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2022年第11期·地方新工科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11期·地方新工科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6-17 11:09:31      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1期

郗艳梅 张铁壁 张鹏程

[关键词] 新工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河北省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2020GJXGK042);2019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技术创新中心平台的新工科建设研究”(201901040001);2019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工业机器人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201901040040)

[作者简介] 郗艳梅(1977—),女,河北乐亭人,硕士,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机械工程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与管理工作研究;张鹏程(1976—),男,河北沧州人,硕士,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机械工程系高级实验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布局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1-0133-04 [收稿日期] 2021-09-28

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中提出,要把握好“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加快培養新兴领域的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1]。各高校相继开展了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活动,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本文以河北水利电力学院为例,对机械类专业开展产教融合的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供大家参考。

一、地方新工科院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很多地方新工科院校的建设遇到了师资、基础设施、课程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突出问题[2-4]。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资金问题。资金缺乏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新建工科院校大多都是新升格而来,在升本的过程中投入较大;二是升本成功后,面临一系列与师资、基础设施、课程建设等密切相关的评估;三是上级部门资金投入较少,因此地方新工科院校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资金的同时,要从自身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由企业深度参与的校企产教融合共建之路。

二、新工科建设中产教融合模式的探索

(一)产教融合模式下的新思想观念

新工科的“新”就是打破旧的体制传统,进行改革创新。因此,在新工科建设中必须转变传统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深刻理解新工科的含义,改变原有的认知范式,树立全新的新工科工程教育新理念[5],抓住产教融合的关键,不断探索产教融合的管理机制,以及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等内容。

(二)产教融合模式下新工科管理机制

产教融合的基本原则是互利共赢,要深入分析双方需求的可能性、可行性和持续性。在构建产教融合管理机制体系中,一是建立校企合作运行管理机制,明确经费保障投入,为深度融合提供各种条件;二是注重产教融合内涵、教学、质量等管理机制[6];三是明确双方的责任人,定期推进,建立双方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契约管理机制。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递进融合深度,从开始的参观实习、认识实习及毕业实习等,逐渐发展到人才、技术、科研课题及设备等各种资源的优势互补融合;要突出以点带面,优先选择合作意愿强、知名度高的企业进行试点,待经验成熟后,进而推广到其他学科专业中。

(三)产教融合模式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一是要加大行业企业的融入程度,充分理解和体现新产业和行业企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标准等“新”的需求;二是要注重通识教育的基础和支撑作用,不断优化、整合通识教育,更多地融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教育;三是及时准确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构建、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四是重视学生学习成效和未来发展潜力,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大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四)产教融合模式下新工科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以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培养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高的创新创业、工程实践、对外交流合作等诸多能力[7],其实现途径除了加大力度引进具有高水平、高学历、工程经验丰富的人才外,还应该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完善教师奖励机制,鼓励教师提升工程化背景,比如选派专职教师到企业生产实践,或到国内外具有特色的典型学校进行学习、培训等[8];二是选聘企业技术人员承担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三是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力度,共同成立科研团队,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互促进的氛围,为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提供活力。

(五)共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

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主体作用,探索双方共建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孵化基地、实习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通过平台建设,持续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可以达到以下目的:一是使学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企业技术人员的研发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二是双方的成果在企业得到推广应用,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三是平台引入新设备弥补高校专业硬件设施存在的不足,而其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与新工科的契合度也更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培养质量。

三、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新工科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实践

(一)专业设置紧扣区域经济发展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沧州,沧州市政府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速度,主动全面推进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加强技术与产业的对接融合。引进的北汽集团、北京现代、神华集团、华润集团、中国一重等新型工业化基地已经落地生根。此外,运河区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高新区的机器人工业园区,以及各县域的包装、管道、铸造、五金等制造业等,已经成为传统制造业的聚集地和高端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的主要策源地。为了更好地为区域经济产业服务,学校成立了机械工程系,加强机械类专业的建设,着力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积极探索新的产教融合模式

学校高度重视产教融合的重要地位,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出台了一系列产教融合的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校外生产实践基地、产业学院、研究院所等项目的建设。结合学校的管理机制,针对机械类专业的产教融合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精心选择产教融合企业。校企产教融合不能一厢情愿,合作双方必须坚持双方共赢,否则就只会停留在一纸协议上。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双方的需求,找准合作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分析合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9]。我校机械类专业成立前期,产教融合的目标定位在沧州地方的怡和机械、德跃机械、远大电子、永立机械、沃福激光等中小微企业,随着师资队伍和专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以及教师教学科研服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接服务的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到京津冀的河北建设集团、长城汽车、华利电器、新宏昌重工等大中型企业。

2.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和技术研发平台。我校不断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师生提供服务工程的实践场所。在校内除了学校投入资金建设之外,还积极和北京方源智能科技公司、杭州维讯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智能制造中心实训基地和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在校外和远大电子、永立机械、华利电器、新宏昌重工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实践基地。除此之外,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申报省市级技术创新平台。与沧州德跃机械、怡和机械成功申报了河北省工业机械手控制与可靠性技术创新中心;在沧州德跃成立了工业机械手研发中心;与河北远大电子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了市级智能化变压器技术创新中心。这些平台的建立,使产教融合达到了实质性的深度合作,教師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共同研发科研项目,解决了技术难题,创造了一批能应用到企业实践中的科研成果,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把这些应用科技成果作为典型案例传授给学生,形成了互惠共赢的良好局面。

3.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新工科产教融合的重要保障,我校机械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除了常规的“引进来,派出去”之外,还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1)注重团队建设,突出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按照学科专业分别组建了机械设计、机电工程、机器人工程等三个教学团队,每个团队除了配备校内教师带头人外,还聘请一名相关专业领域工程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共同担任带头人。“双带头人”的实施对团队的建设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团队在专业规划、教学改革、课程建设、青年教师培养、科学研究等建设方面,重视企业带头人的意见和建议,突出以产学研为途径,着力打造专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2)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学科竞赛过程指导,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还可以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及实践授课能力等综合素质[10]。近年来,机械类专业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机械制图与构型能力大赛”“互联网+”等多项学科竞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且参加学科竞赛项目种类和师生人数呈现逐年增长。(3)强化平台效应,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充分发挥现有平台的作用,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服务和工程实践能力。我校机械工程系在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的基础上,作为理事单位分别加入了“沧州市高端智能装备工程学会”和“智能机器人(国际)产教联盟”,还与北京工业大学“沧州科技创新研究院”开展了合作。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大好局面。

4.构建突出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以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为指导,深化产教融合,突出学校与企业双主体优势,不断优化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图1所示为我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制定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三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有以基础实践为根基、专业实践为重点、综合实践为补充的三层次,每个层次包含多环节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了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11]。

在积极建设新工科的背景下,全方位实施产教融合变得越来越重要。截至目前,教育部颁布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文件,充分说明国家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机器人、新能源等新技术与新产业的不断涌现,作为以应用型为特色的新工科高校更要紧密联系以新技术为动力的新产业,只有通过校企产教深度融合,才可能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共建产教融合的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