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3期·新时代智慧型医学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3期
肖燕 林滢静雅 范月红 朱敏思 张宏斌
[关键词] 语言服务人才;医学院校;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3-0001-04 [收稿日期] 2022-01-21
一、语言服务研究现状
当前,随着全球信息化、现代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语言服务在国内外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语言服务也在社会发展浪潮中得到了更全面的发展,国家的语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对语言服务也有了多元化的认识。目前,对语言服务的理解主要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语言服务包括国家语言政策的制定、多民族多语言地区的语言政策、各行业的特定语言服务等,狭义的语言服务包括传统的翻译、公司和网站本地化、翻译的软硬件开发、语言咨询和培训等[1]。
2010年,语言服务在时代背景下在“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得到官方认可[2],因其涉及面广,在各个相关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语言服务研究的维度更加趋于多元化和专业化。近年来,国内研究主要表现在概念系统、研究对象、专业人才培养及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3],如屈哨兵通过“五个概念系统”对语言服务研究与语言服务实践可能涉及的“范围与界面”进行了界定[4],穆雷从国家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服务的概念入手,定义了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及其研究范围[5]。
二、医学语言服务人才发展现状
目前,医学相关的科研、学术专著、学术会议、学术期刊、学术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对于研究论文及研究成果的对外宣传及传播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中国许多医疗涉外项目和活动,都需要大量外语能力强、有专业背景、懂国际规则的人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涉外医学服务人才的急缺就是最好的例子。周恩以“医学翻译”为关键词,对中美两国的主要招聘网站进行职位检索归类分析发现,医学笔译的需求最大,其次是医学口译,中英两种语言(即英译汉和汉译英)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语种。不难看出,医学的口笔译需求是目前语言服务的一大缺口[6]。穆雷等学者通过调研分析全球排名前100强的语言服务供应商的招聘广告发现,医学翻译笔译的招聘信息量排名第二,占比30.2%,仅次于IT领域翻译(31.6%),主要涉及生命科学、医疗器械、药品和诊断报告等,而医学口译需求则排名第一[7]。由此可见,医学语言服务人才在国内外都属于稀缺人才。
然而,目前国内医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仅限于极少的几所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很难满足目前国内外需求,而其他高等院校培养的英语专业学生或翻译硕士专业(MTI)很多因缺乏必备的医学知識而无法胜任此类工作。因此,寻求一条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复合型拔尖医学语言服务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及市场需求,是当下医学语言服务工作的迫切任务。
三、探索医学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医学语言服务的发展要体现其社会服务的功能,同时,医学语言服务人才要承担起学科责任,具有学术上的担当,这就需要从语言服务的角度来考虑这类人才的培养。笔者依靠前期的积累提出了医学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对象的创新与转变
本研究与常见的“语言+医学”的研究形式不同,提出了培养学生“医学+语言”的创新理念,这一概念在国内以医学相关专业学生为培养对象,强调学生在学习医学的基础上加强语言学习,设置相应的语言课程,利用医学生的专业优势,以语言输出和学术输出为导向,兼顾学生的语用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双重提升。这样一来,拓宽了医学生的就业出路,增加了国内医学服务人才的储备,同时也为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相对于医学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而言,以医学相关专业学生为医学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对象,以医学专业知识取胜,语言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升,形成长效机制,培养出更符合新医科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利用技术作为辅助,既顺应了时代发展需求,也增强学生的语言服务自信。因此,“医学+语言”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顺应了社会发展需求。笔者在前期开展的一项医学博士(n=90)学术翻译需求的调查中发现,当问及“医学生是否有必要提供社会语言服务”这一问题时,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认为非常有必要,仅有1.11%的受访者认为完全没必要(见图1)。
因此,经过前期调研和学习,对于外语学科建设在医学院校中谋求发展和创新提出了新思路,以医学生的语言服务能力培养为课程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所在院校首先在博士研究生中开设了“学术翻译”课程,以“汉译英”为基础,从翻译基础理论、学术翻译方法,结合翻译技术及译后编辑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实践中掌握基本的翻译技能,为后续的学习搭建起“脚手架”。经过一学期“学术翻译”课程(36学时)的学习后,58.21%的学生表示学习学术翻译非常有必要,19.4%的学生表示比较有必要(见图2)。
由此可见,语言服务并非只能以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培养对象,以医学生为培养对象不仅可以丰富医学语言服务人才库,亦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思路和途径。
(二)培养理念的创新与转变
“服务于优势学科是方向,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是抓手。”笔者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实践能力”的改革思路,在改革与研究和实践中创新及反思,在反思中提升人才培养效果,循环上升,以达到最佳效果。
首先,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当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与时俱进,科学的和现代的教育理念相融合,才能培养出适应“六卓越一拔尖”总体布局、“四新”同步发展新要求的人才。大学外语作为通识类和基础类课程,只有与医学院校的主流学科相结合,充分发挥外语教师和学生的专业优势,转换观念,改革教育模式,发挥自身所长,寻求共同发展的“双赢”之路。
其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主要手段。对于医学院校语言服务人才的培育,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医学院校语言服务创新人才培养一方面需要形成辅助医学学科专业培养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求在推进大学外语课程改革的同时兼顾课程设置、教学质量、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在医学院校中为大学英语谋出路的一条路径就是向不同的学生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医学语言服务课程体系的同时,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服务能力。笔者所在院校开设了“订单式”医学人文及医学学术英语课程,其中不乏医学翻译相关课程,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最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人才培养的另一重要目标。创新人才培养,其目的是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所在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虽然资源有限,但仍然让学生有更多的翻译实践机会,比如网络平台翻译项目的模拟实践、参加各类翻译比赛等。
(三)教学实践方法的创新与转变
一专多能的“医学+语言”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即通过语言教学和语言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学术故事和医学故事,通过实训帮助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做好学术翻译,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和学术素养,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全方位提供语言服务,对接社会经济发展也是本课题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笔者所在院校本科生开设“翻译基础拓展”课,博士开设“学术翻译”课程,通过教学不难发现,很多学生从中受益良多。比如在“学术翻译”课堂上,其中一部分教学设计是教师选取已发表的中文论文为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等实际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翻译技巧及基本翻译技术的同时,提高了其学术翻译和写作技能、跨文化技能等。通过学生的课堂反思可以看到,学生在这样的创新型课堂上,“学到了很多以前英语课上从来没接触过的内容”“通过实践解决了以前写英文学术论文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这样的反馈证明笔者提出的培养理念和教学实践方法是有效的。
传统型向智慧型、多元化转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智慧教育融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实践过程中。“智慧教育”作为全球经济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指通过“技术融合的学习环境”(外界因素),“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层面),“适宜的个性化学习”(学生层面),使学习从“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价值取向、较强行动能力、较好思维品质、较深创造潜能的人才[7,8]。近年来,随着智慧教育理念的提出,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教师单一化的知识传授、学生碎片化和机械化记忆理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早已落伍[9],无法满足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采用多元化和智慧型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运用者。
(四)存在的局限性
当然,软硬件条件是医学院校医学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1)很多医学院校“大学外语”作为公共课程,学校的重视程度远远比不上专业课程,不管是政策倾斜还是经费补助都很难达到预定目标;(2)师资力量薄弱不容忽视,教师长期从事大学外语教学,专业能力得以提高的空间相对较小;(3)医学院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大学英语创新改革的举措需要在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语言学习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显然具有一定的难度。
结语
本文以笔者所在院校大学外语改革实施的举措为基础和依据,从培养对象、培养理念和教学方法几个方面梳理了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以具体的教学实施和学生教学反馈提出了智慧型“医学+语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也为医学院校学生发展提供新出路。
- 上一篇:2022年第13期·柔性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22/6/15
- 下一篇:2022年第13期·以健全人格为目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