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2022年第17期·基于“云校园”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17期·基于“云校园”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2-7-4 9:31:36      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7期

[关键词] “云校园”;线上教学;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山东大学(威海)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Z2019007);2020年度山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M2020322)

[作者简介] 张家豪(1987—),男,山东莱西人,文学硕士,山东大学(威海)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科长,主要从事国际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7-0077-04 [收稿日期] 2021-10-31

一、研究意义

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1],信息化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充分带动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国际化。近年来,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等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层出不穷,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被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所采用。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已成为国际教育的研究焦点,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内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优质教育资源与先进教育理念的引进,重塑校内课程,从而逐步建立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然而,教育资源尤其是师资的引进受空间、时间和成本的限制,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事实上,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引进课程还是以外教短期集中授课为主。

互联网不受地域的限制,在线授课的成本也比邀请外籍教师入校专门讲课低很多。学生对线上教学也有很多期待,他们希望可以有更加灵活的学习方法和教学反馈,可以复习课程材料并且根据繁忙的日程调整学习时间。因此,互联网可以给中外合作办学插上腾飞的翅膀,建立没有围墙的校园;同时国内高校也可以此为契机,完成校内课程体系的重塑。尤其是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的信息化建设有了更加迫切的现实需求。

二、“云校园”的概念和优势

“云校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和科研的信息与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打造中外师生共同合作、共同开放的管理平台和资源平台[2]。

“云校园”是在中外高校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共享课程、师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云端服务,将中外校园搬上云端,建立高校间的“课联”。“云校园”采用中外高校联盟的管理机制,实现“一对多”的放射性合作空间网络,为教师、学生提供多国多课程的教学与学习机会,通过信息化技术把境外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搬到一个面向全社会并且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虚拟社区。

隨着云计算技术的蓬勃发展与应用,“云教育”从概念的提出到实践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全新的网络平台,成为现代教育技术革新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云校园”可以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的不间断进行及优化。

“云校园”作为中外合作高校间储存及共享教育资源的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合作高校间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有利于中外教师开展交叉学科研究[3]。同时,在“学分互认”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云端”设备,选择境外高校的相应课程进行个性化学习。同时,“云校园”使得中外高校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和课程的运行,为中外教师深度合作开展教学提供了机会。可以说,“云校园”进一步丰富了教育资源的内涵,扩大了不同校园之间的辐射范围,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分享,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内外师生构建起一个数字化教育空间,实现了效果、效率、效益三者的有机结合。

对于学校而言,“云校园”加强了教育信息化管理,降低了教育资源引进成本;对于教师而言,“云校园”构建了个性化教学环境,提升了教学效率;对于学生而言,“云校园”扩展了学习空间,强化了主动协作学习。

三、“云校园”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云校园”应建设四个功能平台,帮助国内高校提高在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加强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灵活性、科学性和全面性,为中外高校国际合作提供“云端校区”体验。

(一)混合式教学平台:“云课堂”

“云教学”不是一种产品,而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云课堂”既有境外高校开设的全英文慕课教程,又设置了直播教学平台,教师可开展形式多样、分层分类的混合式在线教学。

中外高校教师可以在异地同时操作“云课堂”,对课程进行操作和管理。外方教师可以在“云课堂”中创建专业课程,发布课程通知,上传课程信息资料,以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教案,管理课程资源,建立题库,组织在线测试,管理与分析学生成绩,等等。中方教师可以对中外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匹配,对外方课程内容进行审核把关,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整体课程设计,根据中方教学安排选用课程。

学生可以通过“云课堂”安排学习计划,在线进行课前预习、提交作业、参加测试。学生既能看到教师直播课堂,又能跟随教师进行课程练习和互动。课后学生可以随时调取课堂录像,深入消化课堂内容。“云课堂”还提供了国际化测试的网络平台,让学生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检验自己的学习水平,推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学术水平考核方式的创新。

为了便于师生更好地在课下交流,“云课堂”专门设置了“研讨室”交流平台。一方面,中外学生可以彼此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专业问题的看法,解答疑惑;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将课业及学术问题向中外双方的专业教师提问。而教师看到后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回复,大大方便了师生的沟通,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也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通过“研讨室”功能打破了传统的中外教师的沟通方式。这种沟通既是专业之间的交流,更是彼此文化的了解,真正建立起一个交互性强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实体校园延伸平台:“云体验”

“云校园”将境外高校的校园体验放到云端,利用直播互动、线上活动等形式,将开学典礼、新生选课和指导、出国临行指导等一系列实体校园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更强的互动感虚拟化开展。在学生出国前,尤其在疫情期间,“云体验”可以让学生足不出户地直观体验到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不仅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对出国信息的需求,更有利于增强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的身份认同感。“云体验”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让学生利用中外高校的学術资源,这种资源不局限于课程资源,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中外合作高校学术资源的共享机制。外方高校将学术资源库搬到“云校园”上,中方高校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全球学术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和课程学习,真正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双校”学生身份。在“云体验”中,学生既可以下载教师的课件及教案巩固课上知识,也可以使用境外学习资源或是共享学习软件来体验国外学习的氛围及环境。

(三)教学智能管理平台:“云管理”

对学生数据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为教学管理和学生发展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还可以保障数据运行的合理化和规则化,提高工作效率。

“云管理”不同于一般的教务系统或境外高校的教学管理系统,设置“云管理”功能可以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化分析工具,使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得到更加直观地反映。外方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登录次数和学习情况,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要求适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资料。分析工具还可以对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并按照合作高校要求生成报表呈报,利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数据分析进行大数据检索,从而有利于教师高效、准确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云管理”后台数据统计分析为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参与度、跟踪管理学习情况、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提供了及时且科学的依据,最终达到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质量的目的。

(四)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云拓展”

“云校园”可以加大教学容量,不仅增加了学生练习和思考的时间,而且加深了理解,强化了记忆,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综合素质,促进中外教师之间教学及科研层面的沟通和交流。利用云教学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拓宽教师获得信息的渠道,促进师生的教学相长。

中外教师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实现科研领域的多层次沟通与交流。“云拓展”专门设置面向教师的培训空间,为教师提供混合式教学培训,国内高校教师通过“云拓展”师资发展空间提高专业技能,获取境外大学高等教师资格证书。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外教线上直播与中教线下共课的教学模式既解决了外方课程资源引进力度不足的问题,还为中外教师拓宽合作交流搭建了更宽、更广的平台。

中外高校教师通过“云拓展”整合双方的课程材料和授课内容,从而实时共享信息,更好地去融合中外课堂讲授与网络虚拟学习的优势,在完成课程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增加学科的前沿知识、课程扩展案例等内容。所以,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中外教师一定要以科研为导向来开展课程联授与课程共建,用科研成果指导“云校园”的研发,只有这样“云校园”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对“云校园”的思考

“云校园”变实体课堂为虚拟课堂,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教育者为主导,教师变成导师,纸质教材变成数字教材。云教学形成了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学习环境,对外开放课堂实现了常态化,实现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自主灵活学习、教师直播授课与中外教师共课的教学模式[4]。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建立“云校园”可以进一步探索“境外实体校园”“网络虚拟云校园”与“境外高校中国学习中心”三校园培养模式,达到中外合作办学多渠道、多途径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

(一)建立“云校园”的办学理念

“云校园”的概念将中外合作办学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处理,直观、便捷、多维度地呈现课程、资源、管理、交流等内容。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教学效果不易得到保证,通过“云校园”的方式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而且线上课程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还可能是数以万计的在校生,因此中外高校在“云端”形成的课程联盟可以让开课者形成长期动力,持续做好“云教学”,这个课程联盟也就具备了成功的基础。

我们应该认识到云平台教学与传统教学及其他教学模式各有所长,所以不能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不能去取代常规教学。“云校园”的优点在于弥补不足,提供增值服务。

(二)建立“云校园”的现实环境

“云校园”是基于互联网环境的信息技术,从三大网络教学平台Coursera、EdX和Udacity,到德国的Iversity、澳大利亚的Open2Study及我国的中国大学MOOC,中外合作办学如果采用第三方平台会面临一些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比如学生身份的认证、证书的认定、成绩的管理等,因此采用自建平台是比较实际的选择。

对于境外大学,线上课程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品牌,所以在“云校园”线上课程的推广过程中会存在质量控制,以及课程视频、讲义等知识产权监管的问题。此外,线上系统的推广不可避免地涉及费用问题,对于这种开放性可自由选择的课程如何收费、费用收取后如何合理分配和使用也是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建立“云校园”的网络环境

要建設“云校园”就应该考虑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网上管理、教学软件开发和相关人员培训等方面在内的数字化校园建设。

学校和教师利用“云校园”提供的信息技术服务的同时,也面临信息安全问题。云计算将教学资源和学生数据存放在“云端”,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云计算平台建设自己的教学环境的同时,做好意外事故的防范——建立私有云端,必要时设置专门的网络安全员。要特别注意防范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云校园”是网络时代学校的必然发展目标,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必然。“云校园”并不单纯是为教务服务,对教学进行管理,还有科研平台、研发项目、学生管理体系及师资发展培养,是真正的云端校园。我们应该托起云端看教育,在炫彩夺目的“云”里面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间的实质合作。毫无疑问,随着云平台的普及使用,中外大学之间的学术科研合作之路必将更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