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地方高校留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9 20:06:07      点击:

付文龙 李文武 李振兴 陈铁

摘要:留学生教育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也事关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本文针对地方高校国际教育现状,对地方高校留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首先从留学生语言基础、背景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未来规划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以适应校园生活、巩固课程学习和提升研究水平为目标导向的培养模式,最后分析了地方高校推行留学生导师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方高校;留学生导师制;差异化分析;目标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9-0004-02

留学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重要环节,事关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并“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发展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工作的重要一环,积极提升留学生办学质量与规模,将有利于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教育科技和文化等多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在此国际教育政策指引和现实需求下,地方高校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地方高校国际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留学生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生人数快速增长。在此国际教育发展背景下,各大地方高校积极开展留学生招生与培养工作。然而,留学生在择校时多倾向于选择沿海地区高校或部属高校,导致内地的地方高校生源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而这类生源地区的教育水平往往参差不齐,给地方高校的留学生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1]。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地方高校都很珍惜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契机,同时为助力“双一流”大学建设,纷纷以留学生教育为新的增长点,结合本校的具体生源与专业特色情况,积极开展国际教育相关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研成果。辽宁工学院王文利[2]分析了我国地方工科高校留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产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吴薇[3]对浙江省地方高校来华留学生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指出地方高校发展留学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孙俊[4]分析了本科留学生实行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指出了本科留学生导师岗位的独特性及其现实意义。尽管前人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针对地方高校留学生导师制的相关研究较少,且不同地域的地方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现状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研究工作。

二、地方高校留学生导师制探索

地方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生力军,其国际教育发展迅猛,留学生规模快速增长,且招生专业逐渐增加。通过对留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可有效提高留学生教学培养质量,提升地方院校国际教育管理水平并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双一流”建设。地方高校结合其国际教育发展水平和生源情况,可以来华留学生未来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其综合能力提升为重点,从以下方面开展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

1.基于综合素质差异化分析。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尤其是对于地方高校,其生源分布广泛,且主要集中于教育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了解和掌握不同留学生的知识结构、语言水平、未来规划,并安排留学生导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培养教育工作,对有效提升国际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留学生综合素质评估關系到后续具体指导方案的实施,因此开展留学生导师制指导工作前,有必要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差异化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语言基础分析。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其直接关系着国际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制订学习计划前,需了解学生的英语和汉语水平,判断其是否能用英文或中文进行基本的日常交流学习,以及是否通过汉语HSK考试。(2)背景知识结构分析。不同国家在高中阶段有着不同的教育模式与知识背景,而对于部分欠发达国家,其科学与文化课可能较我国有着一定的差距。对此,需针对大学期间开设的课程,分析是否需要具备有一定的数学与计算机基础。(3)实践能力分析。可通过教学、实验课或课题任务等效果反馈,评估学生是否希望参与到专业实践,以及能否独立完成具有一定动手能力的专业课题任务或学科竞赛作品。(4)未来规划分析。留学生在不同的未来规划下,培养与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要帮助留学生制定学习规划,分析其来华留学期间的学术追求以及毕业后的发展规划。

2.以目标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留学生综合素质差异化分析的基础上,只有建立了准确合适的培养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留学生培养效果。对于不同年级层次、不同语言基础和不同职业规划的留学生,要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只有根据留学生的不同情况针对性地开展以目标为导向的导师制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培养效果。具体包括:(1)以适应校园生活为目标导向。地方院校大部分留学生在入校前可能尚未经历过系统的汉语语言培训,导致他们入校后存在明显的不适应,进而影响后续的学习生活。对于此类语言基础不是很好的新进留学生,应以适应校园生活为目标导向来开展留学生导师工作,进而帮助其快速适应校园生活并巩固语言基础知识。(2)以巩固课程学习为目标导向。部分已经适应校园生活且具有一定语言基础的来华留学生,由于高中阶段科学与文化课基础薄弱,以及部分文化差异的原因,导致其课程学习滞后。对于此类具备一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学生,应以巩固课程学习为目标导向来开展留学生导师工作,旨在帮助其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与认识。(3)以提升研究水平为目标导向。部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理想和职业规划,且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动手能力。对于此类规划明确的来华留学生,应以课题实践和项目研究为目标导向来开展留学生导师工作,进而锻炼和培养其专业实践技能,为未来多元化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推行留学生导师制的现实意义

地方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核心支撑单位,其推行留学生导师制将从留学生和学校国际教育层面产生重要影响,主要作用体现在:(1)增强留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归属感,间接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导师的一对一指导,留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校园环境、熟悉专业背景,进而激发学习兴趣。(2)发掘拔尖型人才,充分提升留学生人才培养效果。导师制推行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层次的留学生进行差异化培养,可最大程度提升教学效果。(3)提升教师业务素质。通过制定留学生导师制管理办法,设计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提升留学生导师的业务素质具有重要意义。(4)改革留学生培养方式,优化培养过程。在留学生导师制推行中适当调整培养方式,有助于探索出一条可有效提升留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5)促进地方高校留学生培养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导师制推行过程中,对师生的反馈结果进行不断反思、总结与改进,形成良性循环,进而促进学校国际教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结语

在我国开放办学和“一带一路”政策大背景下,地方高校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为有效提升留学生教学效果和学校国际教育管理水平,地方高校应针对各自的留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并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森,张峰.高校留学生教育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7,(3).

[2]王文利.对地方工科院校留学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92-93.

[3]吴薇.地方高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4-78.

[4]孙俊.本科留学生导师制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5,(6):95-97.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