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4-26 13:27:51      点击:

沈雪峰 郑殿峰 赵黎明 饶刚顺 冯乃杰

[摘 要] 广东海洋大学农学专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聚焦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为统领,以四位一体课程体系为支撑,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根本,创新构建了“一中心三体系”的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并举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实践证明,该模式可有效助推农学专业人才突破培养瓶颈,实现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

[关键词] 新农科;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 沈雪峰(1982—),男,河南宁陵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栽培与逆境生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6-0101-04     [收稿日期] 2020-10-16

一、引言

高等教育作为高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1]。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探索,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2016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699万人,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达到20%,规模居世界第一。2019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已从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高等教育质量并没有实现同步提升,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情况依然突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这说明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需求不到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不适应,人才质量保障机制未能充分發挥作用。由此可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我国本科生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新农科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农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为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的方向[2]。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2018年教育部提出“新农科”建设: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革现有的涉农专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3]。作为地方农业高校的广东海洋大学应该抓住“新农科”建设这一伟大契机,主动融入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和滨海热带农业特色,推进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为雷州半岛乃至北部湾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保障。

二、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农学专业创建于1958年,先后依托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农学系、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农学系、湛江海洋大学农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与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学专业已具有坚实的办学基础、相当的办学实力和较强的社会贡献,拥有包括外聘院士袁隆平院士在内的一大批优秀教职工,以农学专业为依托的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作物学学科被列为广东海洋大学优先发展的重点学科。然而,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师资队伍与协同育人的统一性不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然而,广东海洋大学农学专业存在“两低两少”现象,即:青年教师占比低、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低、专业教师人数少和高级职称人数少。

(二)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协调性不够

课程体系构建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并确定需要哪些课程及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由于专业教师数量少,开设课程较为集中和单一,课程体系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

(三)培养模式与保障机制的积极性不足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多层面有机结合的产物,涉及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其基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人”。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坚持立德树人和以本为本,着力构建“一中心三体系”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图1),即:以学生为中心,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应对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农学专业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坚持立德树人,践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广东海洋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贯彻“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特色扬校”的办学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创新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升为学生服务的工作能力,农学专业加强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向着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人才目标和“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人才培养定位而努力。2018年以来,本专业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专职与兼职互补,自有与外聘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路,从国内外科研院所、兄弟院校先后聘请袁隆平院士为外聘院士、马国辉研究员和陈日胜先生为拔尖客座教授,全职引进郑殿峰教授等8名优秀博士,其中,5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大大扩充了专业师资的队伍,进一步提升了教书育人的水平。

(二)坚持以本为本,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学校坚持以本为本的工作总基调,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构建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格局[4]。从2015年以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上思政“第一课”已成育人工作的惯例,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每学期“第一课”的范围扩大到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旨在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校积极鼓励全体教职工担任本科班级的兼职班主任和学生党支部书记,参与学生活动、关注学生成长。不仅如此,还聘任党员校友成为校外辅导员。他们将采取“1对1结对辅导”“N对1延伸辅导”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在校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专业观、就业观,完成好大学学业,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培育新时代英才,广东海洋大学还提出了“爱校如家、待生如子”的育人理念,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任课教师开展网络教学、辅导员帮助学生寄教材、宿管阿姨帮助晒被子等,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文方位参与协同育人。

(三)坚持融合教育,构建四位一体课程体系

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积极构建“优通、融基、精专、强实”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即优化通识教育课程、融通专业基础课程、精炼专业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表1)。

1.优化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作为世界一流高校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其目的是教授大学生基本且全面的社会常识[5]。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在新农业建设背景下,开设文学艺术与社会科学、科技文明与海洋科学、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道德法律与经济管理、大数据及信息技术、外语拓展、科研与创新教育等七个模块的通识教育選修课程,旨在开阔学生视野,突破专业教育的局限,培养融会贯通、见识广博人才。

2.融通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指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直接联系的基本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一级学科基础课程和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等专业大类基础课程。

3.精炼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指一个农学专业中开设的富有本专业特色,以本专业中以及相对应的岗位群中最核心的理论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它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课程。它分为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需明确专业培养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系统整合相关知识点。专业选修课则为满足学生就业、深造以及跨学科发展等多样化需求,与专业必修课形成逻辑上的拓展与延续关系,可以课程模块(课程组)形式供学生选择性修读。鼓励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将专业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研究方法、专业外语、学科(技术)前沿、AI大数据等课程列入其中。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6]。实践教学包括通识实践与创新训练、教学实验与实训、课程与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与论文。其中,通识实践与创新训练包括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军事技能、劳动教育、社会调查与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文体艺术综合素质实践、专业创新创业综合训练;教学实验与实训包括实验、实训、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等;课程与专业实习包括课程实习、技能训练、生产实习、专业实习等环节;毕业实习由学生联系分散进行,毕业论文由论文指导教师统一安排。

(四)坚持成果导向,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构建了本专业教学的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机制,从而在体制机制上有效地保障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所谓的成果导向教育亦称能力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7]。依据植物生产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结合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在毕业要求中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通过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机制和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研判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是否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其中,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机制主要采用走访调研、调查(包括问卷、网络、电话)等形式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则根据毕业生个人发展对学校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所提出的主观评价及建议,并建立毕业生信息基本数据库,定期跟踪毕业生的发展状况。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近5年,本专业专任教师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第一届全国作物学科青年教师技能竞赛华南片区复赛二等奖、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度智慧教学之星、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广东海洋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广东海洋大学教学名师等优秀人才7人次。

近5年,本专业先后获批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1个,广东省本科生培养创新平台2个,先后与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以及云浮市、阳江市、茂名市、珠海市等地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同时,大力实施学生“2+1学期”对口岗位暑期实习。

近5年,本专业本科生的考研率、四六级通过率逐年提升,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同时创新创业水平不断增强,以海红香米为代表创新创业项目,先后荣获广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广东“众创杯”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参考文献

[1]李均,周奕,黄丹阳.大众化视域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成就、缺憾与反思[J/OL].大学教育科学.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43.1398.G4.20201012.1535.010.html

[2]吕新,张泽,侯彤瑜,等.“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16-18,51.

[3]央视新闻.教育部: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EB/OL].2019-02-2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6513734309189719

[4]白云,冷文勇.“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辅导员—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44):97-99.

[5]鲁颖炜,程继贵,吕珺.专业通识教育与因材施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39):173-174.

[6]殷文,柴强,李玲玲,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高教学刊,2020(14):28-31.

[7]孫歧峰,段友祥,李华昱,等.基于成果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20(04):107-114.

Abstract: The agronomy major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focuses on the urgent need of innovative talent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With the student development as the center, the "three whole education" system as the guidance, the four-in-one curriculum system as the support,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s the foundation, it has established a "one center, three systems"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agronomy major, formed a positive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model can effectively break through the training bottleneck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talents, and realize th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training quality.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gronomy major;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l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原地区高职高专俄语教学本土化研究探析
浅谈校企深度融合高职食品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论技工院校学生法治素养培养模式的构建
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学师资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新时期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人才研究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高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思考
浅谈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发展体系建设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