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石油工程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乐平 廖柯熹 陈小凡 石伟芬 林倩
[摘 要] 将综合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創新创业思想融入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并突出个性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从教学制度出发,采取导师制、第二课堂及校企联合等一系列措施,对教育结构升级优化,最终建立并完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将对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石油工程;个性化人才;创新创业
[基金项目] 2018年度西南石油大学校级项目“产教融合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G2018-390);2018年度四川省省级一般项目“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全方位深度融合的探究”(JG2018-450)
[作者简介] 乐 平(1983—),男,湖北随州人,博士,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油气藏工程及数值模拟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8-0056-04 [收稿日期] 2020-10-30
一、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综合专业素质教育,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目的,以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根本宗旨,致力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科学研究与设计创新。对传统教育进行大胆改革,并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以“创”字为中心确立创新创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推进形成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创造与创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
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工程教育认证和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2]。从学校角度出发,学校应当通过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性和设计性实验、创新类竞赛、创新创业课外科技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师的科研教学项目加入本科生实践设计板块,能有效带动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加强对高素质科研人才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学科教育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目标,也是专业教育落地与实际更紧密结合、服务社会的革新方向。该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学科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加入课程设计知识实践模块和专业创新模块,为学生打造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和理论知识的实践桥梁,帮助学生形成知识关联框架,继而加强知识的联系,提升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度,指导学生从创新、开放的角度认识自己的学科知识和专业发展方向,从而完成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多元化培养。
二、改革教学培养制度,升级教育培养结构
(一)建立导师制,优化教学结构
在学科专业教育中,建立本科教育“导师制”,学生建立学习小组,每组配备一位导师,在导师带领下可以使学生更高效的消化课堂上的专业知识,会更有效的将专业技能知识与知识运用实践内化融合。“导师制”在英国高校应用十分广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对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意识和独立钻研创新意识有着启发的作用。据统计,英国牛津大学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大约为1∶15,每位导师平均一周要对学生进行1小时的辅导[3]。
在国内,可以因地制宜地对“导师制”进行改革升级。我们可以启用博士、硕士研究生作为本科生学习小组的小导师,对本科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进度和实践技能培养进行了解和辅导。在具体实施“小导师”制度方面,可以根据“小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匹配到本科生专业教育的具体课程中,实行小导师固定学生流动的制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接触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来对本学科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了解认识,从而对自己未来研究方向有一定的初步认知。该教学体系不仅有利于发掘大学生对于本学科甚至相关学科的创造力和潜力,也可以打破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隔膜,使学科教学更加多元化。
(二)建立第二课堂,推动个性化人才培养
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可以设立在专业课教学中,既是第一课堂上教学知识的发散与实践,也为学生的个性展现、潜能发掘、创造力发挥提供一个展示平台。在专业课教学中,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老师确立大方向选题,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方向确定选题,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和不断探索,深入理解和发散课堂知识。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课题实践中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结构,增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选题、分组研究、独立分析,最终合作完成一个实践项目。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实践项目的选题目的,理解创新实践活动的研究内容,掌握实践活动的方法技能,而且对培养本科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有着有积极作用。第二课堂的设立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建立校企联合培训模式
在培养本科人才方案中,可以与校外企业联合培养,与本专业相关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建立新型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在实践设计和创新创业等多个领域进行分方向个性化培养、师资交流与培训及创新实践课程设计等教学活动,形成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区域、学校、企业三级体系,也可设立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教学课程,设立“双师制”个性化人才培养制度。在该模式下,学校引入社会资源,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应用到科研和实践中;企业引入新鲜思维和新生力量,增强企业创造力,达到双赢局面。
(四)模块教学制度
将专业课的教学模式进行系统调整升级,将实践教学模式分为课内教学、上机实验、分组建模、课程设计四个层次,以达到建成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目的,同时高度重视理论基础与上机实验相结合、知识体系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上机实验、课程设计奠定了基础。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才能进行实践教学。以“油气藏渗流力学”为例,在实践教学中,全体学生进行分组上机实验,由小组商议选择课程设计的研究课题;对各类渗流微分方程进行编程设计,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利用实际生产数据,运用相关软件建立油藏模型;对模型相关属性进行理解分析。各个小组可以在研究课题过程中进行经验交流、互相学习。最后进行分组汇报,将本组课程设计的思路、使用方法、创新点及最终成果进行集中汇报答辩。
模块化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都会升华到更高层次,在未来可以更加娴熟的应用到工作学习中。在实践中,学生亲自进行方程的编程、模块的建立,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建立和完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个性化专业性人才和建立相应教学模式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在该模式下,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造力发挥为基本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理论实践能力,发掘个人创造潜能。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学校和学生要树立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学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学生培养方案的细节中去,学生应将创新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学习中去。在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科学把握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共同合作、自我认知、社交等各方面能力,充分发展学生各种潜能。
(二)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我国学生数量多、各高等院校研究方向不同、教育形式丰富多样,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集多样性、复杂性及方向性于一体。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广和发展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必须针对高校和学科教育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才有助于个性化人才的培养。
(三)建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平台
第一,在设立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模块时,建设创新创业培训交流平台。第二,修订教学大纲,在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加入个性化培养内容,建设专业技能知识分享发展平台。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个性化教育与本学科专业教育的兼容性,加强个性化专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全面性,进而更好的适应整个行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第三,增加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实践和课程设计,建设个性化教育实践平台。
(四)优化个性化培养模式教学评价体系
从评价方式来看,引入老师互评、专家点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从学生、老师、专家等多角度对个性化培养模式进行全过程、多角度的科学合理评价;从评价内容来看,从个性化培养模式的课堂教学、课程效果、社会实践及学生反馈等多个关键点出发,提高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准确性;从评价主体出发,学校、用人单位、学生、家庭等全员参与,多角度对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普适性进行调研及评价;从评价指标出发,对评价指标进行规范,评价指标要具有实践性、统一性,根据各个高校、各个专业及就业方向进行准确定位,确定个性化的评价指标;从评价方法及手段出发,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摸底考试等多种手段分层次结合,并设定相应的比重,在一定范围内对比重大小进行调整;从评价效果出发,不仅注重课上对知识的掌握、课下实践的心得体会,也要注重整个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和适配性,最终对个性化人才培养效果做出整体评价。
四、个性化教学模式具体实践
(一)课程主导模式
在该模式下,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对高校的调研发现,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人民大学。该校和各个学院达成以下共识: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在整个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教学与实践的融合、知识与创新实践比赛的结合,多渠道对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推进。该校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也对其他高校具有示范作用: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时,对选修课课时长短进行修改,增加专业教育中實践环节的课时;在新增课程方面,在专业课前期或同期增设了“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在教学评价方面,重点对教学形式的更新、考试形式的更新进行评价,更加强调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改革、课堂建设和课下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有效联系课上课下、内化知识深入理解、强化知识与实践的转化。
(二)实践主导模式
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创新创业课程中必须加入实践模块,但是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教育师资存在较大缺口。很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实战经历的中小企业的创始人都是在创建企业、逐渐发展企业、扩大企业经营规模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所以,高校要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进入课堂,要求专业教育老师与实践导师互相交流,丰富课程内容,增加课程实践模块,对专业教育的缺失部分进行补充。该模式下,校企合作是重要途径,为各专业学生提供到企业参观、调研、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将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
(三)项目主导模式
该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新意识,形成以专业知识的运用为基础、项目为分支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本次调研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充分发挥其学科特色优势,在教学中采取任务引领法和行动导向法,从而将教学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在项目主导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中,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项目的各个环节。在项目进程中,学生们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进而又加强了实践能力。从教师角度出发,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经历和项目经历,给学生分配相应任务并指导学生实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掘知识链,创新性地完成各种任务。从学校角度出发,学校应当在实践平台、创业中心等方面加大投资,指导学生转化任务、孵化创业,提供创业资金资助及咨询服务。
五、结束语
在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对教学形式和课程设计理念进行革新,强调创新实践项目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坚持“以学生为根本,理论与实践为先导,能力为重点,开放与创新并行”的教学理念。学生在个性化创新共享交流平台进行分享与学习,通过课程设计等创新实践活动,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创新创业基本理念。
通过跨专业选课学习,结合本专业课内外的实践活动和各类竞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教学之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了实践创新与专业实践教育的融合,从而构建理论与应用交叉、研究与应用结合、教学与创新创业内容相融合的新体系,提升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2]毛国涛.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党史文苑,2010(6):75-76.
[3]史宪睿,陈树良,田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5):118-119.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文:虚拟仿真技术在兽医学实验(践)教学中的应用 2021/5/7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式课 20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