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高校青年教师育德能力的现状、困境及改革路向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4-28 13:33:51      点击:

程峰

[摘 要]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在于建立一支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并重的青年教师队伍。该文章在阐述育德能力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育德能力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角度,思考如何培养高校青年教师的育德能力。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育德意识;育德能力

[作者简介] 程 峰(1984—),男,山东滕州人,硕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6-0009-04    [收稿日期] 2020-10-22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纵深推进,师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双一流”建设以来,越来越多的“青年海归”加入教师队伍中来。截至2018年底,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赏能力2018》统计,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为167.27万人,40岁及以下专任教师占比达52.1%,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实施主体,前提是要有“育德的能力”。遗憾的是,现有研究成果更多地聚焦于中小学教师,鲜有文献分析高校青年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构建一支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并重的青年教师队伍,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对于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育德能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分析

(一)“育德能力”的内涵分析

何谓“育德能力”?已有的研究成果见仁见智,尚无统一标准。综合来看,国外学者将“育德能力”的内涵主要概括为六个方面:具有“道德概念”阐释的能力;实施“有道德的课堂教学”的能力;培育学生道德情感的能力;培养学生道德理解与判断的能力;选择恰当德育方法的能力;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德育资源的能力与课程教学的反思能力。

国内学者则从不同视角出发,对“育德能力”的内涵作了界定,有学者认为育德能力包括一般育德能力和特殊育德能力,前者为所有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后者是学科教师应当具备的与学科教学相匹配的能力[1]。有学者从学科的角度出发,认为育德能力内涵包括对课程性质的理解力;对课程内容的设计能力;对课堂教学的实施与反思能力。有学者聚焦教学与管理的视角,认为育德能力的内涵主要包括:观察学生的能力;准确评价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善于挖掘学科德育功能的能力;组织各种实践活动的能力等[2]。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青年教师的育德能力是指,在具有良好育德意识和育德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准确捕捉育德教育时机,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形式,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综合能力。

(二)“育德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学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将育德能力的构成要素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把握正确方向的政治力。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坚定的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必须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面对诸多政治敏感问题、社会事件,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鞭策广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实践者。

2.创新开展育德教育的思想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全国教育大会,再到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就是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根本”,即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新时代履行好立德树人这一神圣使命,要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树立牢固的育德意识,选择与育德目标相统一的思想与理念,一方面,改变以往“只教书不育人”的落后观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构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机制,使育德工作从“单一育人”转向“全员育人”。另一方面,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的窠臼,主动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履行“传道者”的使命,以自身的道德修养去感染、熏陶、影响每一位学生,实现“以教育德”的目的。

3.系统融合育德内容的设计力。实践表明,单纯的对育德内容进行说教,并不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必须在各专业课程中灵活融合育人元素,挖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行、理想信念的隐性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开展育德教育。因此,育德实践中要注重各专业知识与育德内容的系统融合,不能做“比萨饼”,也不能做“三明治”“肉夹馍”,要做成“佛跳墙”[3],善于发现各专业知识里蕴含的德育价值,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内化为一种德性和道德智慧,最终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系统融合。

4.準确把握育德时机的执行力。现代德育学理论揭示,德育过程是由外到内,由内到外,持续内化、外化的循环往复之后,受教育者的道德才可能形成[4]。因此,德育工作者要选择恰当的时间节点,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各环节,实现智育与德育相融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创造育德时机。通过借助当下鲜活的现实热点问题,有意识的创设问题,因势利导,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转化为道德教育的驱动力。另一方面,坚持需求导向,满足学生内在德育需求。德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学生的兴奋点、兴趣点,剖析背后的道德需求和价值判断,将德育内容由“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提高德育效果的针对性、有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校青年教师育德能力不足的表现及归因分析

(一)育德理念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割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他指出:“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不难发现,德育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处于核心地位。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育人之本经常被育分之实冲击,德育之先也往往与诸育之间相割裂。造成割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关键因素之一则是教师育德理念的缺失,尤其是青年教师,多数毕业后直接加入教师队伍,育德意识较为淡薄,缺乏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联系,忽视了知识本身所蕴含的育德功能。这里,既有学校层面重视程度不高,缺少对青年教师育德能力提升的系统性规划,现有的培训工作多数形式大于内容;也有因相关管理部门职权不明晰,出现互相推诿、相互掣肘等问题,导致各部门对青年教师育德工作怎么抓、抓什么等问题,或多或少存在疑问。总的来看,缺少类似“青年教师育德能力提升工作小组”的机构统筹相关工作,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并没有真正落地生根。

(二)育德内容与学生需求之间的错位

当前,00后已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力军。如果说95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那么00后就是信息化的新兴人。特别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裂变式发展,大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育德内容的趣味性与互动性。遗憾的是,育德内容供给总是“慢半拍”。一方面,“给”的能力有限,“要的给不了”。主要表现为内容抽象的多、接地氣的少;学生被动接受的多、主动的少,导致育德内容与学生心灵的共鸣度不高、与认知心理的匹配度不强。另一方面,“要”的胃口“增多”,“给的不想要”。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呈指数式增长,教育者的信息优势逐渐弱化,理论的权威性、信息的稀缺性遭到稀释,也放大了他们对“新特奇”的偏爱。在多元文化观的影响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多元需求,必然要求知识输出单纯地由“知识灌输”转向“价值引领”,由“认知体系”向“道德体系”转化。道德哲学的目的是实践而非单纯的知识[5]。如果“给”的方式依旧囿于“挂在墙上、印在书中、停在口上”,很难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育德效果在学生身上缺乏生长性。

(三)育德方法与知识转化之间的离散

当前德育实效性低迷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知德分离、智德分离[6]。在这种状态下,把德育从教育中分离出来,德育也就失去了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土壤。其中,僵化的育德方法是造成分离的重要因素之一。道德是否可教?哪些教育方式最有效?这些疑问一直是德育学者持续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然而在育德实践过程中,学科式的育德模式成为常态,“只教书不重德”的问题持续存在,缺乏情感性、情景化的育德方法。育德方法上的问题就在于按科学教育,技术教育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道德与生活割裂开来,作为一种知识来教,一种技术来训练[7]。这种单通道的育德方法,使道德教育处于悬在空中的尴尬境地,缺乏挖掘生活中隐含的、固有的育人内容并融入教学中来。总之,例行公事式地传授道德规范,缺乏情感、信念的投入,培养不出有灵魂的、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

(四)育德任务与制度建设之间的失衡

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评机制不合理。当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仍以“看得见”的指标为主,比如论文数量的多少、科研项目的高低等等。然而,育德工作的实际成效不可能立竿见影,它是持续内化、外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在“重结果导向、轻发展评价”导向下,导致青年教师的精力聚焦在申报课题、发表论文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上来,“全心全力发展自己,稀里糊涂教育学生”的功利型教师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激励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既是规范约束,也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指挥棒”,对教师价值取向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机制下,事关青年教师的工资收入、职称晋升等重要事项,都与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等指标挂钩,很难要求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程设计、育德素材挖掘等内容上来。

三、高校青年教师育德能力培养的改革路向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的育德能力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事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加快培养和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育德能力迫在眉睫。提升青年教师育德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关怀青年教师个人成长为重点,构建政府、学校、教师等多主体协同机制,才能有效促进青年教师育德能力的整体提升。

(一)政府层面: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服务体系

其一,变“零散”为“整合”,把育德理念转化为育人行为。当前,育德理念与育德实践的割裂,关键原因之一是缺少规范性的教学指南。与经验丰富的教师相比,青年教师群体,无论育德理念,还是育德能力,都需要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逐步提升。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对高校各学科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统筹规划,在遵循学科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梳理制定教学指南,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关键节点明确育人要求。如上海2014年始启动思政教育试点工作,构建了以思政课为核心、综合素养课为骨干、专业课程为支撑的三位一体育人体系,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融入课程,有效提升了教师群体的育德能力[8]。其二,变“管理”为“服务”,积极建好网上网下育德平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转变角色,增加服务供给,搭建育德资源共享平台。大数据时代,要运用技术手段密切关注青年教师的需求,根据青年教师的兴趣点、关注点,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和辐射效应的优质育德网络课程,比如“名师工作室”平台、教学展示平台等,带动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育德水平。

(二)学校层面: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有利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其一,加强系统规划,整体构建青年教师育德能力提升管理体系。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协同配合”的思路,成立“青年教师育德能力提升”工作小组,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作为青年教师育德能力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发挥集中领导、统领推进的作用。同时,党委教师工作部可作为协调部门,做好与人事处、财务处等部门的联通联动,发挥各自在育德能力建设方面的价值功能。同时,结合“十四五规划”工作,遵循“育人先育己,育己重育德”的原则,在充分调研育德需求的基础上,制定“青年教师育德能力提升中、长期培养规划”,开展分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活动。比如专家讲座、育德沙龙、案例分析等形式,指导青年教师提升育德能力,实现育德与育智相得益彰。其二,优化育德评价机制。如前所述,目前的考核制度已严重制约了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亟须建立一套易于操作、符合德育学科教学特点的科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强化过程评价,重点考察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将“育人育德”效果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比如育德因素的挖掘、育德时机的把握等,构建有利于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其三,健全激励机制。牵住“工资收入”和“职称评审”的牛鼻子,解决青年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方面,对于优秀的青年教学能手、教学标兵等尝试实施破格聘任机制;同时,在党政干部选拔、出国进修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切实调动青年教师育德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教师层面:增强学习意识,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育人中提升育德能力

其一,加强德育学习,提升个人育德素养。打铁还需自身硬。实践证明,育德能力与教师的师德、个人道德素养水平呈正相关,是德育能力提升的基础[9]。其二,抓牢课堂教学主渠道,把“传道”融于“解惑”与“授业”之中。一方面,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青年教师要主动向身边的教学能手学习,创新设计恰当的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通过师—生、生—生之间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交往,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另一方面,注重课堂教学的反思。通过课堂教学的回顾、总结和反思,分析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持续矫正不恰当的育德方法,有利于育德经验、育德能力的提升。其三,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有的放矢开展育德工作。当前,大学生群体基本为95后,入学新生中00后的比例也超过70%。他们思想独立、个性鮮明,随着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工具的应用,他们更加渴望教育服务的个性化、有趣化和精准化。青年教师要发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关注学生的课堂情感体验,用通俗易懂的网络语言,对育德内容进行接地气的再创作、表达和传播,切实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与教师职业发展相统一。

参考文献

[1]范亦铮.教师的“一般育德能力”和“特殊育德能力[J].现代教学,2005(Z2):25-26.

[2]汤国红.提升教师育德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构与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20(7):89.

[3]晋浩天.九十六种马工程重点教材全面修订[N].光明报,2018-02-23(8).

[4][6]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 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0(4):8.

[5]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王旭风,陈晓旭,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3.

[7]石中英.关于当代道德教育问题的讨论[J].教育研究,1996(7):33-39.

[8]曹继军,颜维琦.上海高校全员参与共绘育人“同心圆”[N].光明日报,2018-01-03(8).

[9]张人利.激活所有学科的德育内涵[J].上海教育,2010(12A):57-58.

Abstract: The key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s to establish a team of young teachers with equal emphasis on moral education consciousness and moral education ability. 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the elements of moral education ability, this research analyzes several problems of the moral education 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vides some thinking on how to cultivate the moral education 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overnment, schools and teachers.

Key words: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al education consciousness; moral education ability

猜你喜欢 高校青年教师
浅析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
新管理主义视阈下高校青年教师学术产出探析
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研究
浅析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提升的探索
职业认同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多维思考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高策略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青年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机制和实现路径探究
高校青年教师如何过好教学关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