包含着每个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对世界的综合情感。
家国情怀内涵的内在逻辑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将治世理想内化为道德涵养,达成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责任和使命自觉,达到平治天下的理想境界,完成由“己身”到“天下”的价值推进理路。
(二)培育大學生家国情怀的价值意蕴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大学生就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影响未来社会思想的重要群体。大学生群体具有崇高的家国情怀,既是理论自觉,也是现实发展的需要。
1.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是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思考。任何一个有希望和有未来的国家,都渴望拥有具备理想、本领和担当的青年人[5]。新时代大学生是参与和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之无愧的主力军,是梦想前进的主动力,是梦想实现的肩负者。中国梦不是简单之梦,他人之想,是每个人都应有的一份责任与担当,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青年人是国之未来,民族之希望,更需要勇于承担这份历史使命,像“五四”青年学生一样把爱国之情怀、强国之志向、报国之行动统一起来,以文化立身,凭厚德报国,砥砺前行,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国家的事业,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使命的担当和对梦想的追求需要坚实可靠的情怀推动和指引,这就是家国情怀。以家族、民族、人民、国家为重,视国运的兴衰浮沉与个人安危荣辱与共,家国情怀始终激励着中国的有志青年前赴后继,一往无前。
2.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文化渗透对本土文化传统冲击显而易见,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广西方意识形态,淡化中华意识,使内在文化产生严重的认同危机。内在文化的认同,离不开文化自信与自觉。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中华文明始终一脉相承,中华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为国家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持久的滋养力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家历经苦难仍能不断创造辉煌离不开文化的传承,靠的是一代人又一代人饱含着家国情怀的文化沉淀、继承和发扬。这种深植于魂的家国情怀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成为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成为砥砺奋进的动力,代代接力前行、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每一份厚重的家国情怀都值得大学生去深刻思考,每一件苦难辉煌的事件都值得大学生去感同身受。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家国意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与现实结合挖掘其时代价值,对自身文化不断地肯定、认同和自我超越,润泽文化自信的因子,抵御不良文化的渗透。
3.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千秋伟业犹在前,复兴大事需少年,新时代召唤高素质、有情怀的建设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前景光明,挑战异常严峻。需要加强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增益精神“钙”,造就大胸怀,助益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的实现。同时,家国情怀的培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明确时代重任,国家之需要,为责任道义锤炼铁肩,做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国之栋梁。
二、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影响因素
1.国际环境影响。当前,“地球村”时代已经到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环境对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大学生的家国文化认同。西方经济优势衍生文化强权、话语霸权,文化被政治经济硬性裹挟,失去自主的意志。文化交流互动开放的良性发展往往沦为单项的文化输出,不断侵蚀着传统的国民价值体系,动摇民族文化和信仰。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西方思潮渗透着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构建,对社会理想信念、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负面影响不可衡量。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凭借信息技术的先发优势压制我国的科技发展,限制中国话语权,阻碍中国优秀文化的进一步传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和新媒体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在享受便捷、高效、信息化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负面信息的影响。网络媒介成为人们思想碰撞、言论交锋的平台,不可避免的会导致不良信息充斥其间,同时,面临隐藏在更深处的外来敌对势力的恶意攻击和诋毁,以及在国际舆论场所中我们国际话语权的地位弱势依然。大学生群体甄别能力有限,容易产生盲目轻信、跟风的现象,像“中国威胁”“中国崩溃”的言论无疑会对大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念造成曲解,让西方价值准则轻易占据头脑。
2.国内环境影响。一方面,社会稳定和国家强大使得大学生群体忧患意识在逐渐减弱。在历史长河中,每当民族危难之际,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总能激发起个体以身报国的态度与担当,凝聚形成巨大的合力,启蒙新智、共赴国难,共担“救国”使命。而较长的和平发展时期,则极易使大学生欠缺忧患意识,难以形成清晰的责任意识与远见来凝聚共识。另一方面,多元文化利弊兼具。或打开思维禁锢,取长补短融合创新,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或矛盾重重,破坏分裂主流文化体系,不断地冲击着对正确“三观”的构建,使大学生常常陷入艰难的选择。
3.教育因素影响。部分高校长期重视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培养,强调就业率、升学率、考证率等,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家国情怀培育,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家国认同、主流文化的偏离。另外,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家国情怀相关课程,但绝大多数将其列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割裂了其与专业知识间的联系,未能形成系统化、全方位、大思想政治的教育体系,再加上课堂内容枯燥说教,课外教育习惯于发口号,追求表面效果,教育方法单调,学生参与度不高,主动性较差,难以深入学生的心灵。
4.家庭因素影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于个人的发展,既是最开始起作用的一环,也是最长久、持续起作用的一环。然而,部分家庭却缺乏对家国情怀教育的认識,片面的把学习成绩、排名等作为评判优秀的标准,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孩子以个人为中心,很难形成具有集体主义、民族主义的家国情怀。另外,家庭环境不和睦也是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障碍。孩子从出生起便开始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正面或负面的作用,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会极大地影响孩子与他人交流、相处的能力,不利于家国情怀的培养。
三、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实要求
立处新时代,世情、国情、社情、舆情皆风云变幻,面对艰巨考验。时代新人应当于变化之中厚植家国情怀,融时代浪潮,强精神、修定力、谋发展,为强国之责,担复兴之任。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须构建国家统帅,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个人教育四翼齐飞五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1.国家层面。一是要把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作为永恒主题。面对西方文化霸权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冲击,把家国情怀培育作为永恒主题,融合“家国一体同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理念,增强大学生的家国认同是内在要求。一方面,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化情感淡薄而对西方节日情有独钟,对国家的现状和发展漠不关心,缺乏国家忧患意识、团结意识,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和文化充满向往和好奇……如此种种,需要强化家国情怀培育的顶层设计,着力构建“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系统一体化育人格局和工作机制,突出家国文化,凝聚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家国情怀在共同体意识下要辩证看待与世界的关系,家国天下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共同体意识,但又因家国、民族情感因素成为一种政治性意识形态的表达,共同体意识可以突破家国、民族的限制,助力家国情怀实现自我超越,求同存异,找到家国与人类整体的契合点。二是要提高国际传播话语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快速的发展,越发展就越有自我言说和自我传播的必要,这是意识形态斗争存在的使然。中国故事如何讲述,中国声音怎样传播,不仅是争取国际舆论的需要,更关乎大学生对家国信念、民族信仰的直接感触。
2.社会层面。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应注重在文化传承、价值彰显、文艺表达和媒介传播方面下功夫,挖掘地方文化遗产,营造舒适人文环境,搭建高质网络平台,创新文艺表达形式,发挥新兴媒介传播功效。特别是通过英雄形象和典型案例的熏染和感召,使大学生因之而服、因之而化、因之而感,帮助大学生凝魂聚气形成家国精神。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专程到蓬莱察看水城炮台和古代舰船入海口,听取明代爱国将领戚继光操练水师、保卫海防等历史介绍。总书记感慨于戚继光爱国情怀,嘱托我们多从历史中去汲取更多营养以充精神之需。戚继光的家国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戚继光精神为先进典型来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戚继光戒奢华、严修身的严谨家风,南抗倭、北御虏的大义大勇,矢志报国的精神,佑民爱兵的情怀,革故鼎新的理念,使命担当的作为皆是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生动案例,通过这种感召,动大学生报效家国以情、导大学生投身祖国建设、复兴中华以行。
3.學校层面。一要抛开功利思想,以教育情怀提升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视程度,使家国思想深入人心。明确家国情怀培育目标、任务、内容、方式和途径等。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受教育的大学生都要以提升家国情怀素养为己任,弘扬和践行家国思想,形成人人爱家、人人护国的家国共鸣,凝心聚力、同向同行共同推进家国情怀建设。二要将家国情怀培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融入教材体系、渗透到所有课程及实践教学当中,充分挖掘家国情怀因素,将单纯的知识传授变成“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结构”的教育。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契合青年的心灵需要,将家国情怀基因传承下去,让家国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同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方法,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网络资源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活学活用教学方法。三要建设有家国情怀的师资队伍。师资不存,家国不传,情怀何依?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要培养大学生首先要打造一支具备家国情怀的“人师”。
4.家庭层面。家庭教育本身不是一己之私,每个家庭都在参与历史的创造,这也是家国情怀。欲扫天下,先净其家,欲耕国家事业田,先育好自家的园,家庭责任做好了方能无愧于尽到社会之责任。故而家教家风是推动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一环,也是基础的一环。要重点围绕着“修身”和“齐家”两个方面来展开,强调德育为本、立志高远、自立自强、砥砺情操、知行合一。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首先要在家庭中和睦相处,与家庭成员相亲相爱、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爱护同辈,不断强化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回报。同时,也要积极处理邻里关系、投身社区服务,与“家园、家乡”这一大家庭的成员互为助手、互相依靠。
5.个人修养层面。“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修身即自我教育。家国情怀之于个人,是实现自我超越的精神动力,亦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本质所在,教育最基础目标即塑造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将个人融入民族前进和国家发展的历史潮流,历经大浪淘沙,依然守初心、担使命、屹立不倒而奋勇向前,乃家国情怀教育之初衷。大学生要服务于社会、报效于祖国,并且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天下兴亡吾有责”,自觉将建设祖国、回馈家庭社会的事业与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紧密结合,将个体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不负家国不负我,提升个人修养、彰显人生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
参考文献
[1]夏德元.家国情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2]林建华.家国情怀和民族凝聚力[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39-42.
[3]潜苗金.礼记译注[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ctual Requirements of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Patriotism
in the New Era
GAO Jing, FENG Jun-wei
(School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Jinan Quancheng College, Penglai, Shandong 2656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situations of the world,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social conditions are changing. We face great challenges in this changing era. Therefore, we should strengthen our ideal and beliefs, keep calm, seek development, an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our responsibility to follow the trend of the times. To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patriotism is the key entry point. In the face of international, domestic, education and family influencing factors, we should clarify the requirements for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patriotism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of country, society, school, family and individual. This study is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 of theoretical necessity, but also the actual requirement of practic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patriotism; influencing factors; actual requirement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新时代高校英语课程中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1/9/10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原子核物理”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02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