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精选

高校企业导师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3-13 20:51:50      点击:

黄雪娇

摘要:高校企业导师制是一种重要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本文主要通过企业导师的选聘方案、工作职责、运营管理制度探讨了这种模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同时分析了高校企业导师制在大学生职业意识启发、职业道德与素养培养、职业规划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企业导师制;职业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1-0045-02

随着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其中企业导师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已经开始被各大高校引入。在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企业对复合型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也反馈了毕业生能力与社会和市场需求不匹配、职业意识淡薄、缺乏职业规划能力、离职率高等问题,因此如何实现高校企业导师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企业导师制的含义

近年来,企业导师制逐渐成为企业员工成长与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张正堂(2008)认为企业导师制是指富有经验和技能的资深管理者或专业人员与经验不足但有发展潜力的员工之间建立起来的支持性师徒关系,导师通过树立角色榜样,传授经验和技术,影响和促进徒弟在职业生涯道路上的发展。高校企业导师制在传统校园导师制度基础上,将企业导师制引入到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选聘有相关学科知识背景的成功企业人士,包括中高层管理者和企业技术人才,通过线上互动、企业实习实践、面对面主题班会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行业知识、职业认知、职业道德与素养、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前了解职业环境并有效提升职业素养。

二、高校企业导师制的实践应用探索

1.选聘方案。企业导师的合理选聘决定了高校企业导师制是否能够有效实施,因此企业导师的选聘渠道和素质要求应当严格把关。其选聘渠道主要是优秀校友库、校企合作单位、社会公开招募等,通过自荐和他荐的方式建立企业导师候选人数据库。

在素质要求方面应当着重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意愿:导师个人意愿是企业导师制有效实施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其自主性和积极性决定了导师的参与度和贡献度;(2)思想品德素质:要求导师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愿意为人才培养事业贡献自身资源,牺牲自我的时间和精力;(3)业务能力水平:导师应当与所指导学生的学科有相关性,在所在行业领域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好的工作成果;(4)沟通交流能力:针对95后或00后的新时代大学生需求个性化和发展多元化的特点,导师应当有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保障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质量。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应当贯穿整个大学周期,同时为方便管理和运营,因此企业导师的配备模式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式:从新生一年级开始,按照一个班级一位企业导师的模式进行选配,聘用周期为四年,并为导师颁发聘书。

2.工作职责。为实现高校企业导师功能的落地化和职业生涯指导的可操作性,其工作职责需要进行明确说明。张正(2014)提出高校企业导师的工作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文化宣导、职业生涯指导、专业知识引导、心理健康疏导、传统文化倡导,由此可见高校企业导师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多方面的積极促进作用。但基于企业导师本身的社会工作较为繁重,其工作职责应当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工作实际来进行制定。

要实现高校企业导师职能作用发挥,可以对企业导师的工作职责做出具体的要求和说明:(1)线上互动沟通:针对部分因工作繁忙无法到校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导师,要求导师每学期保障为班级一半以上学生提供线上交流和指导;(2)面对面主题班会:针对有条件到校的导师,每年度为所带班级至少进行一次面对面座谈交流,交流主题主要包括专业领域技术、行业前沿动态、职业发展规划等;(3)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在大二大三年级带领学生走访企业,了解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运用自身资源和渠道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平台和机会;(4)提供择业就业指导:在大四年级,指导学生做好择业定位和就业准备,并提供相关就业去向选择指导。

3.运营管理制度。对企业导师制的运营管理,要区别于传统高校导师制度,除了通过明文约定的工作职责来确定企业导师的权力和义务外,还可以建立相关沟通平台来有效运作企业导师制度,这主要依托班级班委、学校管理人员和导师自身三个主体来共同开展工作。(1)班级班委和导师之间的沟通平台:充分发挥班级班委的积极主动性,要求班级班委定期汇总班级同学相关职业发展问题,主动与导师进行接洽沟通,并及时获取相关反馈;(2)学校管理人员与导师之间的沟通平台:校方应积极主动邀请导师参与聘任仪式、主题讲座、校企合作探讨、企业招聘等活动,在学期初和学期末,相关负责的管理人员应主动与导师进行对接联系,以保证导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3)导师与导师之间的沟通平台:构建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促进行业信息的交流,增强导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企业导师制的作用扩大化。

三、高校企业导师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作用

1.以导师的行业资源与工作经验启发学生职业意识。在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中,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和课本,要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大学生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高校推出了形式多样的二课堂平台与活动,而企业导师所附带的行业资源和自身工作经验正是给大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平台。企业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走访参观企业、寒暑假实习实践等机会,与大学生分享自身的工作经验和体会,指导学生参与相关的创新创业比赛,甚至带领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提前让大学生切身感受企业文化和职场环境,引导学生了解行业前沿知识、职业素质要求、企业用人标准和招聘流程等,在潜移默化中启发学生的职业意识,以实现大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时的无缝对接。

2.以导师的榜样力量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素养。在毕业生培养与就业质量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用人单位反馈出毕业生呈现出较高的违约率和跳槽率,部分毕业生因不适应职场环境而选择频繁跳槽也不利于其职业生涯发展,因此有必要大力培育大学生职业道德与素养,特别是部分毕业去向为艰苦行业的大学生。我们聘请的企业导师主要来源是优秀毕业校友、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且大部分为自愿参与该项目,均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信仰。企业导师通过互动交流、主题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达出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等工作意识,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以及追求成功、追求卓越的理想信念,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形象,引导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逐步培养起较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提升企业用人满意度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3.以导师的职业发展路径提升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职业发展路径是个人希望自身的职业生涯能够顺利成长和发展从而制定职业计划的实施过程,一般有向上发展(企业内部向上晋升)、向内发展(成为专业人才)、左右发展(向其他职能岗位转换)、向外发展(寻求职业外的发展)几种模式,而大学生如果不主动去了解未来的职业发展,缺乏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意识,一旦在工作中碰壁就很容易出现职业发展困阻的现象。我们的企业导师大多是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通过分享他们自身职业成长历程或者他们所了解的各类职业发展路径,让大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每一种职业发展路径的层级、周期和所匹配能力要求等,同时根据自身能力、兴趣爱好、自我定位、自身资源等,选择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路径,并在工作中不断去调整和完善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

四、结束语

高校企业导师制是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探索,该制度的有效实施推动了校企深入合作,完善了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了学生管理模式,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应当注重企业导师的选拔和运营管理,严格控制好进口关和质量关,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和运营制度,真正实现企业导师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作用发挥。

参考文献:

[1]张正堂.企业导师制研究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05):35-41+65.

[2]张正.高校企业导师制的实践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98-100.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