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双减”下如何提升学校体育水平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4/2/4 16:15:12

  近年来,在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下,学校体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基本得到了遏制,但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总体状况仍不容乐观,特别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近视率依然较高。“双减”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学校体育特别是课外体育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其外溢效应日益凸显。如何利用“双减”政策有效破解青少年体育难题,是当下学校体育的重要课题。

  做好体育课后服务是重点

  “双减”政策着力解决学生课余时间被作业挤占的问题,为学生体育活动提供了更多机会,与此同时,也面临课后体育服务人力资源短缺、教师无报酬或报酬太低等难题。因此,提高报酬待遇,充分调动学校在职教师从事体育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提升体育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学校组建学生体育兴趣小组、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等组织,是缓解体育课后延时服务压力的重要举措。此外,吸引校外优秀运动员与教练员、退休教师等群体参与课后体育服务并给予相应报酬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办法。

  政府购买服务,引入校外培训机构是破解课后体育服务人力资源短缺的一种新模式。近年来,一些省市的中小学积极探索引校外培训机构进校园,大力推广武术、围棋、篮球、足球、射箭、游泳、轮滑等项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少学校4点半的课后服务,由学生自选运动项目,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既缓解了学校师资短缺的矛盾,也解决了体育课程管理、场地、经费、空间等方面的问题。

  建立校内外竞赛体系是难点

  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校内外运动竞赛体系,不仅是落实青少年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理念的重要保障,对激发学生体育兴趣与享受乐趣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众多学校着力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为校内运动竞赛体系构建提供了样板。浙江省杭州市湘师附小以篮球为品牌,打造“班班有球队,人人会玩球,从一年级就开始练球”的模式,学校给920名学生每人配一个篮球,学生篮球水平提高了,体质测试优秀率也提高了。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中心小学以足球为突破口,构建起“人人踢足球,班班有球队,周周上足球课,年年搞足球联赛,人人都参与”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为学校班级联赛、年级联赛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构建校内运动竞赛体系应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根据学校场地、师资等条件,以特色运动项目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简便易操作的赛事,而构建校外运动竞赛体系,则需要国家、省、市、县、学校五个主体共同发力,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各类运动项目竞赛体系。

  发现与消除社区体育的盲点

  节假日是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空窗期,如果身体运动不足、使用电子屏幕时间过多,就会导致体质明显下降。在一些发达国家,社区体育发达,社区成为青少年运动的乐园,社区体育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助力。但在我国,社区体育土壤较为贫乏。为此,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加校外体育培训活动,增加体育活动,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时间。青少年宫、冬(夏)令营等校外活动场所要积极组织各种活动,吸引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社区应依据《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科学安排场地、协调时间、组织活动并提供健身指导,确保寒暑假期间每天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时间不少于8小时。

  校外体育网约平台是社区体育领域近年来兴起的新型健身方式,不仅具有便利化、智能化与个性化的特点,而且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非常适宜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如浙江省体育局推出数字化应用“浙里健身”,该服务平台能为青少年提供“找体测、找指导(课程)、找场地、找活动”等服务,应用效果良好。应鼓励健身(社交)类APP软件(如KEEP、乐刻等)的运营商增设青少年体育板块,引导运营商参照《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等相关文件的要求,审批UP主、博主等执教人员,审核其执教内容和训练计划,确保服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打通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堵点

  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旨在建立“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工作局面,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然而,当前校家社三方主体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仍存在各自为政、沟通渠道不畅、社区管理主体模糊等问题,迫切需要打通校家社协同育人路径中的堵点。

  未来学校体育校家社协同育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学校作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主阵地,应全面担负起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育学业质量、体育品德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二是学校作为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应配备专门的教师负责校家社育人工作,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制订工作计划,具体落实方案。三是有必要成立校家社育人家长委员会,负责配合学校体育工作,保持家庭与学校的密切联系,提供学生校外体育活动的各类准确信息。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重视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重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以身作则,带领子女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四是相关部门应为青少年体育工作提供制度与资源保障,助力构建普惠与开放性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做好青少年体育的支持与服务工作。

  

  (作者单位系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武超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