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稿查询
联系我们
在线投稿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文:建设契合时代精神的“基础工程”教学课堂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21-4-28 13:34:16      点击:

顾琳琳 王振 章杨松

[摘 要] “基础工程”是土木应用型专业本科学生的主要基础课程,课程内容跨度大,涉及交叉学科多的特点。长期以来,该课程一直沿用以课堂教学为主,期末考核为辅的教学模式,缺乏实用性,已无法满足现今社会日益更新的工程應用的需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该文通过对“基础工程”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从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改革等几个方面,探索“基础工程”课程的发展新方式。寻找课程教学中的创新点,打造时代新课堂,达到培养创新应用型高校毕业生的目的。

[关键词] 基础工程;课程建设;体系创新;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 顾琳琳(1987—),女,河南驻马店人,工学博士,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岩土动力学方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6-0153-04    [收稿日期] 2020-09-30

一、课程概况

“基础工程”是土木建筑、道桥工程、水利工程、地下工程、采矿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以上基础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在以后从事土方工程、基坑工程、基础工程、边坡工程、地基处理等相关施工时,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近两年本校开设的“土力学”“高等土力学”“工程地质学”“钢筋混凝土”等相关课程与“基础工程”的知识点交叉比较多,联系比较密切,该课程在学生中反映良好。我校将“基础工程”列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主要专业课及主干课程(必修课),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于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创新性强的特点。授课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贴近工程应用实际,让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因此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优化授课内容,改革授课方式,进行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改革[1]。

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门课程教学往往涉及教学内容、思政思想、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尤其基础公共课程的教学设计往往涉及的方面更多,需要考虑地更全面。多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普通高等院校不断探索“基础工程”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授课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改革,努力寻找与时代的契合度,取得了一定成绩,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工程技术的发展,该课程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时短,内容多

学校在教学体系中增加了许多社会人文学科和实验、实践活动,专业课程中也加强了对交叉学科的学习要求,这大大压缩了“基础工程”的教学课时。而随着工程应用技术的更新,“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需要相应的扩展,导致教学内容增多。教学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这一矛盾加大了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双重压力[2]。

(二)课程内容跨度大,学习难度大

由于“基础工程”是大部分工程应用型专业的基础课程。所以涉及的预备知识点多面广,内容跨度较大,它与工程地质学、土力学、钢筋混凝土原理、水力学等课程的知识点相互交叉、联系紧密。要求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较多,使得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需要对涉及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学习量大,关联课程太多,加大了学习难度。

(三)教学内容陈旧

近年来,新的科学理论不断涌现。例如:深基础、地基处理和边坡支护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层出不穷。课程教学与工程应用的发展不同步,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也远远滞后于本学科深层次的发展[2],使得该门课程教学难度加大,无法适用于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需要。

(四)教学方式传统、师生互动不足

目前的授课方式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对大部分学生来讲,这种教学模式过于枯燥,没有新鲜感。如何将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实践实训教与学结合,增加学生的参与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培养预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专业、职业素质的学生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3]。

(五)考核手段单一

以往的课程教学中,学业考核往往通过日常上课考勤和期末终结性考试来进行。这种考核手段方式过于刻板,无法显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且无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个学生在学习兴趣上都存在差异,应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定考察。

(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理解不深,喜爱程度不高,部分学生对基础工程等专业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没有兴趣,缺乏学习主动性。加之老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在课程后期没有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有的甚至缺少实践条件,导致学生没有参加实践的机会,从而使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脱节,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3]。

三、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贯彻落实国家立德树人、德才结合,德智并重的人才培养方针。通过课程教学,把教师的政治态度、高校的教育精神、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形式传递给学生[4]。

(一)课程育德目标

课程思政通过专业课程教育,结合教学要求,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等时代精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专业知识相融合。课程学习与思想教育同步进行,使学生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提升了社会道德水平[5]。结合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成为新时代具有优秀品质高校人才。

(二)课程与思政的融合

通过对一些重点案例进行分析,促进学生工程智慧的启发[5]。例如:将港中澳大桥顺利通行的案例带入课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新时代工匠精神。通过观看历史上各个大地震的录像和案例剖析,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地震灾害的严重性,帮助学生们建立职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将基础工程的发展与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激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通过对地基处理方法的三维模拟演示,引导学生增强专业认同感,让学生重视地基处理技术,培养严谨精神、敬业精神。

(三)预期成效

为了实现建设“双一流”学科课程的目标,我们必须对原有的课程大纲计划进行根本改革。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道德情操、担当情怀为主要目的,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養。通过40课时的教学,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初步培养学生的专业荣誉感和职业使命感,培养学生追求创新,勇于担当的社会意识。增进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

四、教学体系创新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首批国家级“双万计划”本科专业建设点)的核心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课程旨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

在“基础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基础设计和地基处理的工程应用为导向,解构与重构课程内容,老师要精心挑选部分理论知识在课堂上讲授,同时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授课内容与执业考试、课程学习与科研课题三个方面的结合,努力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完全由教师讲课的方式,采用学生自学、老师精讲、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或者采取让学生深入施工现场、剖析真实案例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之间互动,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6]。

(一)土木工程行业发展导向教学设计

采用以行业发展为导向展开教学,学生首先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然后通过用现场模拟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接触实物,通过现场观察、操作,了解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

在教学中安排具体实践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安排给学生,以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让学生们自主设计方案,教师辅助教学,提供相关文献等,最终的整理汇报工作由学生完成,提高学生在解决“任务”过程中主动学习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问题式、案例式、情景式教学相结合

结合工程案例,把重要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复习,以解决问题为驱动力,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以工程事故为案例,剖析事故产生的原因,分析有关的基本理论,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带领学生去实验室做实验、到施工现场参观或播放工程录像等方式,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动态的和直观的情境,拓展学生的工程视野[7]。

(四)倡导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现在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同伴间交流思想、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动态过程。在“基础工程”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分工,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通过教学难度等级设置,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适合的培养方案,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五)课程学习中融入课程思政

中国进入工程建设的高峰期涉及大量的地基和基础建设,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习“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深入发掘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本校教授王泽山院士“顶天立地做学问,厚德立身育英才”的理念,让南理工人强军兴国的使命担当与“团结、献身、求实、创新”的崇高风范,在学生身上传承下去。

五、教学模式改革

着眼于未来工程技术发展,以培养实用创新性人才为目的。学校将试采用课堂-实验室-工程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丰富其工程实践经验[3]。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网络共享-灵活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教学模式改革。打造多元教学模式,做到寓教于乐,知行合一。

(一)教学内容重组

由于课程教学与工程应用的发展不同步,部分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滞后于本学科深层次的发展,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将原课本的内容打乱,重组,打破原来的知识体系,重新构建新的体系[7]。根据内容和需要划分为若干个知识单元作为课堂讲授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尽量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注重现行的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或行业标准的应用,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删减与应用技术规范无关的理论探讨与公式推导,形成特色鲜明的实用性教学内容新体系。

(二)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是衡量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准则,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导向。将现代化科技设备作为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不仅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系统、更富有吸引力、直观性和科学性,还可以使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要将课堂讨论和实例分析有机结合,可以采取课前有准备的全堂课进行讨论和课堂讲授中穿插进行的小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实例剖析是指运用工程中典型工程案例进行教学,如民用建筑地基基础、高层建筑深基础等实际工程。在地基基础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真题习做”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效果,因为设计题目来源于已完工的典型实际工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结合课程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手段改革

进行课程网站建设,实现课程资源网上共享,学生可通过课程学习网,学习和查看基础工程相关资料以及试题库。通过前沿专题、职能训练、互动交流等栏目,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全新的学习条件。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探索集教与学、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紧跟“实践教学改革”的时代潮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建立学校与企业双赢的实践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利用课余时间或夏季小学期举办基础模型设计大赛,通过模拟工程中地基与基础的受力性能,制作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组织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8]。

(四)考核方法改革

考核既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又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措施。因此,应改变过去过于刻板、单一的考核方式,根据课程特点与教学目标,采用以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并重的综合考核模式。将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设定多项具体考核环节,包括大作业、论文、课堂讨论提问、课程设计答辩、期中考试等等。在考试内容上,要选择能够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核。考试内容要跳出教科书的范围,增加行业内的前沿技术、社会实践、操作能力、思政建设等内容,从而更全面、更准确地考核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9]。

六、结语

“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教学难度偏大。新时代背景下,“基础工程”教学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通过对“基础工程”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完成基础工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工作,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及时掌握所学内容,完成课程学习,达到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让学生切实了解行业动态和国家政策,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学以致用。感受祖国的强大,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与爱国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华强.“基础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5(3):54-55.

[2]洪义,等.土木工程类《基础工程》教学改革——如何构建“三位一体”的课堂[J].教育现代化,2019,6(69):49-51.

[3]马艳霞,张吾渝,常立君,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建设中的几点思考[J].青海科技,2009(5):66-69.

[4]谭慧明.“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地基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70):91-92.

[5]张爱娟,冯锐,焦万丽,等.《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思政探索[J].山东化工,2018,47(18):127-129.

[6]张艳美,杨文东,奕雅琳,等.基于工程問题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建设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4):74-77.

[7]代国忠,史贵才,吴晓枫.“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1028-1030.

[8]史贵才,代国忠.“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20(5):81-83.

[9]李彦龙,杜书廷.基于OBE理念的地方高校应用型课程建设——以基础工程课程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3),128-135.

Abstract: Foundation Engineering is the main basic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civil engineering,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span of course content and involves many different disciplines. For a long time, the course teaching has been based o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supplemented by final examination, which lacks practicability and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s increasingly update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ourse teaching, and explores the new model of the course from the aspec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teaching system innovation and teaching model reform, in order to find the innovation point in the course teaching, construct a new classroom of the times,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nd applied college graduates.

Key words: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ourse construction; system innovation; model reform

猜你喜欢 模式改革基础工程课程建设
110kV输电线路施工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学分制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考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基于“自主学习”基础工程课堂教学模式方案设计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论建筑工程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高级交通信号控制双语研究生课程建设
大专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改革
混合学习视角下《建筑水电工程计价》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本文版权归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及本文作者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教育教学论坛》查稿电话:0311-85178286