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6期·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探索研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6期
肖光春 张辉 赵伟 许崇海
[关键词] 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优质课程建设项目“高等机械工程学”(24191302);2018年度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科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Z2018S011);2016年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项目“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莱芜创新基地”
[作者简介] 肖光春(1979—),男,山东潍坊人,博士,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加工研究;张 辉(1987—),男,山东济南人,博士,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材料表面改性及强化研究;许崇海(1971—),男,山东日照人,博士,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智能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6-0180-05 [收稿日期] 2021-06-25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重大战略不断调整与经济市场化发展需求,产业与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产教融合政策陆续在新型行业以及关键领域实施。产教融合是一种将产业与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同时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科技服务,将学校与企业结合一体的办学模式[1]。高校为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企业则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因而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产教融合如要取得理想效果,需要发挥政、行、企、研多元主体的作用,四者缺一不可,相互作用。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2]。202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提出产教融合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征,凸显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3]。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概述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类别分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学位研究生,以培养科研和教学人才为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广泛就职于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等研发部门。专业学位研究生,则是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于2009年开始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纳入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注重学生对特定职业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授予学位类别主要是应用型学位,后期任职于所学专业背景下的特定行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收对象主要是针对全日制本科后有一定专业职业实践经验的学生,对未来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同时也具备研究生所要求的其他招收条件。培养过程中,特别要求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国家也在不断地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类型,不断增加行业类别,涉及法律、教育、艺术、工程等领域,基本覆盖我国主要行业与产业。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第一,产业与教育脱节,效果不佳。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仍没有摆脱传统的培养模式,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是课程内容实践性不强,培养模式倾向学术化,由学术型人才向学术型+应用型人才的转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原有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的能力与数量相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略显不足,各高校陆续出台相应政策,如上海交通大学、扬州大学等[5,6]已提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应对措施,加强了导师队伍建设,满足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另外,产业发展太快,教育相对滞后,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明显脱节,企业应用型人才严重紧缺。此局面的根源就是二者缺乏积极的互动交流,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流于形式,深度不够。教育的落后与企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矛盾,使得二者没有形成较好的融合,最终导致学生缺少实践机会,实践能力自然无法得到提升。
第二,缺乏完善的法律政策,校企合作缺少保障。任何一项国家政策的出台与实施,都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与保障。完善成熟的法律政策能同时保障企业和学校的利益,对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三,挑战、问题与机遇并存。如今,高校积极根据市场化人才需求,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在不断地走进大学校园,学校也在不断地与企业合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如作者所在的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已于2019年与近50家省内机械装备企业成立机械类专业协同育人联盟(图1),着重加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校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培养需求,更应该着手学生将来在职场中对所要具备的知识和素质能力的培养。
三、产教融合具体方式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产教融合是市场发展的需要,是科技时代的需要,是培养实用型产业人才的需要。产教融合是教育规律和产业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互相渗透、互相支持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企业与学校相互信任,合作共赢。学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企业为提高人才实践能力、储备优质人才而为学校搭建良好的平台。我们提倡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与企业融合、沟通,不仅仅是简单地停留在请企业家等做讲座较浅显的层面,更应提升至通过科技项目合作、研究生实践学习、案例分析等相关活动,提高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黏性,真正把学生带到企业中去,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最大化应用。以下是实施产教融合政策以来行之有效的几种方法。
(一)促进交流,了解需求
通过走访、参访等形式,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沟通。高校深入知名品牌企业、地方优秀企业中去,学习并了解企业后期发展中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企业深入发展所需的相关高校,与导师沟通交流,与研究生交流,加强互动。这样才能为产教融合政策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着眼未来,开设前瞻性项目
企业应当与高校开设一些前瞻性技术项目合作。根据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调整,根据不同行业发展及关键领域未来对人才与技术的不同需求,应当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前瞻性地与高校开展科研合作,而非遇到技术难题临时抱佛脚,寻求高校技术合作,应当预见企业发展需求,提前设立相关技术合作项目,作为研究生课题,并为之做好合理的项目计划,为企业提前储备优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保证新型产业顺利开展提供超前服务。
(三)建立基地,促进合作
随着国家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新兴产业的崛起,原有的学校、机构等人才输出平台已经无法满足企业、产业对专业人才的供给。此时,搭建专业的人才培养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人才孵化基地,它是学校和企业共用的平台,用于研究生实习锻炼的基地,同时也为企业员工深造进修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本学院已与多家企业共同建立了研究生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图2)。
(四)任命导师,参与培养
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学校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理论知识、科学研究指导,企业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实践活动中的技术指导,校企双方导师共同参与研究生的教育培養,适当情况下共拟研究生研究课题,优化培养方案的同时加强产教融合政策,从而更有利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输出,满足市场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
(五)给予支持,完善机制
产教融合是国家出台的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一项非常好的政策,通过在各个行业领域的实行,已取得良好的效果,但要长期有效地发展下去,国家必须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的约束。随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优秀的产业院校和企业校园不断涌现。学校方面也制订了“引企入校”方案,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
四、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构建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为致力于培养出更多具有前瞻性且能引领未来发展的应用型科技人才,我们应当积极应对,改变原有单一的教学机制与培养模式,不断实践探索。各高校与机构已纷纷开展改革研究,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基于协同治理理念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体系[7];多种产教融合课程教学路径,拓宽学生的知识架构和体系[8];目标导向的特色化策略[9];等等。
本学位点所提出的改革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德融实践
思想进步,意识先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的先决条件。它包括加强学生校企规范意识、产品质量意识的培养,加强德育,力争为现代化企业输入德才兼备的高端应用型人才。例如,聘请企业“劳动模范”“道德标兵”“先进典型人员”等作为研究生德育专员,负责研究生在本企业实践过程中的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贯穿融合于实践过程中。
(二)培养方式改革
目前,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学术化培养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实践与培养时间的矛盾。目前,大多数高校施行“1年基础+1年实践+1年开展课题”的培养模式。研究生如在企业实习实践一年,回校开展课题研究将会时间比较局促,其次要面临就业择业、论文撰写与答辩等众多实际问题。通过培养方式改革,可缓解此主要矛盾,将培养过程转变为“0.5年+1年+1.5年”的培养模式,即第1年在校学习时间压缩为0.5年,保持1年企业实践时间不变,最后留有1.5年时间开展硕士课题的研究工作。
(三)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科学合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并优化教育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应强调专业基础、工程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综合培养,体现先进性、工程性和创新性,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10]。课程改革是此方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需要不断地更新升级,紧跟时代步伐,逐步实现教学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多元化,同时也可借助互联网线上教学。
为适应上述培养模式改革,在校理论课学习由一年压缩为半年后,课程体系应顺应改革做出改变。其一,某些课程讲授形式的新转变,由线下授课转移到线上进行。例如“高等机械工程学”“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指导”等课程,可改为周末集中线上授课或周中晚上线上授课。其二,具体课程讲授内容的改革,如学科前沿专题课程,可安排教授或青年博士讲授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前沿内容,同时聘请企业技术总工通过线上授课,讲授机械工程领域制造前沿和实际生产中的先进技术实例。其三,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研究生在企业实习期间跟随开展某一具体项目,实习完毕后由企业导师出具证明可以顶替专业实践课程,也可以顶替一门该项目所涉及的相关选修课程。作者所在机械工程学院已于2020年与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科教融合为一体化,管理服务于十几家省级行业学会和协会。这为本单位与企业共同培养研究生架起合作桥梁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为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及其培养方案的改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培養模式改革
除了确定双导师制度、混合式、项目式教学之外,还可实施分组分阶段教学法,对所有学生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通过不断的改革探索,形成良好的培养模式,也会对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的改革发展推波助澜,二者相互配合、相互指导。
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的不断更新升级,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总而言之,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改革一定要结合高校自身特点,根据学生的升学或就业需求去改进,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使产教融合政策发挥最大优势。
综上所述,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办学,全面推进校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更有利于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健康发展。产教融合能够加快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助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教育和产业在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促进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今后,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工作模式仍需要更多的探索。
- 上一篇:2022年第16期·新型力学本硕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 2022/7/1
- 下一篇:2022年第16期·“石油地质学”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与成效 20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