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民航交通运输一级学科建设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4-30 11:24:54      点击:

程擎 赵远 姚迪

[摘 要] 民航交通运输学科作为交通运输学科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影响着交通体系,对国家部署的战略交通枢纽有着支撑作用。交通运输一级学科建设,既要结合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要求,又要积极体现学科优势,必须明确民航交通运输学科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梳理“一流学科”建设思路,发挥其学科优势,在建设民航交通运输一流学科的目标引领下,加强师资团队和科研平台的建设,促进民航交通运输学科发展。

[关键词] 交通运输;民航;一级学科;学科建设

[基金项目] 2018年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研究生处科研项目“交通运输工程一流学科建设研究”(XKJ2018-6)

[作者简介] 程 擎(1972—),男,四川广汉人,硕士,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空中交通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通信导航与监视研究;赵 远(1994—),男,山西朔州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通信导航与监视;姚 迪(1992—),男,山西运城人,硕士,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助教,主要从事综合交通运输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7-0049-04   [收稿日期] 2020-09-02

一、引言

高等院校建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为学科建设,因为学科建设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科研平台建设的基础,也是提高大学学术和教学水平的必经之路[1]。根据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分析交通运输一流学科高校的学科建设经验,并结合我校交通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表明交通运输工程在民航高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十三五”期间,航空运输仍保持快速发展,到2020年底,民用运输机场数量将达到200个,运输飞机将超过4000架。因此,民航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2]。”高校承担着培养交通运输学科人才的重任,需要进一步扩大民航专业教师的规模,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科研能力,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新型人才,并与国际民航接轨。此外民航高校教师还应结合本国的民航发展实际情况,将民航科技创新纳入教学培养体系,加强大型航空和小型无人机的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突破现有教学体系的瓶颈。

要突破解决这个瓶颈问题,交通运输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应注重高校之间实现合作共赢,形成战略联盟,共享教育资源[3]。社会机构与学科建设活动不能剥离,高校学科建设不能一枝独秀[4]。一流学科建设应当给大学足够的自主权,减少政府干预[5,6]。以开放型的政策推动一流学科的建设[7],使学科方向向前沿性引领[8]。一流学科聚焦多元主体参与学科建设,重视基于服务逻辑强调社会效益的绩效评估[9]。学科自身竞争力一旦形成,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二、交通运输学科开展范围

整个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围绕民航需求建立体系,从空中到地面形成立体化垂直梯度学科建设风格,服务民航发展,将学科建设由整体到局部统筹规划,使各个独立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交叉,由单一向综合发展。交通运输涉及地面管理学科和空中运输学科,民航交通运输工程近几年兴起的学科不再是单一的民航客运系统,还涉及无人机体系管理、无人机管控及无人机商业应用等无人机系统建设。未来几年,无人机将会是下一代运输系统的一个亮点,民用无人机逐渐进入商业运输、救援工作和低空监视等领域。传统学科必须向新型学科转型,紧跟国家时代方针,教学体系建设也紧随教育部和民航局制定的大纲做出调整,加入新型学科,拓宽学生就业面,提高学生就业率,适应国家和时代的变化,同时也促进学科的创新性与前瞻性。现阶段民航交通运输学科主要涵盖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三个方向,其中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涉及空管、情报、签派、机场和通导五个领域,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涉及飞行和运行管理领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主要覆盖民航信息领域。“三方向”和“五领域”应当将无人机运输管控纳入建设范围,学科划分将新知识和新内容加入以前的教学章程。学科融合与学科交叉是学科开展的最终目的,交通运输学科必须打破壁垒,主动兼容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入学科系统的概念,把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打造成一门具有民航特色的一流学科。

目前,民航院校开展学科体系建设实践内容相对较少,学生接触单位实践操作或者生产实习认知没有很好地形成系统观和专业理念观,对民航新行业了解不足,理论与实践知识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许多学生在接触行业的时候存在实践盲区的情况,处理民航业务能力偏薄弱。学科开展仍要本着“学以致用”的理念进行体系建设,将实践教学纳入学科开展范围,重基础、抓实践、强能力三个环节一步步深化到教学实践环节,渗透到学科开展。

三、学科建设内容

从实践与理论方面来说,交通运输工程课程体系建设总体方案是课上教学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既要让学生学会基本理论,又要让学生学会操作技能,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认知阶段,从单一理论型人才培养到实践应用型培养过渡。引入企业单位进行专业知识的灌输,紧跟应用前沿,把知识转换为生产力,把理论运用到实际,实践教学环节等同于理论教学,不能光理论一条腿走路,将实践融入教学体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认知,也弥补了课本知识的滞后性和独立性。从另一方面来说,企业宣讲应用层面知识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重点,了解行业需求及学习重心,一味地灌输书本知识只会适得其反。民航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不能失去实践环节,实践教学安排在前两年为宜。民航高校大部分将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大四学期,这样安排实践认知并不能巩固理论认知,反而耽误了学生对行业认知的时机。从一开始便引领学生进入专业认知,进行实践考察,有助于学生了解行业最新进展,了解行业内专业方向及岗位所需人才的方向,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减少了校企之间衔接的不对等性,使学生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保持紧密联系。

从学科角度来看,交通运输工程推行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实现“飞行技术”和“交通运输”双模式结合的创新教学,让学生掌握民航系统结构组成,学会系统化管理和认知,从民航飞行到地面管理,多方面了解交通运输工程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不再单纯接受某一特定的知识,空管专业不仅要学会管制指挥,还要了解通导、气象及飞行性能等知识,更要了解无人机管控技术及未来新空管系统的发展趋势。总之,学科体系建设不能死板,不能追求知识的深度而忽略了知识的广度。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派遣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修访学,借助学院的“博士工程”“教授工程”和“名师工程”来提高学科教师的学历层次、职称级别、科研素质和能力水平,努力为学科发展建设一支高层次学术队伍,实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创新团队和学科领军人才。从专业角度来讲,民航教师队伍要求具有“学历+执照”双证上岗,民航专业知识及基础理论学科的结合更适合学生接受知识,能最大限度保证知识的迁移和贯通。每年会有假期的特别实习,教师被安排在民航相关单位进行实践锻炼,保证教学的与时俱进,培养出一批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教师队伍。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与平台搭建。围绕民航飞行运行与安全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理论基础及应用技术研究;以提高国家空域安全和效率為目标,开展民航空中交通态势感知和机场监视、处置、保障相关研究,开展提升空域和机场运行效率研究。重点支持科研团队在以下领域取得突破:飞行员疲劳状态识别机理与系统研发、国产民用飞机飞行运行技术及优化提升关键技术、民用航空器航路飞行危险天气智能预警关键技术与实时监测、进近航空器尾流间隔缩减关键技术装备与应用示范、民航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无人机监控和反制技术、民用航空器搜救技术、民航通导和气象应用及民航信息领域的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等研究。

为学生创造实践和科研平台。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为学生创建了实训基地,开通了科创项目申报。实训平台不仅有校内实践操作平台,还有校外企业单位基地,学校联合企业进行实践探索,联合培养人才,实行校企协同育人,每年学校要求各二级学院组织学生进行企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让学生从理论迁移到实际问题的应用。校内每年会根据教育部及四川省教育厅指示,安排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创新比赛、研究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申报,鼓励学生用知识改变周围的环境,用学到的本领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同时我校聘请校外单位人员指导学生学习工作,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和实践教育。

四、开展成效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坚持围绕民航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应用创新。建成了5个设备先进、规模宏大的飞行训练基地(机场),形成了横跨四川和河南的飞行训练网络,拥有15种机型330余架初中高教练机构成的全球最大训练机队,模拟机训练中心等先进、功能完备的实训基地;建有飞行模拟与仿真实验室、航空人因工程实验室、现代导航技术实验室、飞机性能实验室、空中交通管制实验室、航空运行控制实验室、航空情报网络实验室、飞行环境数值模拟与仿真实验室、通信导航监视实验室等我院特有的实验实习基地和设施,构成了国内领先水平飞行训练的保障体系和科学研究的验证平台。

截止到2019年,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到2020年底,培养和引进具有省部级以上学术头衔或国际学术组织成员的学术带头人,培养行业知名、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专家,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超过45%,博士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达到40%以上。截止到2020年7月,学院服务社会水平在民航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提供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报告和咨询报告,为解决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文化创新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参考。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通道,探索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途径。利用在通用航空、低空空域开放、航行新技术等领域的优势,为民航局提供技术支持,参与相关法规、咨询通告的制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在校研究生136人,近3年交通运输工程毕业研究生200名,就业率100%。其中95%以上的毕业生在民航企事业单位就业。为适应民航交通运输领域大量专门人才的急需,学科在国内高校率先开展了飞行研究生培养项目,为学科组占领高端、引领国内飞行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基础。学校建立学习通软件课堂,将理论知识讲解放在校园软件进行,学生可以提前预习课堂内容,并联合其他高校进行课程分享。考试形式不再单一,学校组织课程考试实行多元化管理,模拟实践课程采取机器打分的方式,以应用为主。每年培养交通运输专业各类学生1000多人,每年培养民航系统新进空中交通管制员近三分之二。本学科在人才培养上融合行业标准,民航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形成了“学历+执照+外语”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化民航高素质人才。

五、未来建设方向

民航交通运输学科目前处于学科转型阶段,学科交叉融合的现象非常明显,实际应用过程中,对知识的多元性要求越来越高,技术革新速度显著加快,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从业人员不仅要有基本的民航理论知识,更要有广阔的民航眼光。从近期情况来看,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短时间内要引入新的学科,主流趋势是基于深度学习的民航飞行控制及地面交通控制的课程开发和应用,智能民航和智慧民航的到来对智能化交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民航院校作为后备人才输出基地,承担着培育新人才的重任,势必与时代接轨。从国家战略规划到民航单位企业,均要把握时代机遇,培养一批批新人才,塑造民航精英。未来民航学科建设体系理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发展。

第一,智能交通系统化。民航业务不仅涉及空中交通管理,还涉及地面交通的运营,更涉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对接,地铁、公交、的士及BRT等都与民航业务进行衔接换乘,整个交通系统联系越来越密切,互相包容、互相补充,民航系统不再是独立的交通单位,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衔接也越来越迫切。交通设计单位在规划综合枢纽时,往往会将交通方式进行立体化划分,不会独立地考虑单一交通方式的运营。综合枢纽不仅极大地缩短了运输换乘时间,方便了旅客,而且带动了多种交通方式的同步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应用的智能技术已经在交通领域普及,庞大的客流量带来的问题,已经远超人们的处理范围,需要机器分担,涉及技术的迁移与转化,也需要专业人员操纵专业机器,对智能化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员的操作知识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民航院校必须开展智能系统课程,舍弃过时的课程,或者在原有基础上改进课程结构,紧跟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

第二,實践技术多元化。民航业务扩展的范围逐渐扩大,必须培养多元的实践操作人员来支撑行业的发展,行业对实践人员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民航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操作学科,行业的多元化引起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人才实践方式也趋于多元化培养,从实践单位到学校培养,定位行业需求,实现行业的先进性与专业性。目前,民航院校对实践课程要求重视程度不够,不敢放宽实践课程的范围,这些都是未来几年改革的重点。

第三,新产业的引入。航空应用逐渐普及化,通用航空和无人机产业的发展给民航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民航系统更为丰富,也极大地促进了整个领域的发展速度,民航发展规模也渐渐呈现“百花齐放”的形式。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入选的高校和学科带来发展机遇,也给未入选的高校和学科指明了发展方向。本文结合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交通运输学科的发展现状,提出民航特色交通运输学科建设内容,并指出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冰雨.MOOC信息平台运营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

[2]张艺嘉.“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J].中国教育学刊,2020(6):119.

[3]殷朝晖,潮泽仪.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一流学科战略联盟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5):29-35.

[4]封冰,谢冉.新公共治理视域下我国学科评价的反思与重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5):6-12.

[5]胡娟.脱耦机制、组织边界和有效竞争的丧失——“双一流”政策影响下的大学组织机制异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4):21-29.

[6]王亚杰.行业特色型大学还是学科特色型大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82-86.

[7]谢冉.从“重点学科”到“一流学科”:政策学习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20,18(2):93-98.

[8]蔡三发,任士雷,王倩.“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可持续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复旦教育论坛,2020,18(2):86-92.

[9]谢冉,章震宇.从“重点学科”到“一流学科”: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范式转换[J].高教探索,2020(2):36-40,47.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Discipline of Civil Aviation Transportation

CHENG Qing, ZHAO Yuan, YAO Di

(College of Air Traffic Management, Civil Aviation Flight University of China, Guanghan, Sichuan 618300,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nsportation discipline, the civil aviation transportation discipline influences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with its unique discipline advantages and supports the strategic transportation hub deployed by the st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rst-class discipline of transportation should not only combine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double first-clas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but also actively reflect the advantages of the discipline.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positioning and development goals of the civil aviation transportation discipline, sort out the construction ideas of first-class discipline, and give play to its discipline advantage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goal of building first-class discipline in civil aviation transport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aviation transportation discipline.

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civil aviation; first-class discipl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