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滴灌式开展“课程思政”的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杨可明 王敏 许志华
[摘 要] “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是高校大思政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工程类专业课“遥感原理与应用”的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滴灌式实施“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开展流程与实践训练案例三部分,介绍了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形式构思过程,实现专业知识内容教学与立德树人目标达成的交互融通。
[关键词] 课程思政;遥感原理与应用;滴灌式;立德树人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北京市人才培养共建项目;2019年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SZ190303)
[作者简介] 杨可明(1969—),男,安徽含山人,工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遥感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2-0129-04 [收稿日期] 2020-04-05
一、引言
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教育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课程思政”就是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依靠非思政类的课程教学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塑才等育人目标的教学改革模式和教育渠道。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实施以达到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互补,可以为大思政教育体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提供保障[1,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程类的测绘学科本科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职业道德和国际视野,能在国家基础测绘、工程建设、矿山与地下工程、自然资源遥感监测、地理信息服务等领域,从事信息化测绘项目的设计、实施、研发、创新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中“遥感原理与应用”是该学科本科培养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遥感具有专业知识更新快,理论方法与研究领域不断推陈出新等特点[3],是现代地图制图、地理与空间信息监测乃至太空探测等的重要支撑技术,在国民经济、国防等建设领域显示出独特的战略地位和意义,许多发达国家已将其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基于遥感技术的独特战略地位,以遥感技术教学为抓手,可以挖掘出遥感知识内容中丰富的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的课程设计和建设,所以将结合“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构思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探索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滴灌式”思政教育效果。
二、“课程思政”滴灌式教学理念
滴灌是现代农业灌溉模式的典型,是利用水管上小孔滴头将水肥送到作物根部。一些高校老师借鉴了此“滴灌式”思想在文法类课程中开展教育教学并取得了较好成果[4,5]。而在开展工程类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时,也可借鉴“滴灌式”方法,可以遵循融入性、实效性、连贯性的滴灌式教学理念。
1.融入性。滴灌式“课程思政”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在“滴”字上,若把水滴比作思政内容,就如同在专业知识点中添加思政元素,可绵绵滴水般缓缓滋生着学生的立德树人思想。如果使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结合能合情合理,达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之间互通、互融、互补,那么思政元素就能为专业知识的教学增添色彩与提高“温度”,同时基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可使思政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具体与生动。当然从不同内容的专业知识点中挖掘不同内涵的思政元素时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偏离了专业知识教学的根本。因此,只有时刻把握住融入性这个理念,才能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教育成效,从而使学生不但在有思政的课堂里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能在掌握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比如在“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中,讲到被动式遥感(卫星平台上传感器的无源遥感监测)与主动式遥感(侦察机、无人机等平台上雷达传感器的有源遥感监测)原理与区别时,可融入信息化军事发展、国家安全面临挑战等一些国防建设、国际世事中的思政元素,以及“星—空—地”一体化的遥感监测技術发展前沿等,如此既能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理解主动式与被动式遥感原理与应用,也可让学生认识掌握科技核心技术、国防建设信息化的重要性,具有忧患意识等。
2.实效性。工程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重点是要让专业知识点在切入思政教育元素时,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实效的思想引领,以达到既能鼓励学生终身投入专业技能学习,又让学生建立爱国情怀以及正确的使命感、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可选择一些实实在在的行业内科学家、国家政策和历史事件等作为思政元素,以激发学生投身到科技强国建设的学习热情中,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心,并获取更大的知识学习源动力。就“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而言,在鼓励学生投身遥感技术学习以及在专业知识难点讲解时,可切入与专业知识点相关联的思政元素,如:(1)介绍我国遥感卫星发展,可举例“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们在卫星研制与控制、遥感监测等科技领域攻坚克难时所体现出来的执着精神与爱国情怀,以鼓舞学生树立不畏艰难的人生信条和学术追求;(2)讲授遥感信息处理分析,可列举“一带一路”倡议中相关地理信息专题分析的遥感技术应用作为实训案例,可帮助学生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通过所学知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而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和个人的使命感;(3)阐述卫星遥感监测应用,行政管理与监督中“卫片执法”就是很好的例子,可依托国家用制度保障“国土资源合法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思政元素,结合卫星时序遥感动态监测手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绿色发展指数大小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遥感技术已经成为国家大政方针执行检查、绩效考核、监督违纪等空中介入监管的重要科技手段,如此能使学生怀有学习专业技能为国为民公正服务的热情以及拓展专业技术用于行政管理工作的认知和价值;(4)激励学习遥感科学与技术,可引用近代史上“论持久战”三阶段思想,引导学生认识专业技术学习是理论学习、工程应用和科技创新的持续一生的新三阶段过程;(5)倡导终身奉献遥感事业,强调要满足“中国制造2025”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装备发展计划的人才需求,就必须要终身学习(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才能跟上遥感技术更新和前沿发展步伐。
3.连贯性。连贯性体现在量变的积累上,“润物细无声”地达成质的飞跃,力求从无意识层面到意识层面和缓地塑造学生人格品德。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育设计和开展是要贯穿该专业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并力求体现一种连续性、系统性的思政教育过程,要有层次地整体设计课程的思政教育大纲。教学进度和知识点设计过程中需要细挖专业知识与思教元素的耦合点,以点带面形式开展思政教育,让思政元素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育人塑才方面实现逐渐提升和完善成熟,并达到将专业教学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产生1+1>2的育人效果。
如“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的连贯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想:(1)第三章(遥感成像:掌握遥感核心技术),重点放在关心国家大事(美国亚太战略、印太战略等事件中成像技术的重要性),并理解“掌握核心技术”对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国防等的影响;(2)第四章(中国“高分”与商业卫星系列技术参数及先进水平:遥感技术突破),重点放在保障中国战略(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实施中卫星遥感作用),并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和制度自信等;(3)第五章、第六章(遥感信息识别:影像信息处理与提取的重要性),重点放在地缘政治(如东亚、东南亚、南亚等)与家国情怀,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爱国卫国个人担当;(4)第七章(遥感应用:“和平和发展”国际主流中中国遥感的贡献),重点放在教育学生清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保障发展与安全的重要性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社会责任。
三、“课程思政”教学开展流程
在工程类专业课程里添加思政内容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迫切需求。主旋律和正能力的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做一名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接班人。当前国际社会形势严峻,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着大学生,实效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不会让学生产生思政教育的抵触心理,反而更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人生格局,是培养工程类学生辩证思维、明辨思维和理性思维,帮助学生摆脱思想迷茫的有效途径。
1.教师率先思政学习。在社会就业压力的作用下,工程类学生对专业课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科研能力更感兴趣,也更趋向于听从工程类教师的专业技能教育,这就对工程类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工程类老师需有思政教育重任的担当,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并不断深入学习大思政体系。近年来教育界开展了多层次、多视角、多内涵的思政学习活动和网课学习,如“学习强国”APP平台等途径既为工程类教师提供了大思政体系的学习内容和机会,也使得教师思政学习的范围全面且内容生动具体[6],为专业课程思政契入耦合点的思政元素构建提供了素材。在“课程思政”教育设计时,对专业知识内容的研判选取,融入点的推敲、思政素材的挖掘和适度分析都需要不断构思,以寻求更加合理的思政元素设置。教师要结合自己对大思政体系内涵的理解,在多渠道思政学习的内容中深挖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素材,以求达到实效和高效的思政教学效果。
2.实施原则设定。专业课程要以讲授专业知识为主线,不能偏离这个主业,思政教育要穿插其中,不能覆盖课堂全程。“课程思政”是要做思政课程的有力补充而不是成为思政课程的第二课堂。做到用思政的思维方式引导专业学习,用专业知识的学习来丰富和践行思政内容。
3.思政素材收集。“课程思政”的教育要以专业课知识为出发点,最好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中需找准遥感技术专业知识的思政元素展开讲评,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偏离专业教学主线,反而会拓展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也更有利于把学习专业知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结合起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竖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责任感等,进而全面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4.完善并优化教学渠道。为了使“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具有科学魅力从而吸引学生,除了利用好课堂主渠道外,同时也要拓展到实习实践、专题实训等教学过程中,让“课程思政”的创新教学形式激发课堂活力,以求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内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入脑入心。如:在课程教学中可添加专业相关的时政要闻以及国内外本专业高精尖科技发展节选视频;在实践实训内容中可充分体现中国元素等;课程讨论中要积极与学生互动专业思政,在学生的发言中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点与专业知识内容的关系[7]。
四、实习实践训练案例
在專业课实践训练的“课程思政”中,可融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力和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等人生格局的专业思政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培养。遥感卫星高分(GF)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8]。自2013年开始已陆续发射了高分一号到高分十三号(GF-1~GF-13)多源多平台多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形成全天时、全天候、全球覆盖的对地观测能力。掌握这些对地观测卫星影像的应用水平,是测绘学科遥感技术的高级人才培养目标。然而纵观全球,能快速实现如此宏大工程或举世成就,只有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才会完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力体现,只有在中国共立党的正确领导下举全国之力才能实现这样的科技飞跃和进步。通过GF系列卫星遥感数据及其处理技术的学习掌握和实际应用,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和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让学生充满自豪感的同时,更加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让学生怀有严谨求学以求实现科技强国、科技报国的中国梦。同时列举出GF系列卫星存在的一些问题或不足,引导学生理性正面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充分认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掌握科技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2.遥感技术用于“一带一路”倡议格局培养。遥感技术在“一带一路”区域内国家生态监测、自然灾害防治、工程项目投资、能源与矿产资源普查及合作诸多方面,起着信息支撑与知识服务等巨大作用。可将“遥感影像信息分析”实训内容设计成“一带一路”区域遥感技术多领域应用,如可形成土地覆盖、植被生长状态等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产品。通过影像处理、特征提取、分析应用等专题训练,使学生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从字面上拓展到信息化服务、政治内涵和国际影响等多维多角度的理解。从而让遥感专业知识的学习融入了对地缘政治、合作共赢和大国担当的认知,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生能够站在更大的格局上体会祖国的大国工匠精神和世界情怀,不但加强了学生的专业优越感,也建立了学生的国家发展转型升级、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大局观。
五、结语
在校大学生是独立、有主见、有个性且多变的社会群体,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兩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更是未来社会潜在的精英阶层。但同时他们也是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主要目标对象,这就更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坚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应对即将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国际社会。“课程思政”就是势在必行的教育改革创新形势。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交互,才能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教育的双赢,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教育根本。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第23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情况综述[EB/OL].2015-01-12. (http://www.moe.gov.cn/s78/A12/s8352/moe_1445/201501/
t20150112_182961.html).
[2]张媛媛,崔亚珍.高校思政课参与式教学的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3):39-41.
[3]方圣辉,张熠,潘励.国家精品课程“遥感原理与应用”创新教学实践[J].测绘通报,2015,(6):127-130.
[4]王瑞,王丽文.以“滴灌式”模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133-135.
[5]李维意,赵英杰.高校“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核心理念和实现方式[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3(5):28-35.
[6]莫非.专业课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位问题的思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12(4):94-97.
[7]朱广琴.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及机制探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6):84-87.
[8]童旭东.扎实推进高分专项实施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J].航天返回与遥感,2018,39(4):18-25.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Based on the “Drip-irrigation” Way: Taking the Course of Remote Sensing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as an Example
YANG Ke-ming1, WANG Min2, XU Zhi-hua1
(1. School of Geoscience and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2. Youth League Committee,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210,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teaching refor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xt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teaching of Remote Sensing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course in engineering majo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rip-irrigation”teaching method to carry ou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ion process of the teaching 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rom three aspects: teaching philosoph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practice training cas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and the goal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mote Sensing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drip-irrigation”;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文:马斯洛需要层次视域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2021/5/24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在研究生教学中的实践与探 202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