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西部地方院校推进课程国际化的路径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西部地方院校推进课程国际化的路径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3-11 20:30:28      点击:

唐玲萍

摘要:高校课程国际化是将国际的、跨文化的知识和理念融入课程的内容和实施的过程。本文从课程国际化的内涵出发,结合西部地方高校的现实情况,探讨推进课程国际化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课程国际化;障碍;路径;西部地方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4-0004-02

一、高校課程国际化的内涵

教育国际化的模式和路径很多,成功经验也不少,其中高校课程国际化被认为是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课程国际化旨在促进学生跨文化知识的构建,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推动各国家、各民族以及各文化族群对多样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简·奈特的定义是“课程国际化是将国际的、跨文化的和全球的维度融入课程的目的、功能和实施的过程。”

纵观课程国际化的发展阶段,初级阶段为“添加式”,即在原有课程设计中加入世界历史、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外国语等课程内容;中级阶段是“融入式”,旨在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生存的能力;高级阶段“全程式”,将国际因素整合到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国际化不仅包含了课程内容选择的国际化,也包括了课程理念和课程实施过程的国际化,同时,课程国际化不仅重视学习他文化的优点,也强调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守望。

二、西部地方院校推进课程国际化的障碍

1.对课程国际化的理念认识不够全面。课程国际化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建立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包容和尊重。对课程国际化的理念认识是围绕这个目标构建起来的。课程国际化并非一个从外到内的课程输入的单向过程,而应该是课程输入和输出的双向过程,并且课程输入和输出要有一定的对等性和均衡性。相比较来说,西部地方院校多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的办学定位,在谈到课程国际化的时候,我们常常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过多地强调课程的输入,即从英美国家引入相关知识和课程。缺少对本土文化传统的守望可能导致文化自信的降低,也容易滋生崇洋媚外的病态心理。

2.课程国际化的建设规划不够清晰。课程国际化的建设需要一个科学的规划。首先,哪些学科适合推进课程国际化,这里说的课程国际化包括输入型和输出型的双向国际化。相对来说,商科、信息技术、化工材料等学科适合输入型的课程国际化,利于学科与国际前沿接轨;而文学、艺术等学科更适合输出型的课程国际化。其次,哪些课程适合推进课程国际化。目前西部地方院校的普遍情况是屈指可数的几门国际化课程,课程之间还缺乏关联性,难以形成课程群。另外,国际化的课程群中哪些是重点建设课程,哪些是辅助课程,只有主次分明、突出重点才能出形成优势课程。课程国际化的建设规划需要站在学校的高度才能目标明确、内容合理、质量过关。

3.课程国际化经费投入不足。高校课程国际化无论是输入型还是输出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由于经费短缺,可能导致对外交流、院校合作、课程开发等项目都不能顺利推进。再由于待遇问题,可能无法聘请到海外学者和外籍教师,也无法支持中国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当然,经费投入不足可能与管理者对课程国际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有一定关系。

4.国际化师资力量严重欠缺。从总体上来说,西部地方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缺少学科带头人,教学平台的软实力较弱,学术平台的软硬件条件都尚待改善。具备教授国际化课程的师资严重短缺,绝大多数教师没有能力开设国际化课程,更没有能力建设国际化课程。虽然近些年,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师资有所增加,但是这些师资的留学背景多是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即使是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其留学的学校也良莠不齐,一年期的课程硕士学位含金量略显不足。

5.学生对国际化课程的接受意愿与能力偏低。国际化课程不仅对教师是个挑战,对学生也是个挑战。西部地方院校的学生具有拓展自己国际视野的愿望,也清楚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价值,但是学生趋易避难的心理使得他们对国际化课程的接受意愿比预期低,再加之,学生外语水平较低,对使用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国际化课程的接受度也下降,学习的效果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三、西部地方院校推进课程国际化的措施

1.明确课程国际化的目标。在明确课程国际化的目标之前,我们需要研究其内外动力,汪立琼认为课程国际化的内部动力来自于知识的普遍性和传递性,外部动力是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推进课程国际化,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也要守望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将之推向全球的话语体系中。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课程国际化的学术动机大于商业动机,而西方大学的课程国际化更倾向于发挥其商业价值。无论是学术动机还是商业动机,课程国际化都离不开人才培养的核心指向。通过课程国际化,院校希望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生,但是如果课程国际化受认识、师资、教材、教法等所限,导致教学信息受损、教学质量下降,那课程国际化存在的意义就值得商榷了。

2.建设国际化课程。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入手推进课程国际化。在通识课系列中开设国际知识方面的课程,如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国文学等。外语课程中不仅注重大学英语的教学,还要加入专业英语教学,并强调英语课程教学中文化因素的融入。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上鼓励双语教学、鼓励引入英语原版教材、鼓励全英文课堂。在选修课程上开设融入国际的、跨文化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并鼓励学生选修世界名校名师的网络课程。其次,邀请海外专家或具备相关资质的培训师以“工作坊”的方式开设和讲授课程。第三,通过合作办学、互换学生等方式,鼓励跨国学位课程或双学位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专业资格考核课程培训等。第四,整合本校的优势课程资源,为外国留学生开设相应的课程,或者组织本土课程资源走出校门、走出国门。除了课程内容的开发之外,西部地方院校应该注意要筛选适合推进课程国际化的学科,重点培育。作为试点示范,可先选取具备条件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国际化课程亦可根据开发程度和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将其进行分层,第一类“外文教材、外文讲授”,第二类“外文教材、双语讲授”,第三类“中外文对照教材、双语讲授”,层层推进,逐步展开。

3.優化课程国际化的实施。课程国际化不仅仅是将国际因素渗透到课程内容里面,还要整合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授课时间地点、学生分组方式、学生接受方式等。针对西部地方院校课程国际化的现实,建议首先从师资的角度优化课程国际化的实施,成立专门的课程国际化研究团队,从理论上解决理念、内容与实施的问题,以团队合力打造课程代替单打独斗,以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其次,国际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着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特征、行为方式的研究,课程国际化的实施不是学校和教师的一厢情愿,而是基于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后,任何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施都必须保证教学质量,学习者不但对教学具有高度的适应性,还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拓宽师资引聘渠道。教师是课程国际化的重要保障,但也是西部地方院校面临的问题之一。如何解决?第一,激励原有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升级,鼓励教师出国(境)留学、访学或参加海外重要学术活动,建立健全国际化师资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培训模式。第二,健全现有国际化课程师资的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第三,根据课程国际化的需要,适当提高新聘教师的资历门槛,重视其国际化学习经历及其经历的含金量。第四,建立和规范外籍教师、海外专家等的选拔和聘任标准与程序,教研能力与师德师风并举。最后,吸引海外知名学者来华讲学,鼓励本校专家出校出国交流,在师资输出和输入的双向过程中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殷小琴.高校课程国际化路径研究[J].教育评论,2017,05.

[2]柯闻秀,陶小舟.高校课程国际化背景、涵蕴及实施要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4,(2):11-14.

[3]单胜江,付达院.我国本科高校课程国际化的创新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7.4.

[4]汪立琼.对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的反思[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9.

Abstract: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niversity curriculum is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knowledge and ideas into curriculum contents and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curriculum internationalization,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western local universities,this paper explores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o promote curriculum internationalization.

Key words:curriculum internationalization;obstacles;path;Wester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