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健康中国行动中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重构
王昶
[摘 要] 在当今健康中国行动中,大学生健康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但目前的教育模式存在教育目标与健康中国行动目标脱节、教育形式与健康中国行动要求不符,以及教育绩效难以适应健康中国行动需要等问题。建议将健康主体性教育作为健康中国行动中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的重构目标,进而通过健康教育主体联动、教育时空创新,以及教育制度协同三重机制的建构与实践,实现我国大学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型重构。
[关键词] 健康中国;大学生健康教育;健康主体性;模式重构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3-0169-04 [收稿日期] 2019-12-16
健康教育是我国长期关注的重要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举措,并要求根据不同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状况对健康中国行动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也是深化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本文理性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现状,基于当今健康中国行动需要,通过教学理念、目标、内容及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探索具有自身教育模式特色的重构路径。
一、健康中国行动视野下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的三重反思
(一)大学生教育目标与健康中国行动目标精神存在脱节
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这也是对健康教育目的较早和较为流行的认识。就我国大学生教育实践而言,虽然相关政策制度也提出了其他目标,但局限于健康知识传递目标的模式特点仍较为突出。我国当今的健康中国行动目标不仅注重健康知识的传递普及,还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目标要求,主要体现在更加强调受教育者的健康自觉自主性及实际健康参与能力的培育与应用。《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强调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健康中国行动需要全民参与,实现共建共享,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二)大学生教育形式与健康中国行动要求存在不符
1.教育主体行动方式单一,缺乏有机联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及《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都明确要求,健康教育要发挥社会和政府的协同作用,鼓励和引导单位、社区(村)、家庭和个人共同行动。我国目前的大学健康教育主要由教育部门负责推行,高校具体实施,教育主体单一,缺乏多主体的联动效应。一些健康教育机构无系统的工作计划方案和工作规范,多限于墙体标语、办板报专栏、搞宣传活动等健康教育形式,或者从事卫生局或爱卫办的行政工作,教育作用有限。
2.健康知识信息传递形式单一,互动参与不足。健康中国行动的核心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过程中,互动参与是极为重要的教育形式,有利于达到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但纵观我国目前高校的健康教育方式,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教材—课堂—教师”的知识传授模式,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学生互动参与不足,这使得學生健康教育需求与提供之间难免存在错位。艾滋病宣传中心、健康饮食指导中心和公共卫生应急教育中心等机构在我国高校健康教育中也较少设立,教育作用的发挥更为有限。
3.教育规范化不足,教学安排存在任意性。在大学生健康教育中无论是课程安排还是绩效考核,都缺乏应有的规范性。从制度顶层设计上来看,我国尚缺乏结合大学生需求特点的健康教育制度,对高校教育主体责任和政府支持监管责任均缺乏具体规定。虽然我国也存在相关的制度规范,但这些规范因效力不足及内容不够具体,往往难以在高校得到有效落实。
(三)大学生教育绩效不足,难以适应健康中国行动推进的需要
目前由于教育主体、内容及形式等方面的多重缺失,大学生健康教育效果不甚理想。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除了强调健康知识、意识与人格品质教育外,还强调了健康能力因素,包括应对健康风险的能力、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掌握常见突发事件等。但从新冠肺炎疫情应对情况来看,一些大学生未能展现出应有的健康能力。
二、健康主体性——健康中国行动中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重构目标
(一)大学生健康主体性之内涵
以健康主体性作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对目前教育目标的系统有效提升,也是健康中国行动对高校健康教育的内在和必然要求。大学健康主体性具有以下内涵:在观念心理上,体现为对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自觉维护的积极心态和理性思维;在行为上,在正确行使自身健康权利的同时,积极履行相应义务;在实际效果上,能够通过对特定健康参与行动产生实质性的积极影响,包括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对整体健康行动目标的实现起到推动作用,等等;在自身健康素养上,除了具备系统的基本健康知识信息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科学识别和实践运用能力。大学生健康的主体能力可以视为其是否具有健康主体性的核心表现,现将其中的能力体系、内涵及实践价值列表总结如下表。
(二)大学生健康主体性教育目标的内在机理
1.大学生积极能动和理性的健康心理状态,既是健康主体性的基本构成,也是积极健康行为的观念基础。目前生物医学的身体健康模式已逐步被“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健康模式所取代,健康也应从身体健康标准发展为包括心理情感、愿望、自主及能力的完整体系。因此,健康教育目标实际上应融身体、心理及社会健康于一体。在积极心理学看来,作为主体的自我是一种有意识行为的施动者,通过个体的积极行为才能够获取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并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健康教育方面也同样如此。个人做出的有利于自身与社会的健康行为,首先取决个体心理意识上的理性化和能动性,即健康意识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意识除了大学生有对自身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意识外,更需要对疾病进行主动理性认知的意识。
2.大学生健康权利与义务统一,反映了健康中国行动制度化的内在要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要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并“对健康教育要加以规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规定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规范化推进和保障健康教育发展。同其他立法制度一样,在健康制度规范中同样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作为健康权的主体,一方面能够享有健康教育、医疗及康复等权利,另一方面也需要履行立法制度规定的各种相应义务。权利意味着资格,义务意味着责任,两者对于健康主体性都是不可缺少的。主体地位的理解对于承认人作为有责任的人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健康主体性亦如此。
3.大学生理性健康参与的实质性影响及相应能力体系建设是健康中国行动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在健康中国行动中,尤其是在应对公共突发卫生安全事件的情境中,这种参与及相应能力更为重要。这就需要以健康主体能力为前提条件,包括形成维护自身与他人健康、健康参与、健康自主、心理接受及应急自救互救等综合性的能力体系。只有具备这些能力的大学生才能够在健康中国行动中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注重健康能力的建构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健康政策发展的新趋势。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强调的,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且是体格、精神上的完满状态及良好的适应力。这就要求突破传统健康教育仅注重知识传递的窠臼。在当今我国健康中国行动中,需要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赋予健康能力更加丰富的内涵。
三、建构三重机制——大学生健康主体性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大学生教育主体联动机制:健康知识信息的有机整合
1.基于整体化健康知识教育的主体联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理念,健康教育应体现三方面健康知识教育的整合化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及医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整合已成为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为此需要教育部门、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及高校等共同作为大学生的教育主体来完成这一教育任务。可以考虑共同研究编写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实用性、针对性和权威性的全国高校统一健康教育教材;地方教育部门专设健康教育部门,高校单独设立负责健康教育的部门;出版大学生健康教育期刊,促进整体性健康知识的教育传递。
2.基于网络健康知识信息有效传递的主体联动。这一联动的目的在于保障网络健康知识传递的有效性、权威性和系统性。应建立国家级健康信息与服务网络,除了发挥各级卫健委组织主导作用外,国家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应积极参与,提供专业权威的健康知识信息;发挥各省、市、区的医疗卫生部门机构作用,通过网络平台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公众提供各种健康信息素养或在线课程;高校应建立专门网络健康信息传递机构,与医院医疗机構健康教育信息网络有效连接,通过具体病例提供疾病防御、治疗与康复保健等知识信息,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素养。
3.基于大学生健康权能激发的主体联动。权能激发又被称为增权,其要义是通过专业方法的介入将教育服务对象从无能力转变为意识到自我也是积极的主体,具有自身的潜能和优势。对大学生健康权能的激发有利于增强其健康主体性,其主要途径是专业社工与教育部门或机构合作联动,成立健康互助小组。建议高校与专业社工联动,在大学生中开展此类活动,这种教育形式可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使健康教育实现深度心理沟通交流,增强教育的适应性和专业性,从而能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健康问题。
(二)大学生教育时空创新机制:大学生健康主体能力的系统提升
1.以教育时间创新,形成大学生健康主体能力提升教育的充分时间条件。这一创新意味着提升了教育时间的效益,具体包括:一是教育时间的保障性。目前不少高校将健康教育课程与体育课等同,存在以体育课时间挤占健康教育时间的现象。应加紧改变目前高校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时间任意化的问题,将大学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基础必修课程,以保障足够的教育时间。二是增强健康教育时间的灵活性。例如通过微信群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健康咨询服务和信息互动,及时推送常见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的概念、临床表现、常见的致病因素及有效预防筛查治疗方法。
2.以教育空间创新,形成大学生健康主体能力提升教育的充分空间条件。这种空间应有利于提升自我健康教育效能,与特定空间具有密切联系。大学生健康自我效能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特定空间内的主体性参与互动。除了基本的教室空间外,还需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健康参与空间,包括在宿舍同学之间形成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同伴健康教育空间;激励大学社团在校党委、团委的领导下发展以健康行动为主旨的健康交流空间;等等。此外,对于一些隐私性较高的健康问题,可设立专业性与针对性较强的教育空间,由此既能开展健康教育又能保护学生的隐私。
(三)大学生教育制度协同机制:教育模式重构的机制保障
1.在制度形式上,形成有效保障大学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体现了我国新时期健康发展的新理念和新目标,为相关制度体系制定提供了基本指引。应形成国家层面的系统健康教育立法制度,将大学生健康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制度基础上,健康行政部门与教育部门形成具体的大学生健康教育制度,各个高校再基于以上规范形成更为具体的执行性制度,进而形成多种政策制度构成的完整制度体系,同时应注重政策之间的一致性,避免相互矛盾而影响实际效果。
2.在制度内容上,以奖惩制度有机结合为核心。我国已存在健康参与奖励制度,如200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对举报突发事件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奖励,但囊括大学健康教育在内的健康教育奖惩规定较为缺乏,因此应针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第一责任人的高校,形成细化的奖惩规定来保障国家政策在高校的落地实施。在保障制度落实上,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卫生部门及高校都应成立专门机构,形成具体评价与奖惩标准,高校聘请专门的健康教育顾问,实现效果评价的科学化和精准化,使奖惩制度的实施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EB/OL].(2020-02-23).
http://www.gov.cn/xinwen/2020-02/24/content_5482502.htm.
[2]陈晖,卢言瑶,马海燕,等.浙江省杭州市某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11(12):911-914.
[3]李小伟.大学生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N].中国教育报,2019-12-12.
[4]昌敬惠,袁愈新,王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0(2).
[5]徐贵权.当代中国人生存方式嬗变的主体性向度[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9):19-23.
[6][英]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汪淳波,张宝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82-85.
[7][美]A·卡尔.积极心理学[M].郑雪,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8.
[8]唐金陵.为什么“病人”越来越多[N].中国新闻周刊,2019-12-23(929).
- 上一篇:单号信息——《基于公共交通智能化发展的城市公共交通课程教学改 2021/5/12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论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 202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