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筑牢大学生精神支柱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099-02
2016年暑假,作为指导老师,我带领由18名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暑期实践团队走进井冈山,开展为期5天的实践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洗礼,锤炼意志品格。在井冈山期间,我和实践队员们观看影视作品《井冈山》,参观毛泽东旧居、军械处、造币厂、红军医院旧址、黄洋界哨口等红色遗址以及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每参观一处革命遗址,亲身心感受革命战争年代红军的艰辛与苦难,倍感震撼与感动。如此恶劣的环境,生存下来尚很困难,只有几千人的工农红军是依靠什么坚持下来、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围剿”的?一代共产党人又是依靠什么从井冈山走向西柏坡,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成为执政党的?这些问题,时常萦绕心头。经过实践和亲身感受,终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
一、从井冈山到西柏坡: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转直下,中国革命进入低潮。秋收起义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改变原定行动方向,进军井冈山,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和发展。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人口不足两千,产粮不足万担”,经济生产落后。上万人的红军和随军农民聚集在山上和山下小块平原,吃饭、穿衣、医疗等成了重大问题。再加上敌人的经济封锁和频繁的战斗,根据地面临的困难局面非比寻常。“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这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处境的异常艰难,加上党内及红军中部分人对时局缺乏正确认识,导致一些指战员和战士对党与红军所处的形势与环境产生悲观的念头、对红色政权能否继续存在下去产生疑问。部分意志动摇者不辞而别,一些人甚至出卖了党和革命,沦落为可耻的叛徒。尽管如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敌人的封锁进攻和根据地的艰难处境吓倒,他们高举旗帜,认清道路,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投入到根据地的建设和战斗中去。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吊唁大厅里,共嵌刻着15744位死难烈士名单。另据统计,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也有3万余人。这4万余名革命烈士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一股浩然正气,一种胸怀远大理想、为正义事业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战略转移。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狂轰滥炸与围追堵截,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以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精神,历时两年时间,跨域11个省份,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渡过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抢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走出毛儿盖大草原,克服难以想像的艰辛,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壮举。当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面临的同样是艰难的处境。一方面,日本侵略者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对解放区进行疯狂的“扫荡”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另一方面,国民党当局炮制“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针,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军事进攻。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根据地的军民生产、生活遭到严重破坏。毛泽东说过:“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1]面对严重困难,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精神动力,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击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军事进攻。1948年5月,面对国民党的进攻,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到达西柏坡。在这里,部署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从井冈山到西柏坡,从建党之初的50多名党员到现在的8000多万党员,中国共产党由一个长期被压迫、被围剿的党逐步成长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是一部可歌可泣、艰苦卓绝的革命史、奋斗史,彰显了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雄气概。
二、历史和现实的反思:用理想信念筑牢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是人们精神家园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依靠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度过了苦难深重的岁月。邓小平曾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 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2]也正是因为有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正确方向,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反观苏联共产党,在改革的过程中理想信念缺失,改变党的指导思想,放任意识形态多元化,导致一个有着88年历史、1500万党员的世界大党覆亡。
当前,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手段,向我国推行其文化和价值观,加紧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意图动摇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动摇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在国内,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的多元,过去精神生活领域单一的结构被打破,人们的理想信念被冲淡,一系列精神领域的问题、社会问题随之而来。当代大学生就生活在?@样一个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人们价值观念多元、社会急遽转型的时期。而大学生又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既关系自身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又关系党的事业和“中国梦”的顺利实现。不可否认,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好的,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经常出现,个别学生理想信念淡薄、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一些学生甚至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缺乏信心。近年来,屡见报端的大学生自杀和违法犯罪事件,也都与理想信念的缺失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及当前的社会现实警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用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大学生的精神支柱,构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具体到高校而言:
首先,要将深化思想认识与建立工作机制结合起来,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支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意义,把其看成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和全员参与的工程,将其看成是时代和国家赋予自己的重要任务,克服“不以为然”和“应付”的错误思想,改变“只说不做”的行为方式,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发挥自身优势,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
其次,要将课堂教育的理论灌输、思想引导与课外教育的校园文化熏陶和社会实践巩固结合起来,构建立体的教育网络。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国史国情、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理性看待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与前进性,使学生具有对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心”。同时,又要积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外部环境和氛围。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奉献意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再次,将关注大学生现实与理论教育、思想引导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要关注大学生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需要这一现实,引导大学生立足于日常的生活学习、着眼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人生梦想;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的职业梦、人生梦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相结合;要关注大学生存在思想困惑这一现实,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各种社会思潮和现象,增强大学生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要关注大学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对大学生进行两个层次的理想信念教育:对那些思想上相对落后、非共产党员的学生,可适当降低要求,重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对于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和共产党员,则要加强党的理论、路线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使他们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骨干力量;要关注大学生与网络密切相连的现实,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
- 上一篇:项目式学习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探究 2019/1/22
- 下一篇:浅谈我国大学生教育存在的不足及改革策略 20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