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uxSearch
规划专业《测量学》教学模式优化探讨
录稿查询
你的位置:首页 > 录稿查询 > 刊文精选

规划专业《测量学》教学模式优化探讨

来源:www.jyjxltzzs.net 2019-3-20 19:54:21      点击:

朱丽

摘要:《测量学》是规划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在于为学生在规划过程中的空间地理数据采集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文就《测量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教学模式的优化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教学模式;优化;《测量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8-0158-02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实施课程建设是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1]。《测量学》是设有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矿业工程、水利工程、农林工程、城市规划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高校必开的学科基础课[1],是一门以学习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知识为主导的基础技术课。其教学目的不单是为了传统的地球空间信息数据采集,更是为了实现不同学科专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采集、管理、传播、使用和综合开发[2,3]。

《测量学》课程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测图、读图、用图等方面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任务。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本专业所必须的测量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学习规划专业课奠定基础。

在我校2015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教学时数共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4学时,实习24学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保证和提高测量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

一、《测量学》在规划专业中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在2015版教学方案中,明确了《测量学》的教学任务和基本要求。

1.测量学的任务。《地形测量学》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地形测量学》的主要任务是:(1)掌握地形测量的基础理论;(2)掌握高程测量的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3)掌握角度测量的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4)掌握距离丈量的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2.测量学的基本要求。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授课教学和课程实习两大部分内容。其中课堂授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讲授地形测量学的概念、特点、意义、原则和目的、测量学的分类、高程测量的基本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角度测量的基本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距离丈量的基本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课程实习将指导学生对仪器的操作及数据的处理,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

二、《测量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学时有限,学习内容多,导致只能讲授基础知识。《测量学》对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课时只有48学时,其中授课24学时,实习24学时。测量实习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通过实习掌握测量仪器的安置、调平、观测、记录等过程,真正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将测量实习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就是在讲授相关章节的同时进行课程实习。依据测量学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學大纲要求实习课共开设24个学时,均为验证性实习,内容分别是水准仪的组成及结构、水准测量的实施及数据处理、闭合水准路线测量高程及数据处理、经纬仪的组成及结构、测回法观测水平角及数据处理、全圆测回法观测水平角及数据处理、竖直角观测及数据处理、钢尺精密量距及数据处理。通过这些实习使学生掌握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测量原理、实际操作方法、操作步骤以及数据处理的基本能力。

2.教材内容陈旧。尽管目前《测量学》教材较多,但不同专业对其内容的要求不尽相同,各有侧重[4]。而目前已出版的教材中,大多仍然是以水准仪、经纬仪、平板仪为基础形成的。部分教材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但旧内容比重仍然很大,新的仪器设备还仅仅是停留在简单介绍的层面,不够系统,不够完善[5],实用性不强。这就导致现有教材远远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领域测量教学的需要[4]。

3.实习场所不固定。大部分高校没有规范的、固定的实习基地,都是临时指定一个地方让学生进行实习。我们学校的实习场所就是临时利用校园进行的,这就导致实习场所中没有已知控制点,没有必要的校核条件[5],学生在实习时随意性很大,随意选点、随意瞄准,没有规范标准的数据供学生参考,导致学生无法判断观测结果正确与否,也无法衡量测绘结果的精度[6]。同时,在校园内测量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在课间,人员、车流较大,学生的实习不仅仅要进行测量,还有注意车辆的来往,导致实习效率降低,实习效果较差。

4.实践教学考核难度大。《测量学》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的实践性强,《测量学》不仅要有比较坚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且重要的教学环节[7]。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没有专职实验员,实习过程中任课教师要不停的走来走去,进行各个实习小组的操作示范和实践指导,很难逐一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就导致实习考核主要依据实习报告了,而实习报告是一个小组共同完成的,所以对于每个同学的个体情况难以评价和考核。

三、《测量学》教学模式优化对策

1.定期检修和校核仪器,保证设备的完好率。由于《测量学》课程在1984年建系之初就已经开设,实习班级较多,测量仪器使用频繁,故障时有发生。虽然在2015年进行了仪器的补充和维修,但是经过2年的使用,还有一些问题。对此一方面向学生强调正确使用和操作仪器,对不爱护测量仪器的行为及时批评教育,并对损坏仪器的予以处罚;另一方面,上课前,任课教师要检查仪器,尽量挑选性能较好的仪器进行实习,以保证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7]。同时,需要与学校进行沟通,定期检修和校核仪器,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

2.实行组长负责制,强化组长的作用。测量实习是分组进行的,实习任务的完成,要靠各组员间的密切配合。如果组员之间配合不好,就会延缓测量速度、影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为此,要求每组组长除了管理仪器的安全、严格考勤、协调好各组员间的分工外,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能够带动组员共同完成实习任务[7]。

3.建立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从事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从校门进校门,而且也不是测量专业出身,缺乏必需的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知识结构薄弱、相关知识面狭窄。这主要是因为在非测绘专业对《测量学》教学不够重视,忽视了对教师的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和相关专业知识,没有能够参加有关工程实践的锻炼[8]。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扩招,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教师还需要承担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从自身来讲也缺乏实践和精力来充实自己。

4.重视实践环节。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不是很重视实践环节,总有学生逃课、迟到等;还有的学生虽然按时上课,但是缺乏主动操作的积极性,在旁边观望的较多。实习过程中,有问题也不是很积极的与同学探讨、向教师请教。针对这种情况,本课程要求在学生的实习指导中增加实习感想部分,主要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把自己实习过程中的收获、疑问以及操作难点都写出来,以便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答疑。同时,对于实践环节,要增加期中考试,具体做法就是拟定仪器操作的题目,要求每个学生独自进行,在固定时间内完成,根据仪器操作情况评定成绩。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实践纳入到总体成绩评定中。

四、建议

针对学校测量仪器陈旧、破损的现状,积极协调学校相关部门,采取勤校核、勤维修、勤更换的方法来保证设备的完好。对于一些价格昂贵学校不能购置的新设备、新仪器,应积极开拓各种渠道与测量仪器销售公司合作,来校举办讲座,演示先进的测绘仪器,使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和認识当今测量界最先进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技术,以保持教学内容与现代测绘科学技术同步发展[9]。

参考文献:

[1]史玉峰,隋铭明,史晓云.测量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J].森林工程,2010,26(5):94-96.

[2]赵夫来,西勤.现代测量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探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9(4):153-155.

[3]汪祖民.对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海洋测绘,2002,22(6):56-59.

[4]董洪晶.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2,24(2):118-122.

[5]闫玉厚.非测绘专业《测量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商洛学院学报,2010,24(4):65-67.

[6]苏安玉,刘晓光,侯淑涛,等.高等农业院校测量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5):54-55.

[7]赵园春.对非测绘专业测量学实践教学的讨论[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3(增刊):72-74.

[8]汪祖民.对非测绘专业测量学网络教学的初步思考[J].测绘技术装备,2002,4(1):44-48.

[9]梁彦兰,卫爱民.《测量学》教学优化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12(6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