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做好志愿服务 让更多乡村留守儿童受益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3/5/9 13:37:34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做好志愿服务 让更多乡村留守儿童受益

  李想 梁君 朱佳慧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心育才”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2年,团队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深入农村小学、社区,发挥师范专业优势,在学习、心理等方面帮扶儿童群体。团队成员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今的906人,服务项目也由最初的公益家教、爱心学堂发展到如今的心理辅导、科学课堂、跟班顶岗等项目,服务范围也由最初的牡丹江师范学院周边扩展到牡丹江市周边市县的农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项目中,也让越来越多的乡村留守儿童受益。

  加强培训

  提升团队实践能力

  “教心育才”团队在牡丹江师范学院党委和团委的大力支持下,在教育科学学院基层党委的扶持和教育学及心理学专业教师的技术与学术支持下,经历了前期筹划、中期发展以及持续创新三个发展阶段,依托学院乡村教育学“双一流”建设学科、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及团队内部的规范化管理,团队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第一,依托黑龙江省“双一流”建设学科提升团队整体理论素养,增强方法论意识。教育科学学院前身是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系,2011年重组成立教师教育学院,2018年更名为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作为牡丹江市领军人才梯队建设单位,负责管理教育硕士各领域,是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管理三个领域教育硕士的培养单位,设有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心理学三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技能训练中心等26个专业实验室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30多个基础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的教育实习实践活动和志愿团队培训及后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学院还设有“基础教育研究所”“教师教育研究所”,建有全国高校首家基础教育教材馆,是博士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较有影响力的职前教师培养基地及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基地。2022年4月,学校成功入选国家教育部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2022年12月,学院乡村教育学获批黑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这些都提升了“教心育才”志愿者们的整体理论素养。

  第二,通过在“第二课堂”融入团队实践能力训练,提升实践能力。教育科学学院的“第二课堂”历史深厚,依托教育学特色学科优势,每学年都会定期举办多种多样的师范生技能培训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依托世界读书日开展主题读书分享活动,举办科研学术活动月暨第三届学术活动月之乡村教育(高校教师、研究生)论坛,开展“纸上的文明”书写活动及“每周一论”主题论文活动。学前教育专业每年还定期举办保教知识与能力竞赛,心理系举办“书写规范汉字 传承中华文化”两笔字竞赛活动,小学教育系举办师范生技能竞赛,就业部举办简历设计大赛、“班主任工作经验分享”系列主题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素养。

  第三,依照培训规范行为准则及授课标准,促进团队规范化发展。“教心育才”团队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的培训体系及管理模式,团队制定了《成员选聘管理办法》《集体备课制度》《项目运营细则》等管理文件。此外,团队还形成了以学院院长于海英、党委书记笙长军、党委副书记李想以及辅导员梁君、关天宇、朱佳慧为核心的指导教师团队,各教师权责分明、责任清晰。团队内部还细化为主席团、团队管理部、调研反馈部、教育引领部,保障了“教心育才”团队的发展运营与不断创新。

  以赛促学

  增强团队核心竞争力

  “教心育才”团队成员中有73%的志愿者毕业后成为人民教师,10%成功考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10%考上公务员,“教心育才”团队也被多家媒体关注并宣传。

  近年来,“教心育才”团队通过申报省市级课题及项目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不仅获得了一系列殊荣,也不断增强了团队核心竞争力。在2017年度牡丹江市志愿服务工作中“爱心家教绿色联盟”品牌项目被推荐为优秀志愿服务活动品牌;2019年,团队被选为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优秀案例”并受邀到G20杭州峰会进行经验分享,“教心育才”团队在2020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获评优秀团队。2021年,项目负责人受到第九届亚洲幼教年会(苏州峰会)邀请;“大手牵小手 真情暖童心”项目获省志愿服务“五个一百”优秀项目;获评黑龙江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此外,依托“教心育才”项目学院师生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4篇,编制、修订教材3本。

  实践为先

  助力乡村教育落地生根

  “教心育才”团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与创新,在适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实际情况调研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三个特色亮点:精准定位、情感陪伴及完整陪伴。

  第一,一童一策精准定位——从表面关怀到用心关怀。由于留守儿童情况的特殊性(缺父留守状态、缺母留守状态、缺双亲留守状态),没有一个普适性的方案适配所有儿童,因此团队采取了精准帮扶的办法。但实现真正的精准定位存在较大困难,团队经过十余次的研讨、修改、测试,最终采取多角度小组制定陪伴计划。从孩子们的视角和体验真正做到了“一童一策”。团队建立“一人一档”,根据前期调查了解帮扶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以及人际交往情况等基本信息,建立单人档案,从而制定帮扶计划。

  第二,朝夕陪伴情感互动——24小时暖心交流。团队帮扶对象更多的是初中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比起知识的学习,他们面临的更大成长困惑便是情感的缺失,他们更需要情感陪伴。所以“教心育才”团队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将情感帮扶和心理援助纳入团队帮扶计划项目。团队设立专门的24小时心灵呵护热线,尽量做到第一时间向帮扶对象开展帮扶行动。此外,“教心育才”团队在节假日深入乡村开展长期式的筑梦支教行动,日常放学后依托“爱心家教绿色联盟”为留守儿童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团队还依托学院心理学学科建设优势,发挥专业特长,利用周末时间为留守儿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感统、沙盘互动等心理学相关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长期监控,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扶。

  第三,完整陪伴成长周期——中小幼长期延续陪伴。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完整陪伴非常重要,12年的发展历程中,“教心育才”团队形成了多种陪伴服务类型:“四点半培训小课堂”“爱心家教联盟”“‘MagicClub’科学小课堂”“假期筑梦支教”“‘悄悄话’小家”“梦想实现室”“爱心陪伴小厨房”“造梦工厂”“农村孩子城市家庭手拉手”等。陪伴类型涉及课程指导、心理辅导、心理课程、“一对一”陪伴、感觉统合训练等多种服务项目。项目成员中有600余名心理学专业学生投身于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团队成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开发了相关APP并设立农村幼儿教师资源公益库。纵向来看,团队志愿者所学专业丰富多样,每名志愿者都能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开展帮扶服务,目前团队的陪伴已经能贯穿个体发展的中小幼儿时期,形成了延续的陪伴帮扶机制,让儿童在熟悉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建设,“教心育才”团队从最初单个规模的帮扶点逐渐发展壮大,已经拥有校内和阳明小学、柴河镇中心小学以及各个社区等校外的六个“爱心学堂”授课点,辅导内容也从语文、数学、英语发展到手工、书法、作文、绘画、心理辅导等十多种类型。在未来的支教之路上,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心育才”志愿服务团队将继续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依托学院乡村教育学特色学科的发展,将实践的论文用爱与真诚书写在偏远山区留守儿童的心中,脚踏实地、勤奋创新,将志愿服务扩展到更多的地方,用火红青春书写青年担当,将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李想 梁君 朱佳慧)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