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2022年第5期·“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5期·“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28 10:50:54      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5期

王江

[关键词] 三全育人;新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研究”(JJHK20210394SZ);2021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优化策略的实证探析”(JGJX2021D137);2022年度吉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依托大数据开展高校网络育人体系建设研究”(JJKH20210033WS)

[作者简介] 王 江(1987—),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2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5-0032-04 [收稿日期] 2021-07-20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教育事业,更是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一系列亟须加快推进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高校应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并将其融入思想教育、道德浸润、文化传播、实践育人等各个环节,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全过程,用思想价值引导领航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各环节,并形成长效育人机制。“三全育人”既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更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1]。面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关键性问题,我们要深刻总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和规律,不断与时俱进,改进创新,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对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既有机遇,又具挑战。新媒体平台的更新迭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使信息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都发生了转变。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迅速发展下的优势已不再明显,为建立校内协同网络育人长效机制,需以“三全育人”理念為指导,借力新媒体平台,推动教育资源整合,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育人同向同行、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得到进一步优化,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一、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为加快构建高效、便捷、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高校要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新媒体、新技术有机融合。通过搭建能为高校提供思想政治育人的网络平台,对学生网络文化和网络素养进行教育和培养。同时,为弘扬社会主旋律,积极传播正能量,还应做好管网、用网工作,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并积极创作优秀网络文化作品。

(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由于00后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新青年,因此00后大学生常被称为新媒体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不仅在情感认知、意志品质、思想方式、行为习惯和捕获信息能力等方面依赖互联网较深,还积极投身于互联网建设发展改革,成为推动者和反馈者。大众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广泛性,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因此互联网的应运而生和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大众传播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广泛影响,这种影响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隐蔽性。

新媒体的出现使传播的信息量骤增,远大于传统媒介,传播速度也更快,信息更具实效性,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影响力更大的育人平台。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不仅把新媒体平台作为教育媒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学业指导、日常管理、咨询服务等工作,还适时褒扬高尚道德情操,弘扬“大德、私德、公德”,发挥新媒体的过滤效应,揭露社会丑恶现象,使学生较为深入地了解社会,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判断力,实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灌输和教化,促进学生养成良好道德素养和文明举止。

(二)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仅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为主流媒体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新媒体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渠道,发挥数字网络功能,展现传播媒体形态,向用户提供具有交互性、及时性的海量信息和娱乐功能。因此,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教育途径,用作信息传播和接收媒介。

通过打破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新媒体利用卫星通信和互联网的有机结合,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移动终端,构建了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媒介环境。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项灌输教育模式相比,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功能,使信息传播更为灵活,增加了趣味和互动,进一步提高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三)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育人体系

新媒体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已成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2020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占据我国网民总人数近1/4的是学生,占比高达23.7%。上网已成为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听歌、慕课、娱乐等成为其主要选择。

由于当代学生特点以及网络言论的自由性,学生对网上热点话题、议题评论等意愿更强的舆论导向影响,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现实对接与网络沟通的问题,需要构建优质的师生交流和舆论形成发展的场域,重塑话语传播方式,发挥正确引导作用,将“三全育人”体系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发将不再受空间、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慕课等平台随时学、随处学,碎片化时间得到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在网络平台实时共享,实现网络优质教师资源均衡共享,教学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为网络全面育人工作提供了载体。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辩证分析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是一把双刃剑,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机遇的同时还要积极应对巨大挑战。新媒体平台促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创新发展,形式丰富且更具生命活力,但受多元化价值冲突的影响,导致教育内容碎片化、无序化,教育主体对客体的教育主导性被逐渐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教育方式上的优势受到威胁,而新媒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体系还未建立,衍生出诸多现实问题。

(一)新媒体主体大众化,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包括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往往通过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传授知识,不断通过年级会、班会、团会及各类主题活动等开展专题教育。教师具有大量的教育信息,极具权威性,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新媒体背景下学生所获得的教育资源和信息来源并不局限于课堂和线下活动,更多来源于网络媒介,而且获取的信息量远大于过去,交互性极强的网络信息平台所提供的各类教育资源极大地削弱了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加之海量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准确性,教育客体也可以在网络媒介发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被进一步弱化。

(二)新媒体内容庞杂化,对主旋律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

教育内容在网络媒介下不断丰富,涵盖面广,信息量大,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发声主体,而新媒体传递的信息缺乏严格的审核与把关,这就造成了信息的失真和不准确。诸多信息在媒体平台上肆意传播,传播内容随着网络的发展愈加庞杂化,主流与非主流并存,高雅与低俗并存,无法辨别真伪,给主旋律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主流教育的权威受到了挑战。究其原因主要为传播主体的网络文化素养参差不齐,普世价值信息巧妙地钻了空子,利用传播内容碎片化的特点歪曲事实,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教育内容更新迭代无法紧跟时代步伐,制作内容缺乏顶层设计、不够精良等。因此,导致现实教育中的“两张皮”现象时有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要关注讲道理,而忽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缺乏感染力和亲和力,难以使学生将其自觉融入思想和行为;主阵地主要聚焦活动式教育,忽视了思想理论的引领作用,理论与实践脱节,致使网络思想育人工作合力不足[2]。

(三)新媒体队伍业余化,遏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并非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人员,只是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通过新媒体平台普遍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第一,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上缺乏敏感性,教育主体需要统筹传统线下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和实践经验,并与线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广泛性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全时段、全场域覆盖;第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乏专业性,不管是技术操作和内容设计,还是教育途径和实际操作,都是非专业人员,能力水平良莠不齐,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言而喻;第三,队伍业余化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载体等方面发展相互掣肘,校内各媒体平台无法形成合力,各部门统筹性较弱,工作话语权面临巨大挑战。

三、基于“三全育人”视域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壮大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应更为精良、精细、精致,载体运用应更加严格、严谨。全员教育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并在教育理念上加强顶层设计,既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还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通过新媒体平台,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用,创新工作方法和教育实施路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意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一)深化整合资源,加强顶层设计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化整合资源,在校内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发挥全方位育人实效,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有机结合,真正发挥全过程育人作用。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要杜绝“两层皮”的现象。

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由学校党委宣传部门统筹协调开展工作,制定出台相关文件,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统筹多元主体,整合多方资源,协同多种要素,形成育人合力,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在深入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方面,一要坚持“全面建设”的原则,调动所有子系统的力量,继续巩固“一体化领导、专业化運行、协同化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机制,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二要坚持“重点建设”的原则,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3]。

(二)打造网络思想政治平台,着力拓深育人功能

学校要立足于全面教育引领,打造全媒体矩阵,充分利用主流媒体集中发声,积极提升主流思想在网络中的话语权和引领力。一要统筹建好和用好学校网站、学校微信公号、微博、抖音、易班等校级官方新媒体平台,加强重点栏目建设,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以及当下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内容创作并发布,“迎合”学生喜欢的形式,丰富传播方式,提高传播效率。二要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深挖网络教育资源的深刻育人内涵,特别是做好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坚持内容创作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打造网络文化精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的传播制高点。

新媒体平台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阵地,在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资源、解决思想困惑、引导正确舆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让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新媒体,全方位渗透到育人各个环节和领域,让学生在网络中随时受教,体会践行,滋养浸润,淬炼坚守,这样才能形成育人合力,促进“三全育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频共振,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加强网络育人队伍建设,强化网络育人实效

“三全育人”视域下,要高效整合网络育人队伍资源,坚持教育者既是教育主体也是受教育者的原则,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素养、政治素质及卓越的教学能力,又要具有新媒体操作的技能、网络信息收集和发布的能力。同时,健全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内生动力。一要发挥专业教师队伍作用,加强专业知识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紧密结合,录制高质量微课、“金课”,充分利用校园网等新媒体矩阵打造学生汲取智慧的途径。二要发挥宣传、学工、团委等队伍的作用,提高制作能力和制作水平,强化捕捉热点、焦点和舆情的能力,围绕学生日常生活和管理教育等方面制作网络文化精品,利用易班、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营造网络育人文化氛围。三要组建学生骨干团队,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强化技能培训,加强团队协作,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媒体素养扎实和对网络思想政治育人充满热情的骨干力量,形成网络思想政治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赢得青年,才能塑造青年,创造未来。“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和坚持不断创新,深挖网络思想政治育人理念,创作网络育人文化精品,才能打造新媒体育人矩阵,做到以文化人、实践育人,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