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瓶颈问题及践行路径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4-26 13:27:16      点击:

柏少军 章晓林 童雄

[摘 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切实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高校首先要深刻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破解推进过程中意识形态工作、主体道德自觉和评价督导激励的瓶颈问题,从构建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注重以文化人等路径齐聚并进,探索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提高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 柏少军(1983—),男,湖南永州人,博士,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浮选理论与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6-0057-04    [收稿日期] 2020-07-07

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教育的精髓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这是新形势下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纲领性文献。当前,深刻领会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内涵,破解立德树人过程中的瓶颈问题,积极探索高校立德树人的路径,是各高校必须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代高校德树人的思想内涵

新时代下“立德树人”的思想内涵不断创新和发展,切实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高校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解决好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这一根本问题。

(一)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对上述第一个问题的回答。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对立德树人的内涵做出阐述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1]。”这一阐述指明了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人才,就是要“明国家发展稳定、社会长治久安之大德”。培养人才应时刻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头脑,深刻理解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依我之见大德其实很简单,是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梦当作个人信仰,并愿意为之奋斗和奉献。时代新人要“守社会和谐发展之公德”,积极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新人要“严私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基本内涵。这要求时代新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思想积极向上,用坚定的信仰、理想和信念照亮前进道路,开创美好未来;同时,时代新人用“严”和“实”的道德品格要求自己,确保自身在繁杂的社会环境中戒浮戒躁,保持警惕。

(二)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客观要求

新时代形势下,高校立德树人的客观基础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这也明确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同时,他还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2]”。高校应加强和坚持对大学生德育的引導,形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和献身的情怀和担当,具有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懈追求共产主义的顽强道德意志、崇高道德信念和高尚道德境界。

(三)立德树人的现实追求

关于“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做了回答。“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在推进立德树人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围绕时代主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努力奋斗。

二、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瓶颈问题

真真正正地实践立德树人,是高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新时代高校深入推进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精准把握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为针对性地解答这些问题提出正确的思路。

(一)如何牢固掌控意识形态相关工作的领导权

高校思政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立德树人的难点首先体现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对的形势较为复杂。处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高校如何牢固掌控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首先,当前世界处于全球化大调整和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锋日益频繁。因制度价值的根本不同,不可避免地引发价值文化冲突[3]。一些西方国家错误地将中国的高速发展视为挑战,企图加强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其目的为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和巩固霸权地位提供文化依据。高校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其核心要义是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引导,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揭露和反击西方话语权背后的政治意图。其次,市场经济深度推进所引发的一系列文化问题。中国在推进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高校也面临市场化、功利化的多重压力,高校的价值观念将呈现不同程度的多元化。在这样的道德环境下,部分当代大学生私欲追求不断膨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情绪日益弥散。最后,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所带来的思想价值挑战。信息网络以其资料数据丰富,传播速度快,不良和反面信息混杂的特点。由于大学生身心各方面还不成熟,部分学生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对信息的鉴别能力有限,一些错误的思想将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巨大的冲击,这非常不利于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落实。

(二)如何有效激发主体道德主观能动性

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主体将内在对道德的理解和认同通过自愿或自主的方式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实践,并在生活中坚持有意识地提升道德素养。如果主体是大学生的话,那么又特指大学生内心对自身道德的认知定位并最终形成自身的道德品质。高校立德树人的难点还在于如何唤起道德主体的自觉。当下,由于成长环境、思想意识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选择也具有时代特殊性。从问题上看,在德育一元性价值倾向与空泛的注入式的培养模式下,主体道德自觉激发的效能将大打折扣。受市场经济“逐利”问题的影响、网络错误思潮的影响,加之高校道德信仰教育的不到位、社会道德标准多元化以及大学生自身道德信仰意识淡薄等因素,大学生在道德层面体现出焦虑化、功利性的特点,在日常行为中常常背离已经树立的价值取向等问题。甚者,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信仰缺失的问题,面对现实利益冲突时,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物质享受中不能自拔,他们往往择“利”而弃“道”,只追求一己之私。

(三)如何构建健全的评价督导激励机制

健全的评价督导激励机制是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受高校传统的“重智育轻德育”评价机制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影响,部分高校为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知名度,通常将大量资源投放到重点学科和一流专业的建设上,一味强调学术研究成果以及知识的储备和积累,但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与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产生偏离。在此环境中,部分高校老师也将精力主要集中在科研方面。项目的申报、学术论文的创作和科研成果的总结,已成为日常工作的主体,忽视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同时,许多大学生在自身生存发展中趋于聚焦“向钱看”这一功利指标,他们往往热衷于物质价值的追求,而忽视自身德行价值的要求。现有的评价督导激励机制某种程度上影响降低立德树人的效能。

新时代下,高校亟待构建健全的评价督导激励机制,以全面推进立德树人的工作。首先,如何评价立德树人的工作实效一直缺乏客观公认的标准。由于德育成效难以量化,部分管理者和教师错误地认为德育建设是一项“摸不着”的务虚工作,他们在工作推进的过程通常呈现“喊得热闹、行动淡白”的局面。因此,构建科学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高校德育建设工作中主体的认知理念、行为变现等多方面的指标,促使德育成效的呈现方式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对于提升立德树人效能非常必要。其次,日常督导检查环节核心要求在于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持续改进工作,实现动态性督导,落實主体履职立德树人情况。其中,师德师风督导尤为重要。高校如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现以德施教、以德立身,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智慧之门。最后,激励环节。众所周知,教育工作的成效涉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有效互动和积极配合,在教育工作的立德树人环节则亦不例外。因此,对于高校立德树人环节而言,其核心宗旨在于如何激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教育者来说,在满足课程基本框架内容讲授的基础上,应该尽可能地创新,目的是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同时,教育者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教育的实施与社会需求主动接轨。而对于受教育者来说,主动性非常关键。只有受教育者由内而外地充满学习的意愿,才有可能保持钻研的精神和持续的学习。只有受教育者将个人所学内化于心,才有可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外践于行。而这一点,家庭教育的影响也很重要。可以看出,有效激励机制的构建是多方努力经营的体现,学校育人、社会育人以及家庭育人这三方面缺一不可,需要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力争实现社会资源教育效应的最大化,不断推进高校德育工作达到新高度。

三、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践行路径

为进一步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环节的有效性,下面将从构建互相促进、协同育人的机制,强化师德师风的多层次建设,注重文化人以及加强道德实践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构建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中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句话放在当下人才培养的框架中来解读,尤为中肯。当代大学生的培养应以德之培养为基础,树立笃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就需要不论是师资队伍还是讲授课程方面都需要充分协同,全员共鸣。一是实现师资队伍协同。在各级教师的队伍中,形成“大思政”格局,全方位、全员思政育人,提升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二是实现讲授课程协同。充分挖掘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其思想教育功能,使各门课程都能达到夯实理论基础,磨炼思政耐力的目标,使专业技术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前行,互相促进[4]。

(二)强化师德师风的多层次建设

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好老师标准,强化师德师风的多层次建设[5]。一是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不断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上好课是首要职责”的观念,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引导广大教师把知识技能教育同能力素养教育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重视思想引导,将价值观塑造融入日常的教学之中。二是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作为立德树人的实施主体,教师当以德立身,以德立学,方能以德施教,通过潜移默化,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赢得学生的尊重,从而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和人格魅力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三是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钻研精神固然重要,这是业务能力的基本保障。但是,学术上的钻研万万不可与社会脱节,因为人才的培养是最需要面向社会需求的。及时了解社会新的需求,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加合格的人才。最后,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要切实发挥基层教学组织育人作用,不断完善联系青年教师制度、课堂教学准入制度,让广大教师正确区分、理性对待探索性学术问题和严肃性政治问题,以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自觉规范课堂讲授。因此,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质为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自主地成为先进及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更加合格的引路人。

(三)注重以文化人

对于高校而言,校园文化独具熏陶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要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一方面,需要用心经营学校宣传文化的阵地,通过日积月累的无形的影响,坚定地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统筹建设和管理,统筹网上和网下,统筹内宣和外宣,坚守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另一方面,明确文化育人的主旨在人。坚定不移地将校园文化的健康稳步发展扎根于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基础之上,为社会培养综合素养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人才。另外,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从而实现以德育人与其他种类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5]。

(四)加强道德实践

德行往往表现为行为,而不是单纯的文字或语言。学习是“学”和“习”的复合过程。纸上谈兵的“学”还远远不够,关键在“习”,在实践。实践是磨炼大学生意志和品质的最基本的途径。在具体的道德实践过程中,一是要注重创新方法载体,不断开创大学生道德教育新局面。深入挖掘高校价值取向、道德准则中的精华,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借助课内课外的教育宣传,培养大学生优秀传统美德;大力促进道德教育网络化,通过线上实时动态释疑解惑、强化学生宣传实践参与度等创新方式,不断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实践[6]。二是要加强各类道德实践平台的建设,同时配套提供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保持学习,提升自己。三是要不断构建可持续的长效机制。通过社会、高校、家庭三方同向同行的实践合力,推动立德树人工作有序、高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李力,金昕.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难点及实现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49-154.

[3]王葆华,孙宏霞,刘希军,康志强.高校立德樹人教育与当代马克思主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9(7):32-35.

[4]蒋笃君.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范式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3):43-45.

[5]提高政治站位 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在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7-10-11.

[6]李春燕,丁娟强,王铮,寇生中,赵燕春.通过实践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28):55-56.

Abstract: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s the foundation of existen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urgent to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solve the bottlenecks presented in ideology, subjective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evaluation supervision incentive wh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t the systematic project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nto practice. It is advisable to investigate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the reinforcement of teachers' morality and professionalism, and the aggrandizement of humanization by culture and so on with the aim of improving the practical effects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realization path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立德树人
初中化学的育人功能与观念渗透
我国粮食产业生态安全的实现路径
论长征精神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高职辅导员自觉履行立德树人使命的现实意义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诗意德育思维创新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实现路径
党旗引领,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民办高校立德树人新路径
群众路线的价值原则及其实现路径
立德树人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