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提升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价值依归与实践逻辑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4-30 11:25:43      点击:

黄其昌 张娜琦

[摘 要] 受到大学生自身因素和学校外在条件的影响,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培养出现困境。在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路径选择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落脚点,提升学生幸福感、获得感是起始点,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作用是中介点,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力是着力点。四点协同发力,真正培养出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伟业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大学生;归属感;文化自信

[基金项目] 2017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独立学院大学生学院归属感与文化自信型校园建设”(JAS170869)

[作者简介] 黄其昌(1983—),男,福建泉州人,哲学硕士,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娜琦(1996—),女,河北迁安人,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7-0129-04     [收稿日期] 2021-01-1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明确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文化建设”[1]。这为新时代大学生加强学校归属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拔节孕穗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培育青年人才,使之成为国家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培养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意义

(一)于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践需要

大学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党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培育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非常重要。从社会角度来看,培育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有利于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中,促使大学生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新人。

首先,培育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有利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学校的归属感是学生追求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越强,主人翁意识越强,对个人发展要求会越高,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活动中,培养各方面综合素质。

其次,培养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是培养担当时代复兴大任人才的重要体现。拥有稳定的学校认同,有利于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中去。大学生认同学校,会将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以学校发展为荣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为学校发展添光添彩。

(二)于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总要求的发展需要

首先,培育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归属感作为精神层面的价值观,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不懈的源泉和动力。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学校条件和发展的认可。提升学校归属感,才能推动青年学生向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推荐自己的母校,以一种主体性心态对母校进行宣传。

其次,培育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是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软实力”,在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一方面能激发校园文化活力,另一方面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于学生:提升个人幸福感、获得感的现实需要

首先,培育学校归属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其做到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大学生接受校园、认同学校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能让学生尽快融入校园文化中。青年学生要有“学校兴我兴,学校荣我荣”的意识,将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其次,培育学校归属感有利于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青年学生要利用好校园时光,以学校为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的沙场,全力面对社会的考验。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青年要跟上时代发展的速度,这就要求大学生不断储备新知识、新技能。培育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在和谐的校园中提升自身技能。

二、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培养困境及成因分析

(一)受自身“三观”影响,自我认同感低

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培养与学生自身因素存在很大关系:第一,学生个人求学经历带来的心理落差。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高中是尖子生,步入大学面对的是更多的尖子生,随之会出现自我否定。这种心理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校归属感。自身原有的优势不再是个人的长处,如果不能正视这种心理落差,很容易导致患上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在出现自我怀疑以后,进一步怀疑当初的择校选择,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其自身的学校归属感。第二,学生自身性格等方面影响。如前文所述,有些学生在出现心理落差以后,会通过向好朋友倾诉、自我调节等方式积极适应环境变化。有的同学则会以消极方式应对,拒绝参加校园实践活动、社交活动,逐步恶化成自闭、抑郁症等心理问题。所以說,学生自身性格也是影响学校归属感的重要因素。第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影响学校归属感的重要因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有家的温暖,学校归属感和学校认同随之增加。一旦出现师生关系破裂、舍友矛盾、同学关系紧张等问题,学校归属感会随之减弱。

要解决学生自身“三观”带来的学校归属感低的问题,需要发挥文化自信在务实培根铸魂使命上的自信。正是无数仁人志士的努力,中华民族才迎来了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青年肩负着时代使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校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二)受学校条件限制,削弱了集体意识

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学校的硬件设施、校园文化软实力及学校形象等因素有直接关联。第一,学校环境、硬件设施是影响学校归属感的外部条件。学生以学习为天职,教学条件和设备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同时学校的基础设施是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生活状况的重要因素,例如:教室设备、食堂、宿舍环境等。第二,以校园文化、学校氛围为代表的校园文化软实力是影响学生校园归属感的现实因素。严谨的治学氛围、舒适的学习环境、优秀的校友代表都是催生大学生奋进的重要力量。优秀的校园文化软实力,会给当代大学生以向上的力量,同时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第三,学校在社会上的外部形象和声誉是影响学生学校归属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的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最终都是要实现与社会的有效衔接。因此,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及认可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校归属感。

要解决学校自身因素带来的校园归属感低的问题,首先要加强学校自身硬件设施,在保障基本的教学条件下进一步提升学习生活设施;其次要培育校园文化,增强校园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这就要求高校在提升硬件设施基础上,明确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真正办人民满意、学生满意的大学。

三、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培养的路径分析

(一)价值导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1.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教学质量是提升学生满意度的重点。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师资是关乎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第一,以学生为中心,高校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扩充师资,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可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开设讲座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校满意度。第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下学业压力、社会压力等多方面压力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如前文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影响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因此,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专线等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变化。

2.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创设学生满意的高等院校。立足地方,推动大学生与社会的有效衔接。第一,完善学校硬件设施,改进学生宿舍、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校园基础设施,提升学生满意度。关心学生基本诉求,为学生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二,建立相应人才服务地方的培养机制,推动大学生服务地方,提升学校的社会满意度。通过与地方建立实习基地、创新基地、考察基地等形式,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不断为地方输送人才,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价值。

(二)首要任务:提升学生幸福感、获得感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舒适的校园环境。第一,高校应通过校友示范、校训宣传、线上宣传等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发挥校史馆、宣传栏的作用,帮助大学生了解校史,明确高校的发展定位,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发挥榜样力量,邀请优秀校友返校宣讲,激发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第二,高校要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在管理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听取学生意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通过这些举措让学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提升大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和喜爱度。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校中的人际关系包含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首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学校归属感的关键。第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加快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第二,良好的师生关系会提升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使其进一步形成对学校积极的情感,这种情感能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学校、融入校园。其次,良好的同学关系是提升学校归属感的重点。大学生需要一定的社交圈,良好的同学关系会让大学生与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提升对学校的认同。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的开展,培育大学生科学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推动大学生融入集体。

(三)关键举措: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作用

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作用是培养学校归属感的中介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3]。”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因此,思政课可以作为提升学生思想觉悟和学校归属感的桥梁。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固守意识形态战线。《建议》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引大学生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思政课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4]。”大学生要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增强对校园发展的信心,将个人发展融入学校发展、国家发展的大局中。

2.发挥教师主体性和能动性,推进教学共同体建设。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先后出台了十多个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由此也可以看出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在理论育人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高校可以通过提升薪资待遇水平、完善晋升通道等途径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要尊师重道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建立教学共同体,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学生作为学的主体,都需要提升主体参与的积极性,真正让思政课发挥实效性。

(四)必要要求:發挥传统文化的认同力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力是培养学校归属感的着力点。大学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场所,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包括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自信、党和国家发展的自信,也包含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应让传统文化内化成大学生的优秀精神特质。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学校归属感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力量之源,应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不仅如此,传统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宝库。“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5]。首先,高校可以通过雕塑、标语等方式强化传统文化印记。其次,高校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相关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佳节的关注度。最后,高校可以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给学生以思想的洗礼、人格上的升华。

2.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是培养学校归属感的甘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2]。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其是培养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现实资源。红色资源反映出来的现实价值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行的伟大实践。共产党人以人民利益为重,坚持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现实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大学生提供了价值观导向。高校要坚持以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遵循,梳理“六史”,即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500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史、近代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始40多年的实践史。通过梳理历史,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中最有朝气、最积极的力量,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新时代的大学生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要注重培育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学生要自觉成为文化自信的坚定守护者,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0/1103/c100

1-31917561.html.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2019-03-18)[2020-12-20].http://www.12371.cn/

2020/08/31/ARTI1598858053889244.shtml.

[4]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Value Orientation and Practical Logic of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Belonging:

A Perspective Based on Cultural Confidence

HUANG Qi-chang1, ZHANG Na-qi2

(1.Chengyi University College,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China)

Abstract: Influenced by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 conditions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belonging face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path selection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belonging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take the student-centered concept as the foothold,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happiness and acquisition, which is the starting point,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is a method in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strengthen students sense of cultural identity. From the above four aspects, we can truly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who can achieve the great goals of “two centuri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belonging; cultural confidence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