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7期·“商务口译”课程思政研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7期
[关键词] 课程思政;商务口译;教学
[基金项目] 2021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建设项目“‘商务口译’课程思政建设”(c202118001)
[作者简介] 施慧静(1982—),女,上海人,硕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口笔译和跨文化交际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7-0149-04 [收稿日期] 2021-11-02
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贯彻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新时代中国高校每一位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是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和感召力,而且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性与渗透性[2]。
“商务口译”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只要稍加挖掘提炼,就可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民族自豪感、“四个自信”等思想价值达到较高的契合度,而商务口译涉及的内容可以从产业、服务、国家、国际、时政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升课程的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打造一门以“商务口译”为载体的实践能力课程,目标就是培养有国际视野、有家国情怀、善于解决问题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一、文献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回答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高瞻远瞩、意义深远。近年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引擎,各高校积极展开课程思政教学建设与研究。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近三年来,收录的与大学英语教学相关的课程思政类文章从无到有,且数量猛增。相关文献从如何界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概念和内涵出发,探讨课程思政的课程建设路径与实施方案,挖掘学科中蕴含的德育元素,突出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取向。然而,针对口译课程的思想政治研究文章总体较少,仅20余篇。在为数不多的文献中,刘艳艳(2019)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释义理论的“三角模式”方法、“认知负荷模式”方法、“厦大模式”等五种方法進行了探索。[3]多位学者提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达到树立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的目的。[4,5]张洁等(2020)着重探讨在国家大外宣的背景下,应用技术型院校口译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6]骆海辉等(2020)提炼具体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从译者素养、译家楷模、语言美育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开展实践探索。[7]刘晓露(2020)从口译课程的一个单元入手,讨论如何将课程思政无缝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8]李志英(2020)提出以情感学习理论为框架,突出课程提升文化自信的育人功能,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隐性塑造功能。[9]
就现有口译课程思政研究而言,教师逐渐在多方位、多渠道探索教学改革模式,给商务口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借鉴。但由于此类文献数量很少,且集中在论证课程思政价值和教学设想上,构想多于实践操作,理论论证多于建设模式,因此对于商务口译类课程如何深入挖掘思想政治因素,达成育人效果,仍处在探索阶段。
二、“商务口译”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落实过程中,存在教学实效性不明显、实际教学与课程设想“两张皮”、深度融合不够等缺陷,很多学院和教师还是侧重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专业技能的传授与练习,并没有将育人目标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为了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宗旨,课程的育人目标应当加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核心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中国译学、译史熏陶人。“商务口译”课程的主要育人目标如下:(1)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2)提升职业使命感和译员素养;(3)增强“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
构筑课程的思想政治体系其核心是人。每一次口译的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具体体现在思想政治素材的选用、教学资源的挖掘、课堂教学的设计、课后作业的补充等各个环节中。用中国外交翻译故事打动人,培养学生文化自觉,促进学生文化自信。对传统单一性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同时督促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要成为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的人才,不仅需要较为完善的中英双语功底,还需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国际视野和职业观等。
三、“商务口译”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
(一)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教育必须有自己的话语权,必须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为本民族、本国建设服务的人才。目前,我国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走出去”中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译好“中国关键词”才能传播“中国好声音”。因此,“商务口译”课程的设计首先必须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0]落实到教学中就是运用契合学生特点的话语方式实现思政主题与社会热点的链接,通过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用创新精神解决口译实践问题。如何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是对外传播话语权建设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攻克口译难点,分析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促进学生口译整体水平的提高。其次商务口译具有十分广阔的国际视野,不仅涉及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也牵涉文化和民族的碰撞,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比如,教材中的重点词汇出现在政府白皮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等英文译文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知识的预习,了解背景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单元主题。这样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活动、课后任务、主题拓展等环节可以完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将单元主题、课文语言点、课后练习及主题拓展等不同程度地融入思政元素和思想政治内容中,体现了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二)提升职业使命感
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中华文化的绵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翻译家在推动中华文明、促进中外交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文化之河从未枯竭,是因为不断有新水注入。然而在中华历史书写中,经世致用的翻译家大多隐于市,但是他们是“思想崇高、大德流芳、感情热切的生命体,他们的使命感和价值观就是掀动漫漫生命长河,实现翻译理想的原动力”。[11]诸多译家的人生道路不同,但几乎都可谓一部励志的奋斗史,无一不蕴含着大国的“工匠精神”。既有著名翻译家严复译介西学,开启民智之路;也有鲜为人知的经济学家、翻译家杨敬年将西方经济学著作引入中国。每一位译家都怀着家国天下的使命感,鞠躬尽瘁,“一名之立,旬月踟蹰”,足以成为年轻译员的道德典范与职业榜样。因此,每一次的口译课堂,学生通过翻译家的动人故事,了解他们的翻译风格、翻译策略,浸润于译者先辈皓首穷经、百折不挠的翻译精神,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责任感,厚植爱国情怀,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商务口译本身相较于其他普通类型的英语来讲,具有更加明显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强调遵循国际商务活动的惯例,所以口译应当坚持专业性的原则,正确使用行业术语和规范用语。例如,商务口译中涉及商务谈判内容时,需要事先了解会务目的,熟悉商务合同中所涉及的经济术语,确保条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所以,商务英语的口译课程也具有“工匠精神”,要求学生倍加细心,反复推敲。
(三)以人为本,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教育绝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目中有人”。教师的使命是走进学生的内心,点亮一盏明灯。每一次口译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具体体现在思想政治素材的选用、教学资源的挖掘、课堂教学的设计、课后作业的补充等各个环节中。例如,在思想政治素材的选择上,结合国内外重大新闻时事和一些突发事件,在实际教学中适时地融入,只有具有时效性的语言素材(包括视频、音频、图片等),才能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况下激发共鸣,这种教学方式比口授书本知识要直观形象得多,教学效果也更好。以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通过观看国内外新闻、世界卫生组织等发布的视频来完成詞汇、句型、口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时事,比较国内外的不同抗疫政策,感悟这场战“疫”中展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效率”,自觉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此外,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回顾2020年“两会”期间王毅外长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的视频,了解我国在外交事务中的立场。加强正面“显性”引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当年轻人把自己和国家命运、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时,就会觉得自己是有力量的,就会充满豪情壮志,坚定自信。
教师可以根据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单元,有针对性地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凸显出课程的时效性。比如以发布会、访谈等为例,对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文本分析,了解热点术语的中英文表达形态,并尝试性地进行词汇练习、视译、口译笔记等练习,进而让学生尝试做总理口译员,模拟发布会场景,了解国内的时事动态。教师可以把一周或是一个月当作期限,让学生积累“中国社会”等热词的外译,文本应当以社会热点为主,可以是国内外权威网站的新闻报道,也可以是商界名人的演讲,话题可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诸多方面。同时,教师应当传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商务礼仪,例如模拟商业往来中的会晤、访谈、演讲等,通过交传、同传的方式,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口译综合素养。
以人为本还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拓展原有商务口译教材的外延中。通过多个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如各种口译文本、视频及音频文件等,以循序渐进的训练层次为主,打造适合学生学习、进行实践练习和培养优秀道德品质的教学资源。“商务口译”课程结合了听辨技能、口译笔记、演说技巧、记忆训练、数字口译、视译技巧等多种翻译实践技能,可以配合教材拓展最新的双语材料,内容涵盖外交政治、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和能源环境等,取材于国内优秀英语报刊、口译网站、联合国官方网站及世界卫生组织官方网站等,蕴含丰富的中西方时事政治知识与文化知识。学生在训练口译应用技能和掌握语言技巧的同时,不仅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西方国家的现状,还可以体会到我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从而进一步开阔自身的文化视野。
结语
朱巧玲(2021)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科学素养、文化素养、法治意识等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12]作为一项教学改革,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做“加法”,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教师也不宜硬性灌输。课程与思政应该是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需要赋予口译课程更多的人文内涵,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商务口译”课程中能挖掘出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附着点”。在课程设计时,显性或隐性融入思政元素,强化价值引领。在教学实践中,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知识传授中,发挥渗透和引领的作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功效,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的协同发展。因此,口译教师需要研究商务口译的学科特点,优化教学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内化到教学设计中。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与使命[13]。课程承载思政,思政融入课程。本课程思政项目成员将会牢牢把握思政元素中“挖掘”与“融入”这两个关键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方向,在项目中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
- 上一篇:2022年第18期·梵净山植物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探讨 2022/7/5
- 下一篇:2022年第18期·加拿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发展的借鉴 20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